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牛阵,首创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将领田单,田单以此阵一战歼灭燕军主力十几万,并趁势收复齐国所有城池,成为改变一国命运的阵法。
田单是没料到千年后会有人盲目乱摆火牛阵,以至大败。唐朝宰相房琯由著名学府弘文馆出仕,一直担任文官,从没打过仗,也不知这个腐儒书生哪来的自信,非要自告奋勇征伐安史叛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肃宗也没有识人之才,没有怎么考虑就授予其兵权,房琯并非打仗的料,白白葬送大唐数万兵马。
空有虚名的房琯,堪比昔日西晋玄谈误国的王衍,国家正值危难时刻,房琯身为宰相,居然带头玩起了魏晋清谈之风。西晋位高权重的王衍官至太尉兼尚书令,掌握军政大权,崇尚浮华放诞,空谈老庄(《老子》《庄子》),房琯颇有其风,喜欢与书生们高谈佛家和老子玄理。
安史之乱年迈的玄宗在龙武卫大兵的保护下,带着皇室成员南下前往蜀地,正如李白《蜀道》中描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地易守难攻,就算北方全丢了,玄宗待在蜀地,也不失做个刘备。
中途在马嵬驿,数千负责护卫的龙武卫大兵们劳累饥饿交加,队伍里充斥着怨恨和不满。现在大唐会到今天这个局面,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奸相一手造成的,李林甫已死,杨国忠这个小人还活在世上。
保卫玄宗四十多载的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为稳住官兵们的情绪,在征求太子李亨的意见后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及其宗族,再逼玄宗赐死杨贵妃,也有可能太子李亨才是马嵬驿兵变真正主使者。
自兵变发生后,玄宗依旧入蜀,而身为太子的李亨北上灵武,作为全国平叛的总指挥,不久于灵武登基称帝。在长安,玄宗最初是打着亲征旗号,凌晨突然带着皇室和重臣跑路,丢下了百官。
这其中,唯有时任宪部(即吏部)侍郎房琯和张均、张垍兄弟沿着蜀道追赶玄宗,走到半路,其他二人顾念老婆孩子还留在长安不追了,只有房琯“独驰蜀路”,在普安郡追上拜见玄宗,玄宗大喜,封为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官职。
太子李亨称帝后,玄宗的态度是高兴的,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对权力已经没有那么渴望,早在潼关没有失守前,就有意要传给李亨。不过因为杨国忠和李亨一直是水火不容的政敌,李亨上位,杨氏就完了,杨国忠杨贵妃等拼命跪请,玄宗这才收回成命。
《资治通鉴•唐纪》: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丁酉,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己亥,上皇临轩,命韦见素、房琯、崔涣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
两位宰相房琯和韦见素等负责带着传国宝玉册,正式传位给李亨。房琯早有盛名,其实就是虚名而已,名过其实。肃宗对其非常欣赏,常与其谈论军国大事,房琯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自告奋勇唐肃宗至德元年,已然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个年头,也许是高谈阔论多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文武全才,管仲乐毅。以天下为己任的宰相房琯竟然自告奋勇请求率军收复两京,肃宗答应了。
肃宗素来敬重房琯,看着房琯自信满满,就认为值得一试,授予房琯五万步骑,在朝廷里自选参佐。
《资治通鉴•唐纪》: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
考虑其到没有作战经验,肃宗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副之,房琯把军务交给李揖、刘秩两个同是高谈阔论的书生,甚至吹牛逼:“贼曳落河虽多,安能敌我刘秩!
曳落河是叛军的胡骑,是安禄山在范阳多年征伐契丹、同罗、奚等少数民族,从归降胡人里选出的精锐中的精锐,胡语就是壮士的意思。郭子仪、李光弼对付曳落河也只能正面深沟高垒防御,夜里反复骚扰,待其疲惫而击之。
房琯居然敢轻敌,把刘秩这种无能书生当成是鬼谋兵仙,他把部队分为三军,从各地同时进发,意图会师于长安城下。再以中军、北军为先锋,数日后在咸阳附近的陈涛斜与叛军骁将安守忠相遇。
使裨将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贵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李光弼之弟)将北军,自奉天入。安守忠绝对等闲之辈,跟随安禄山多年,作战经验丰富。火牛阵是房琯出灵武时就谋划出的计谋,准备了牛车两千辆,两侧配以步骑,想用牛车来抵挡叛军曳落河的凶猛冲击力。看着唐军的部署,安守忠差点没笑出声。
田单用火牛阵,是因为对手是燕军无能的将领骑劫,在设计让骑劫放松警惕,防御松懈的情况下才敢用,要是对手是乐毅,田单也只能干瞪眼。
叛军扬尘擂鼓,房琯的牛牛们大惊,瞬间大乱,安守忠等待风向再顺风放火,两千头牛吓的掉头狂顶,唐军人马大乱,自相践踏,叛军趁势发动全面进攻,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人。
《资治通鉴•唐纪》: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馀人,存者数千而已。
就这么大败,房琯自觉回去没脸见肃宗,牛逼吹大了。这不中军、北军败了,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南军。房琯急红了眼,亲率南军死战,在叛军精锐突骑的冲击下,唐军再度大败,杨希文、刘贵哲二人降贼。
房琯那是羞红脸,愧对肃宗的赏识和我期望,肉袒请罪。肃宗大怒,五万兵马只剩数千残兵了,收复长安第一战你居然会败这么惨。
原本要重罚房琯,幸得肃宗的幕僚李泌劝阻而宽恕。现在是剿灭叛军之初,如果打了败仗就要重罚,唐军将领们必然会背负沉重压力,作战时畏首畏尾、战战兢兢,导致战事更加不利。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会逼迫他们投降叛军,反戈一击。从安定后方人心的角度看,对房琯释而不问是最好的选择。
《旧唐书•房琯传》:琯好宾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采其虚声,冀成实效。琯既自无庙胜,又以虚名择将吏,以至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