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集结朔方、河西、陇右、西域十五万精兵收复长安

山晴看历史 2023-06-10 05:28:08

大唐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胡汉二十万精兵自范阳南下反唐,天下太平久矣,百姓几代人都没有遇到过战争,河北诸郡势如破竹。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朝廷震恐,唯独杨国忠洋洋得意,我老杨早就说这胡人意图谋反陛下你就是不信。现在只是安禄山一个人想反,部下将士们都是忠于我们大唐,十天之内,安禄山的脑袋自然会送到长安!玄宗深以为然,结果叛军渡过黄河,迅速攻克重镇荥阳,逼近东都洛阳,安禄山依然活的好好的。

要知道唐朝初期采用府兵制度,军人兼职种地,轮流到京师宿卫,前线开战的时候自带武器到折冲府报到,这样唐王朝的军事力量始终处于外轻内重的合理形势。

而在开元之末,由于土地兼并、逃役严重等原因府兵制走向瓦解,玄宗开始下令实行募兵制,边疆的各个节度使也可以自主募兵方便开疆拓土,自此“方镇之兵盛矣”。

《新唐书•志•兵》: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适逢安西节度使西域名将封常清入朝,玄宗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二镇节度使,前往东都洛阳募兵抗敌。

封常清自信满满,在玄宗面前夸下海口,虽然这仗不好打,但是“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封常清满脑子出奇制胜,以弱胜强,只要谋略得当,“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

这么吹,导致后面战败,封常清无论怎么解释玄宗都听不进去了。

《资治通鉴•唐纪》: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馀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

封常清于洛阳招募六万市井之徒,临时招募的商贩乞丐组成的军队怎么可能打的过身经百战的幽州突骑?

封常清很快开始后悔自己的自信了,五战五败,被迫放弃洛阳逃往陕州。真不愧是名将,战败还能多次重新集结刚刚招募十几天的军队。

驻守陕州的同样是威震西域的名将高仙芝,高仙芝部队主要也是长安招募的市井之徒,加上小部分飞骑、彍骑。封常清“具以贼势告之”,安禄山的军队难与争锋,不如集合兵力退守险要潼关,高仙芝同意。

监军宦官边令诚不懂军事瞎指挥提意见,高仙芝当然不听从,边令诚心怀怨恨上表二人弃地贪污粮饷,玄宗大怒,将二人于军中问斩,启用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守卫潼关。

使得唐朝白白损失两位经验丰富的优秀将领,接下来就更不用说了,年老失察的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潼关御敌,叛军苦攻潼关半年不能克。

哥舒翰很清楚不能打,有皇帝诏令在“不得已,抚膺恸哭,引师出关”。反被叛军据险死守,打的大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不保。玄宗在龙武卫大兵的保护下带着皇室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

唐军战略反攻

唐朝为平叛在安西,北庭,陇右,河西四镇之地只留小部分军队守卫堡垒,征召绝大部分边军回防关中。国家都快没了,要西域还有什么用。靠临时征召的大兵怎么打的过幽州突骑?

东线睢阳战场

幸得张巡与许远守卫睢阳十个月,牵制叛军大量军队,叛军无法踏入富饶的江淮之地一步,江淮堆积如山的赋税从长江入汉水运输到汉中,这些就是平叛资金,没钱打不了仗。

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二将手下不足万人之众,怀的一颗报国杀贼之心,全城军民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张巡等人穷尽计谋,粮草断绝,城破被俘斩。

《资治通鉴•唐纪》: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

《资治通鉴•唐纪》: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

北线太原战场

叛军将领史思明以十万之众围攻李光弼守卫的太原,史思明的战略是攻下太原后,再西进攻取忠于唐王朝的朔方、河西、陇右三个军区,直逼肃宗所在的灵武。

《旧唐书•李光弼传》: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四伪帅率众十余万来攻太原。

李光弼手下的精兵都调去朔方保卫肃宗,城中只有不满万的团练兵,没经历过战争的乌合之众。在李光弼指挥防守下,叛军非但没攻下太原,反而顿兵坚城,被李光弼挖地道偷袭损失万余人。

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调去范阳防守,留驻蔡希德等继续围攻太原,叛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不久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总攻,打的叛军猝不及防,斩首七万余级,自此史思明先前带的河北十万大军居然被兵不满万的乌合之众杀的全军覆没,不得不说是军事奇迹。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经河北苦战,精兵尽赴朔方,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

唐朝外援

西域各国都是唐朝藩属国,拔汗那、大食、于阗等诸国都派兵入援,于阗王胜就让弟弟总摄国政,自己亲率五千精兵助唐,可见唐朝天朝上国的巨大声望。

《资治通鉴•唐纪》:于阗王胜闻安禄山反,命其弟曜摄国事,自将兵五千入援。上嘉之,拜特进,兼殿中监。

回纥、吐蕃都派使者入唐请求和亲,愿意发兵援助平叛,唐肃宗接受了回纥援助,谢绝了吐蕃,吐蕃长年和大唐交战,谁知道开打时候会不会给唐军反戈一击,很快吐蕃就用事实证明肃宗的决定是对的。

《资治通鉴•唐纪》: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

回纥就比吐蕃靠谱多了,太宗高宗时期甚至直接被唐朝统治,玄宗开元年间,回纥称臣于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统治。

收复长安

在叛军被太原,睢阳等城牵制大量军队的情况下,唐军方面积蓄力量开始准备战略大反攻,肃宗从距离战场较远的灵武抵达关中的凤翔,陇右、河西、安西三处边军和西域属国援军也全部抵达凤翔(扶风郡改为凤翔郡),江淮地区的如山赋税也到达汉中。

关中豪杰纷纷杀死叛军任命的官吏,叛军剿灭后再任命官员,豪杰们接着杀官吏,叛军被搞的无可奈何。长安城内的百姓人心向唐,安禄山之辈只不过是烧杀抢掠的贼寇而已,怎么能得到天下呢?

肃宗对郭子仪抱有巨大期望,以长子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帅,领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唐军集结军队十五万与叛军决战,另有四千回纥精锐骑兵助阵,意图一举收复长安。

《资治通鉴•唐纪》: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上自散关通表成都,信使骆驿。长安人闻车驾至,从贼中自拔而来者日夜不绝。

《资治通鉴•唐纪》: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资治通鉴•唐纪》: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

双方在距离长安城仅仅十多里西面的香积寺北澧水之东结阵决战,叛军列阵于唐军北面。

唐军方面的部署是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安庆绪驻扎在长安的必定是精锐中的精锐,此前郭子仪试探性攻打在清渠为贼将安守忠所败。

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等率领的军队有十万之众,唐军有着兵力优势,李归仁首先挑战诱使唐军追击,唐军前军开始逼近叛军军阵。

叛军以幽州胡汉骑兵齐攻唐军,这阵凶猛的冲锋竟将唐军击退,唐军惊乱,军阵眼看就要被彻底冲破。前军大将李嗣业脱去铠甲和衣服,肉袒执陌刀,大呼冲锋,连斩几十骑,“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成功扭转唐军的败势。

陌刀队是唐军军阵里设置专门对付骑兵的兵种,李嗣业带领数千陌刀队为前排,如墙而进,所向披靡,抑制住叛军凶猛的突骑。

安守忠、李归仁并非等闲之辈,早在唐军军阵东面事先埋伏好突骑,准备找机会绕后偷袭,被唐军侦查部队发现,仆固怀恩率领回纥骑兵将其全部斩杀,叛军士气大跌。

叛军绕后不成,反而被唐军绕后,李嗣业的陌刀队和回纥精锐骑兵,步骑配合,攻击叛军后方,夹击叛军。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

《资治通鉴•唐纪》: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

这场决定安史之乱走向的战役,从午时打到酉时,也就是从中午打到傍晚,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斩首六万级,逃跑掉入沟堑的甚多。驻守长安的叛将张通儒眼瞧战败,连夜弃城逃往陕州,第二天广平王李俶率领唐军各部进入长安,沦陷三年的大唐京师长安终于重新光复。

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呼悲泣,捷书传到凤翔,百官称贺,肃宗喜极而泣,派使者入蜀奏太上皇玄宗。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