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类简史》的意义,远不止于历史

金子黑噪音 2025-04-22 20:30:46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在这个纷繁庞杂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碎片所裹挟:新闻、社交媒体、短视频、算法推送的热搜。

我们像是站在一条永不停歇的流水线上,不断接受信息、作出反应、然后很快遗忘。但偶尔也会有这样一本书,促使我们开启对于人类存在本身最深度的思考——《人类简史》便是这样的一本书。

《人类简史》我反复读了很多遍,因为它很特殊。它讲的是历史,但又不是年表、战争与王朝的更迭。它讲的是人类这一物种,从万年前原野间的猎人和采集者,如何演变为今日钢筋水泥中的“高级动物”。

尤其是,智人作为我们真正的祖先,是如何用“讲故事”这一组织方式,让人们学会了抽象概念下的团结,并成功战胜了尼安德特人。

书中有这样一段:

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不管是《圣经》的《创世记》、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世记”(Dreamtime),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种想象。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虽然蚂蚁和蜜蜂也会合作,但方式死板,而且其实只限近亲。至于狼或黑猩猩的合作方式,虽然已经比蚂蚁灵活许多,但仍然只能和少数其他十分熟悉的个体合作。智人的合作则不仅灵活,而且能和无数陌生人合作。正因如此,才会是智人统治世界,蚂蚁只能吃我们的剩饭,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人类简史》讲的是语言、宗教、货币、帝国、科学如何彼此交织,塑造了我们称之为“现实”的这座舞台。即:我们何以成为今日的我们。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像一个冷静的宇宙观察者,站在历史的高地,用幽默而深刻的笔触,将人类这个集体作为实验品剖开,又安静地缝合起来。

这正是思考之本义:我们从哪来?我们将要怎样?

读《人类简史》,初看像是在俯瞰众生,但读着读着你却会突然意识到,那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从石器时代的智人,到今天办公室里的你我,其实从未真正改变。

我们拥有着同样的生存模式:讲故事,并且相信它。

我们相信国家、民族、价值观、荣耀、尊严这些抽象的东西,它们是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样子的原因。

我们依旧用想象建构秩序。货币、民族、公司、法律,这些让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在赫拉利笔下纷纷显出它们“想象的共同体”本质。

于是,阅读这本书,不只是回望过往,而是一种深层的“自我解构”。

你会开始质疑我们理所当然的一切:为何“赚钱”几乎成了人生的默认目标?为何“工作”是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为何“自由”、“幸福”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常常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内涵?

《人类简史》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讲述了宏大的命题,也因为它在冷静的理性中,藏着一丝悲悯的情怀。

它不鼓吹人类的伟大,反而在一再提醒我们,我们不过是地球上一种稍微聪明一点的动物。我们自诩文明,却屠杀同类;我们追求进步,却制造毁灭;我们倡导自由,却甘于系统性的规训。

赫拉利像是站在时间之外的智者,对人类既不讽刺,也不赞美,只是提醒我们看清: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走向何方。

对我来说,读完《人类简史》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战争或文明的进程,而是一个极其私人却深远的体会: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段“微型人类简史”。

我们也曾在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我是我”;我们也用语言构建过属于自己的秩序;我们也相信过许多虚构的事物,然后成长、幻灭、再相信;我们也在权力、爱情、梦想、恐惧的涌现之间摸索前行。

所以,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学会在宏大中寻找细微,在万年地球历史中照见现实人生。它不是教我们背历史事件,而是教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提出问题,而不是只接受答案。

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自由。

0 阅读:1

金子黑噪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