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不住香港,我们以死谢罪”:惊心动魄的香港经济保卫战!!

围炉话今朝 2024-12-21 09:57:06

在世界金融史的长河中,香港金融保卫战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铭刻着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01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本是值得欢庆的伟大时刻。然而,仅仅一天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便席卷而来。

泰铢保卫战失败,泰国政府无奈放弃固定汇率制,随后的一个半月内,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市场相继沦陷,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在东南亚地区如入无人之境,狂掠超 100 亿美元财富。

同年 10 月下旬,索罗斯携东南亚胜利之威,将矛头指向了亚洲金融中心 —— 香港。

其实早在 1996 年,索罗斯手下的罗德内琼斯团队就已悄然潜入香港布局。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组成的利益同盟在香港暗中展开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

他们在外汇市场囤积大量港币,在股票市场秘密买入恒指成分股以推高恒生指数,在期货市场埋伏巨量股指期货和外汇期货空头寸,同时还在香港舆论界兴风作浪,提前透支香港回归利好,疯狂拉升房价股价。

在他们的操控下,1997 年 8 月,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一片狼藉之际,香港恒生指数却反常地登顶 16,820 点历史最高位,房价也达到开埠以来最高价。但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危机,索罗斯为香港金融市场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重磅炸弹。

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是其金融体系的核心与特色,也是索罗斯此次进攻的重点目标。联系汇率制规定,三家发钞行每发行 7.8 港币,需在香港金管局外汇基金存入 1 美元。

表面上看,港币有 100% 美元储备作支撑,坚不可摧,但实际上,港币发行量与流通量的差异成为了香港金融体系的命门。

例如,渣打银行存入 1 美元发行 7.8 港币,若市民张三用 1 美元兑换走这 7.8 港币并存入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在无存款准备金制度限制下可将其全额放贷,如此一来,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就远超美元储备对应的港币发行量。

1997 年三季度,香港广义货币 M3 总量达 28,000 亿港币,而外汇储备仅约 950 亿美元,按汇率换算,由外汇储备担保的港币仅 7,000 多亿,剩余 2.1 万亿在外流通的港币处于无担保状态。

这意味着一旦遭遇强大外部冲击引发资本恐慌性外逃,金管局的外汇储备将难以应对民众挤兑。索罗斯手握 2,000 亿港币,意图利用这一漏洞击垮香港汇率体系。

索罗斯的立体狙击理论堪称其金融作战的 “秘籍”。他先在外汇市场抛售港币,佯装进攻外汇市场。香港金管局为稳定汇率必然加息,而加息会打压股市,索罗斯便顺势在股市大笔卖空恒指成分股,制造恐慌,引发股市暴跌。

此时,其提前埋伏在期货市场的股指空单就会因股市大跌而暴赚。

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操作,索罗斯的资金如滚雪球般增加,然后又回到外汇市场继续抛售港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加重市场恐慌情绪,积累更多筹码,直至香港联系汇率制崩盘,进而引发资本疯狂外逃,港币加速贬值,他便可在期指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空头头寸上获取巨额利润。

02

1997 年 10 月 21 日至 23 日,索罗斯借助新台币贬值、亚洲市场恐慌加剧的契机,对香港发起首轮试探性进攻。

国际炒家在外汇市场大笔卖空超 400 亿港元,香港金管局被迫迎战。时任金管局总裁任志刚采取拉高利率策略,用外汇储备接盘炒家抛售的港币并紧缩银根。

然而,这正中索罗斯下怀,加息导致股市承压,索罗斯转而在股市抛空恒指成分股,恒生指数从 15,120 点暴跌至 9,040 点,一月之内跌幅达 40%,国际炒家在股指期货上一次性盈利数十亿港元。

此后,1998 年 1 月 12 日至 16 日、6 月 12 日至 17 日,索罗斯又用同样手法分别抛空 300 亿港币和 78 亿港币,金管局为死守汇率再次加息,银行同业利率一度飙升至 300%,港股随之两次大跳水,香港监管局陷入困境,任志刚也因频繁使用加息策略被戏称为 “任一招”。

1998 年 8 月,索罗斯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发起总攻。

5 日,国际炒家对香港汇市、股市发起猛烈进攻,港币和港股遭遇大规模抛售,恒生指数狂泻不止,香港各银行门前甚至出现挤兑长龙。

13 日,香港金融市场陷入至暗时刻,恒生指数相比前一年缩水 63%,房价也跌超 50%。此时,香港面临着艰难抉择:实施资本管制虽可限制资本外流,但违背香港自由港地位和基本法;放弃联系汇率虽可保住外汇储备,但香港金融市场将全面崩溃;入市干预则需动用外汇储备与国际炒家正面交锋,一旦失败,决策者将背负千古骂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在巨大压力下达成共识,决定入市干预,并向特首董建华汇报。董建华果断决策,同意了这一方案,其实他们内心深知此战只能胜不能败。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港府财政高官已秘密进京并得到支持承诺,这也为港府的决策增添了底气。

8 月 14 日,香港特区政府吹响绝地反击号角。

在汇市,全盘接下国际炒家的港币抛盘;在股市,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不问价地扫货恒生指数 33 种成分股,中资和港资企业也纷纷加入战团,24 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同时回购股票,共同抬升股价。

当天,恒指创下 6 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重回 7,000 点整数关口。

此后数天,双方在股市、汇市和期市短兵相接,国际炒家倾尽全力砸盘,港府则坚守阵地,寸步不让,恒生指数止住下滑势头,转入震荡状态。

决战日期逐渐临近,8 月 24 日星期一,距离 8 月期货合约到期只剩 4 天。港府在初步稳住股市后,转战期货市场。

为阻止国际炒家将 8 月合约移仓至 9 月以打持久战,港府主动出击,卖空约 4 万张 9 月合约,将 9 月合约价打到 7,200 点,迫使炒家若移仓则每张合约需承担 300 个点损失。在港府围追堵截下,多数股指期货合约留在 8 月,仅约 1 万张移仓至 9 月。

8 月 27 日,大决战前一天,全球股市氛围极差,美国、欧洲、亚洲股市全线大跌。

恒指 33 支成分股开盘即遭强力打压,第一个 15 分钟内卖盘达 19 亿港元,全天成交量居高不下。收市前 15 分钟,战斗进入白热化,成交额飙升至 82 亿港元。国际炒家轮番轰炸,特区政府则摆出决战姿态,动用 200 亿港元全盘接住抛单。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 88 点,报收 7,922 点,成为当天全球股市唯一翻红的亮点,为次日决战奠定基础。

8 月 28 日,全世界目光聚焦香港。上午 10 时,股市开盘决战打响。外围市场持续恶化,国际炒家联合外资银行疯狂砸盘,卖空抛盘汹涌而出。港府以一己之力在股市中力挽狂澜,每分钟需接下 6 亿港元股票,开盘不久成交量就突破 100 亿港元。

数百万香港民众紧盯恒生指数,深知其关乎香港前途命运。多空双方在恒指上激烈争夺,港府照单全收国际炒家抛盘。上午,恒指被钉在 7,800 点附近。

下午开盘,国际炒家疯狂反扑,一度突破防线将恒生指数拉低 300 点。

港府迅速调集资金,加大买入力度,恒指很快止住跌势并回血 318 点,重回 7,800 点一线。当天股市成交金额高达 790 亿港元,创下香港市场单日最高成交纪录。下午 4 时收盘钟声响起,恒生指数和期指分别锁定在 7,829 点和 7,851 点,国际炒家做空香港的企图彻底破灭。

03

在这场短短 10 个交易日的激战中,特区政府动用约 1,200 亿港元外汇储备,将恒生指数拉高 1,169 点。索罗斯虽在八月大战中完败,但国际炒家仍有再战之力,香港股市在战后仍暗流涌动。然而,幸运之神眷顾香港,索罗斯在海外市场遭遇重创。

1998 年 8 月中旬,俄罗斯暂停支付外债利息,美国最大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损失惨重。

9 月,日元意外反弹,对冲基金在日元上的巨额空头寸再次让其亏到吐血。

这接连两记重锤使国际炒家元气大伤。

1998 年 9 月 5 日,香港金管局公布七项技术性措施,即 “任七招”。两天后,香港财政司公布收紧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的 30 条措施。在这些措施推动下,香港股市持续回升,亚洲市场也逐渐恢复元气,恐慌情绪消散。1999 年,恒生指数再次突破 1 万点,香港金融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胜利,是香港特区政府坚定决心、果断决策的结果,是香港全体金融从业者顽强拼搏、团结一心的体现,更是香港回归祖国后强大后盾支撑的有力证明。

这场战役不仅捍卫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与繁荣,也为世界金融史上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范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定信心、合理应对、团结协作是战胜危机的关键所在。

它将永远镌刻在香港的历史长河中,成为香港人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激励着人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惧挑战。

文本来源@春阳笔记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