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餐美,诸人强进

另类评说 2025-03-14 10:51:44

历仕四朝,唐德宗、唐宪宗时期曾经多次担任宰相的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是有定评的。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很懂幽默的性情中人。

宋人的《太平广记•廉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郑余庆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让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因为郑余庆的威望很高,大家都很尊敬他,所以凌晨就赶来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不禁急躁起来。这时,郑余庆对仆人说:“去告诉厨师,要蒸烂去毛,别折断了脖子。”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可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

我们中国人向来很讲待客之道。我就记得在昔日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在农村,一般人家很少吃米饭——很少吃不等于不吃,那都是在什么时候吃?一是过年,年三十与大年初一,二是家中来客人了。在城里,吃饭不是问题,但平日里青菜白菜之类蔬菜是铁定的米饭伴侣。什么时候米饭伴侣能够换一换,可以见到鱼肉?逢年过节之外多是家中来客人的时候。但是,在这里,在好几个皇帝手下做过宰相的郑余庆,让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待客之道:请他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品尝蒸葫芦的滋味。

这蒸葫芦,大概应该是对类似于今天的“西葫芦”一类的蔬菜用蒸煮法进行的加工;如果真是昔日农村人家等到老去以后锯开成为两半,用来舀水或者粮食之类的“瓢”的前半生——亦即其尚未老去,相对说来还比较青嫩的时候的葫芦,那就有些吓人了:这样的葫芦好吃估计说不上,能不能吃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然而,郑余庆让厨师进行加工的时候“烂蒸去毛,莫拗折项”的吩咐,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更像是在与他的客人们逗着玩:从“烂蒸去毛,莫拗折项”里,人们除去清蒸鹅、鸭,还能想到其它什么?所以拿请蒸葫芦招待客人,我敢说是无论哪个个人都不会想到的。

无论如何不都会想到,但等到吃饭的时候,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竟然还就是它,郑余庆这玩笑是不是开得有点大?然而,假如我们联系郑余庆与他客人们的身份,亦即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政府官员身份,我们不能不说,这玩笑其实挺严肃的:身为宰相的郑余庆这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对他的下属们进行廉政教育。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进入国势、国运开始下行的“中唐”,朝廷内外,充斥着腐败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余庆显然想通过“请吃葫芦”这样的方式提醒为官之人,不要总想着吃香的、喝辣的,也不要总想着把手伸得太长,又是卡又是拿,而是应该“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即便是身为宰相的我请客也并非一定就鹅与鸭,而是可能与老百姓一样“清蒸葫芦”,那么,为什么你们不能这样?一味在吃更好的、穿更靓的、住更大的上面进行攀比,有意思吗?

故事的结尾是“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同样很有意味:宰相为什么会吃得很香?大家为什么只能是勉强吃下去?是不是应为宰相平日里太过这样的餐饮习以为常,而他下面的官员则大肉大鱼吃油了嘴?

0 阅读:3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