涂鸦智能的2024年财报犹如一剂强心针:全年营收2.99亿美元(+29.8%),GAAP净利润500万美元,终结了连续五年的亏损困局。但这份“盈利成绩单”暗藏玄机——利息收入贡献5070万美元,占净利润的1014%。若剔除该部分收益,主营业务仍亏损4570万美元,揭示其盈利根基尚未完全稳固。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剧烈:财报发布当日港股跌幅达7.67%,但全年股价累计涨幅超90%,折射出市场对“盈利拐点”与“持续性”的认知分裂。公司10.17亿美元现金储备成为关键筹码,通过配置美债及高息存款,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实现“躺赚”,但这种“财务盈利”模式能否抵御2025年降息预期,仍需观察。
业务重构:从“客户数量”到“客户质量”的战略迁徙
在客户总数下降的背景下(从6100家降至5800家),涂鸦智能上演了一场“精英客户”筛选革命:
头部效应凸显:298家优质客户贡献86.9%的PaaS收入,较2023年提升3.5个百分点,单个客户年均支出突破72.8万美元;
场景化突围:与奇瑞汽车共建“车家互联”系统,推动智慧解决方案收入暴涨58.3%,智能座舱、能源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升至14%;
技术捆绑加深:DBNER(净收入扩展率)122%的背后,是客户对涂鸦AI Agent开发平台的深度依赖,该平台集成DeepSeek等六大模型,降低AI硬件开发门槛。
这种“断臂求生”式的转型,使销售费用率从18.7%压缩至12.4%,人效提升3倍,但客户池收缩是否影响长期生态规模,仍是悬疑。
生态暗战:中立性护城河遭遇巨头“降维打击”
尽管涂鸦智能以“Powered by Tuya”标识覆盖107万设备SKU,但其引以为傲的“中立性”正遭遇双重挑战:
华为鸿蒙、谷歌Fuchsia等系统级玩家,通过底层协议控制分流开发者,2024年新增注册开发者32.6万,增速较2023年下降12个百分点;
美的、海尔等头部客户自研IoT平台,导致PaaS客户数减少300家,第三方平台必要性遭受质疑;
Matter协议普及冲击:这一由苹果、亚马逊主导的通信标准,可能颠覆涂鸦现有的多协议兼容架构,2024年研发支出9500万美元中,超60%用于协议升级。
AI叙事:大模型落地遭遇“硬件冷启动”
涂鸦智能的AI转型看似激进——中控屏、宠物相机等AI硬件渗透率已达17%,但细分市场暴露隐忧:
爆品缺失:售价200美元的AI喂鸟器北美滞销,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延长至42天,暴露场景化创新乏力;
技术耦合度不足:与通义千问合作的智能语音模块,误唤醒率仍高达3.2%,落后行业头部1.5个百分点;
算力成本高企:边缘计算设备毛利率仅19.7%,较传统IoT模组低28个百分点,拖累整体毛利率增长。
估值之谜:现金储备超市值背后的预期差
截至4月24日,涂鸦智能港股市值100.13亿港元,低于其10.17亿美元(约79.3亿港元)净现金储备,呈现罕见“破净”状态。市场分歧集中于:
业务估值归零疑虑:若剔除现金及投资,主营业务PS仅1.2倍,反映投资者对AIoT平台商业模式的信心缺失;
地缘政治折价:83%海外收入面临技术出口管制风险,美国商务部新增泰凌微等芯片供应商审查名单,或冲击50%以上的模块供应链;
分红博弈:全年派息7000万美元,股息率5.44%,但大股东NEA减持13%股份至淡马锡,暗示资本套现离场。
结语:在“财务盈利”与“生态生存”间走钢丝
涂鸦智能的盈利破局,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务平衡术:用现金储备利息对冲业务亏损,以客户收缩换取利润空间。当2025年全球利率下行侵蚀“套利空间”,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能否将AI宠物相机、车联网等场景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将决定这家AIoT平台能否穿越周期。
关键观察窗口
2025年Q1智慧解决方案毛利率能否突破25%;
北美市场AI硬件复购率是否达30%行业基准;
Matter协议设备接入占比是否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