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剧、小说中都会出现寻找药引子的桥段,而且比较稀奇难寻。为什么吃中药要有药引子?服西药为什么从来就没听说过需要药引子呢?

说到药引子,普通人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应该是中学时代语文书上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中所描写的——他先后请过两位绍兴本地的名医,来为他的父亲治病,前一位名医的方子的药引子据说是河边现采的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虽然费了几天的时间,他还是想办法找到了。
可是病没治好,换了另一位名医的药,药引子那就更为匪夷所思了——“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另外还有“平地木十株”,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
鲁迅写下这些文字,转眼都成为了证明中医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有力武器。大众眼中,这些稀奇古怪的药引子,是医者刁难病人、追逐利益和推卸责任的工具。
那么,中药都需要配上几个药引子吗?究竟有什么作用?

说到药引子,就得说说中药方的引经药,这两个看起来很相像的概念,其实不是一回事。
引经药是在经典配伍理念指导下,是方剂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犹如“导游”一样,将诸药引向一定的作用方向或作用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
而药引子是在方剂组成之外另行配备的,多由病家来完成。所以,药引子与引经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药引子大约是在宋代兴起的,用来送服成药的某些液体,因此曾名为“饮子”,后改作引子,到元代始称药引子。宋元时期,中药剂型有过从汤剂到丸散的转变,为了方便服用,并达到理想的疗效,医生就交代病家采取不同的药物煎汤送服,而且通常是简单易得之品。
其特点一是药铺不卖、须病家另行准备,如生姜数片,大枣几枚,红糖水若干。
特点二是药引一般为一些生活中易得之物或者不易保存之物,药房多不备,如:盐水、地浆水、米酒、饴糖、生姜、鲜竹叶等,常常与成药配合使用,起增效减毒矫味等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药引子原本的含义日渐淡化,人们对药引子的认识形成了两种演变趋势 :一是从医疗角度,药引子的作用被提升,成为治病的关键。
许多医家都强调药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恰当应用药引,就如同在画中点睛,能够让整个药方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医学阶梯》所总结的那样:“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叶天士以“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的传奇故事,令人称奇。
二是从大众层面,药引子逐渐脱离了普通药物的范畴,变得愈发奇异化。

例如《西游记》中就曾多次出现药引子,第六十九回孙悟空为了给朱紫国王治病,开出了两种药引子,由国王选择一种用来配合“乌金丸”服用。
其一是“无根水”,其二是“六物煎汤”。所谓“六物”是无法寻得的稀奇之物,即“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这显然是小说家的想象了。
《西游记》中另一个著名的药引子,是第七十八回比丘国王为求长生不老所需的小儿心肝。
元代散曲《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中描述了一个相思病患者,若想要治愈他的相思病,“亲检名方,真诚修合”显然都不重要,只有相思之人的“舌尖上唾液”这味药引子才是治病的关键。
这个例子虽非真实地描述客观事实,但也从侧面体现了药引子这一中医知识在大众中的两个演变趋势:一是药引子的治疗作用在逐渐提升,愈发成为治病救人的关键;二是药引子逐渐脱离了普通药物的范畴,变得愈发奇异化。

从中医组方的角度讲,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引经作用 :药引犹如向导,将诸药引向某经络或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即药引有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的作用。如上半身不适用羌活,下肢不利用牛膝,入肝选柴胡,入肺选桔梗。增效作用 :药引可提高主药疗效。如活血化瘀的七厘散用温黄酒送下,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用生姜煎汤送服。减毒作用 :某些药物虽效果好,但毒副作用较大,药引可辅以其他药物减轻毒性。如行气逐水的舟车丸用大枣汤送服,因大枣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调味作用 :在某些方药中加入适量的饴糖、甘草、蜂蜜等,既可和中,又可缓和苦涩之味,便于服用。
常见“药引”有:
食盐: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的功效。
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差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塞、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直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
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能滋养、润爆、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此外,养心安神药用酸枣仁10克煎汤送服。

那么,西药为什么就不需要这么一种药引子呢?概括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西药多为提纯的小分子化学药物,本身就是针对病原体等微生物,或针对特定抗原、靶点。有些西药本身就是靶向药物,如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药物。西药的工艺设计,如缓释剂型就是不被胃酸分解,到肠道起作用的,所以剂型也是控制药物作用场所的一种手段。不过,现代西药设计也引入了这种药引的概念,如针对新冠病毒的Paxlovid,由奈玛特韦片和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而成,后者的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抗病毒活性,也可以看作药引。
又如新一代抗肿瘤CAR-T疗法,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作为弹头,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相当于导弹),将T细胞这个普通“战士”改造成“超级战士”,即CAR-T细胞,CAR就是一种“定位导航装置”,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然后定点投放T细胞,以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这就是一种“引药”的理念。

药引,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概念,在中医的千年历史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既是药物,又非药物,游走于药与非药的边缘,如同一位穿着隐身衣的舞者,在药方中翩翩起舞。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合理发挥中药药引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