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孙权称臣,让曹丕丧失统一三国的大好机会

山晴看历史 2023-06-10 05:28:06

论谋略,曹丕远不如其父曹操。

孙权和曹操当初联手干掉关羽,东吴占了荆州。曹丕一登帝位,孙权就派使者称藩,把被关羽俘虏的于禁等人送还魏国,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合纵连横孙权玩的不错,就怕刘备报仇打过来。正面魏国再突然补刀,吴国就完蛋了。

曹丕看不清楚局势,准备接受孙权投降。侍中刘晔认为孙权这种雄才,只因一时之困投降,不可能甘心屈于人下,建议抓住此刻战机,立即起兵伐吴。

刚登帝位的曹丕比较膨胀,看重的是天子权威和大国风度,通通听不进去。

《傅子》: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

按兵不动

夷陵之战,刘备在陆逊坚守不战的情况下,连营七百里对峙吴军,曹丕听闻就觉得刘备必败。

刘备:莫非朕不知兵?

曹丕: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在吴蜀交战期间,王朗王司徒上奏应该待两军相持之际派兵攻蜀,派持重将领攻击蜀军要害,联吴灭蜀。不过此时雨水方盛,不利于北方士兵行军,于是作罢。

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

如果魏国自汉中伐蜀,也难成功。汉中地势险要,由战场经验丰富的魏延镇守。

只要魏延拒险死守,魏军的粮道只能翻越秦岭。久攻不下,必然因后勤困难不得不撤退。再者,刘备得知来自后方益州的急报,有足够的时间撤军回防。

刘备也以黄权领数千人驻军在江北,防止魏军偷袭,直到战争结束魏军都未对黄权所部发动进攻。

蜀军战败,黄权一支孤军归路断绝,投降吴不合适,只能降魏。

刀兵相向

刘备已经败退,孙权的真面目表现出来,对曹丕愈发不恭敬。

六月份夷陵之战已经结束,曹丕也没想着对蜀国补刀或者大规模伐吴,还是相信吴国的表面称臣。

魏国选择继续和吴国进行谈判,孙权甚至答应在十二月交出质子孙登,并让东吴的重臣孙邵、张昭一同前来。曹丕正陷入盲目自信中,这一谈,时间就过去了两个月。

《魏略》:(曹丕诏书):(孙权)又今与(浩)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

《三国志•吴主传》: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

《傅子》: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孙权通过拖延时间,已经做好了防御部署。直到九月份,曹丕才翻然醒悟过来,原来这都是你孙权玩的政治手段,身为帝王被孙权耍了勃然大怒,即刻宣布南征讨伐孙吴。

刘晔劝谏战机已失,吴国刚刚获得大胜,士气正旺,不适合征伐,曹丕又听不进去。

曹丕亲自从洛阳南下宛城都督各军,魏国名将尽出,数十万军队兵分三路伐吴。

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

曹仁出濡须。

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东吴方面,早就做足准备,吕范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孙权仗着长江天险,东吴水军强大,双方互有胜负,在占不到便宜的情况下,曹丕只能结束长达半年的南征,三路撤军。

期间孙权写信恶心曹丕,请求交还荆州扬州的地盘和百姓,留一个交州给他养老。

曹丕也没破口大骂,放出话来只要你孙权把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保证各路大军当天就撤退。“登身朝到,夕召兵还”。双方的外交书信到后年才断绝,可见曹丕一直在抱有幻想。

《三国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

吴蜀只要能灭亡其中一国,三国鼎立的平衡被打破,另一国的灭亡可以计日而待了,从而提前数十年天下一统,曹丕错过了大好时机。

1 阅读:14

山晴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