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则新闻:
今年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介绍,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

“规模性返贫”,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触目惊心。但实际上,近几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会提到这句话。
为什么会这么说?其实就是因为,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在扩大。一个政策的出现,必定是因为背后存在着对应的问题,而不是空穴来风。
甚至在有些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所以政策的措辞才会比较严重。也就是说,规模性返贫可能已经在酝酿和发展之中,已经具有较高的风险,所以才会反复强调这个概念。
在这条新闻中,还需要注意到一个词:过渡期。
什么叫过渡期?为什么过渡期要注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切都是值得深思的,在其背后是当下深刻的社会问题。
过渡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农业、农村的转型期。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的活力、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是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经济下一步还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一个重点。
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现在正试图实现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在这个关键时刻也就是过渡期,要防止因为“转型阵痛”所带来的规模性返贫。
这个新闻的主角是农民,也就是说,管理层认为在农村,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概率更大。
毕竟,农民是中国收入最脆弱的群体,也是社会保障最差的群体。
早在朱镕基时代,他就已经在两会记者会上说过,农民增收问题让他感到头痛。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25年,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措辞反而转变成了防止返贫,其中的剧烈变迁也是令人感慨。
农村问题怎么就那么难处理?根源到底在什么方面?我观察下来,主要有这么两点:
1、农民缺乏自由的产权和选择权。
最适合农村的模式是拥有现代意识和法治保护的集体经济,但集体经济模式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
其实中国农村有过变富的案例,就是江浙沪地区的农村。在这些地方,存在大量的乡村,村民普遍比较富裕,原因就是集体经济搞得好,本质上是因为产权自由度很大。
但是在广大的内地农村,人们的思想还非常僵化保守,很多乡村领导完全不够格,没有办法依靠现代意识去带领农村搞活经济,反而形成了一些固化的利益群体。
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整体来说还是效果不佳,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只靠行政力量推动,而不是真正去激发农民自己的积极性。
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来自于“自主权”,也就是说,在产权方面需要有更好的保障,同时依靠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去推动农民的自主权。当他们在这些协会中拥有发声的权利,自然就会尝试去主导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听任上面的指挥、随波逐流。
所以,要放权给农民,这很重要。一个是激发产权自由,另一个是激发产业主导权的自由。

2、农民社会保障程度太低。
这个是老生常谈,但我想说说这个问题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
农民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看似是一个直接的致富问题——有社保福利,就意味着直接拿到钱。但社会保障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致富的主要方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农民社保、福利水平太低,直接来看是让很多农民,尤其是老人和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很差,但还有个深层次的影响,很少被人提及。
那就是,农民群体整体缺乏安全感,导致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又反过来制约着农民的致富、农村的现代化。
何解?
据我观察,很多农民并不是不想致富,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尤其是一些年轻农村人口。但他们总是疲于奔命,没有时间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说搞养殖,现在的年轻农民很多都有想法搞现代化养殖,但他们苦于几件事:
1、结婚、育儿、父母医疗等几座大山,已经耗尽了钱财和精力,导致缺乏余钱进行投资;
2、缺少基本的收入保障,不敢放手去干,怕担风险;
3、即便放手去干,也不敢做长线投入,都想赚快钱。我看到很多年轻农民,在做养殖的过程中都想两三年尽快回本甚至赚钱,导致没办法精耕细作,将养殖的现代化细节做好,最终草草了事,甚至失败。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社会保障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说,当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能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他们自然愿意放手去干。
但现实是农民都在经济上处于“裸奔”状态,根本谈不上什么保障,很多人刚折腾出一点名堂,父母一场病就花光了钱。
尽管新农合还不错,但就大病来说,负担还是挺重的,自费也需要几万块。
就更不要说现在缴费也越来越高,导致很多农村户口者出现了“缴不起、但不缴又不行”的状态。

归根到底,还是给农村的投入太少了。一般的现代化国家路径,都是“工业反哺农业”,也就是说,工业化赚到的大量利润,再投入到农村去,带动农村发展。
很显然,这一点做得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让农民致富,首先得愿意给农村花钱,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很好了,差的就是社会保障。
管理层总是担心农民拿到更好的社保福利就变懒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普遍都是勤勉而想要变富,这是中国的文化底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于“怕养懒人”而不愿意增加农村社会保障,实在是多虑了。
另外就是,能否减少财政的行政浪费,让中国依靠工业化赚到的钱能真正存下来用到实处?如果这个利润没有实现反哺农村,到了制造业出口也遇到麻烦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到那时候,恐怕“规模性返贫”将不再是一种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