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不内耗

大道知行 2025-02-15 08:27:39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千百年来,庄子的智慧,不仅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是内含修补心灵的良药。

当你活得纠结痛苦的时候,不妨就读一读《庄子》。

01

不抱怨生活的苦,学会转变心态。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年纪很大,却一事无成。

他在家乡种地,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谋求一官半职,又四处碰壁。

他整天愤愤不平,有次就向老师扁庆子诉苦:

“从来没人质疑过我的德行与勇气,我落到这步田地,只怪上天给我安排了不幸的命运。”

扁庆子听完,摇了摇头说:

“你身上完好无损,耳不聋,眼不瞎,腿不瘸。这就够幸运了,怎么还反倒埋怨老天呢?”

听了这番话,孙休不再言语,灰溜溜地走了。

作家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生活中有很多像孙休这样的人,遇到难处,总是喜欢找人诉苦。

殊不知,抱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被负能量包围,不断消耗自身精力。

心理学家安杰卢说:

“如果你看不惯某些事物,那就改变它;如果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

少点埋怨,多些反思与行动,才能脱离内耗的泥潭。

北宋庆历二年,大才子曾巩参加进士考试,没想到落榜了。

当时一同落榜的很多人,纷纷发起牢骚。

有的指责考官过于严苛,有的抱怨自己太过倒霉。

曾巩却一言不发,反倒默默收拾起回乡的行李。

临行前,老师欧阳修将他召去,满是遗憾地对他说:“真是太可惜了。”

没想到曾巩却摇头说:

“我没考中,是因为还达不到要求,请老师放心,我会继续用功,来年再考。”

面对落第,曾巩并没有抱怨指责,而是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回到家乡后,他一心扑在书上,潜心苦读。

终于在嘉祐二年,曾巩再度参加考试,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

《淮南子》里说,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改变自己,换个心态。

下雨自己打伞,跌倒独自爬起。

遇事不避,向内归因,才能将抱怨转为动力,轻松跨过命运的刁难。

02

不在意他人眼光,过好自己的日子。

庄子真是一个洒脱的人。

有一回去见魏王,他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去,魏王问他,何以穷困至此?

庄子毫不脸红,坦然地说,他只是没钱。

为什么没钱呢?

生活在无道之世,有道却不能行,这就是他贫穷的原因。

这话一说,还顺带将魏王讽刺了,由此可见,庄子,是真洒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所以,当你读庄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庄子不会教你解决问题,而是教你消除问题。

消除问题,人走出问题,超越问题,不在问题之中,那又何必去想着怎么解决问题?

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生有那么多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自找麻烦,自己去沾染问题。

在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放在“有用”上面,拼命想让自己变得有用的时候,庄子却看见了无用之用,我不和你们争有用了,因为无用也很好,他甚至还看到了有用的害处,有用的树被砍了,有用的人累坏了。

因此,庄子发出天大的感慨:“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因此,读庄子,往往能让你从这充满世俗气息的世界里跳出来,去吸一吸自由的空气,别人劝你要活得成功,庄子不说这些,他只是不断告诉你,别去追求那些虚的东西,顺应本性而活就好。

03

不生气,恬淡虚无更有力量。

《庄子·山木》有一个空船故事:方舟济河。

一个人在河中划着船,突然有一艘船快要相撞,他躲避不及还是撞上了。他怒气冲冲地跳上那条船,想和对方理论,准备大干一架出口恶气。

结果他发现,这只船居然是一只随波逐流的空船。他瞬间就不生气了。

原来我们生气的关键,不是船被撞这件事本身啊,而是那船上是否有人,对方是否怀有恶意。

如果发现船竟然没人,也没有恶意,就会大方原谅了。

有句老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对别人的言行动怒,就像对路边的石头发怒一样愚蠢。

一只狗对你乱叫,你不会真的跟狗生气。一只麻雀拉屎在你头上,你也不会对麻雀破口大骂。

因为你知道,你和狗,和麻雀不在同一个维度,因此不评判,不苛责。

庄子用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我们遇到冲突,把别人当作空船,你的情绪就不会受伤。

当你自己活成一只空船,你就会恬淡虚无,那才是更强大的力量。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不妨把心放宽一点,把事看淡一点。

在生活这场兵荒马乱中,保持淡然,才能笑对风雨,于绝境处发现转机。

《庄子》里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苦难,通常来自刑具;而内在的痛苦,则来源于自己与自己的冲突。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它的终结者。

读懂《庄子》,从现在开始,整理好内心,不抱怨,不在意,不焦虑。

◎本文来源:“洞见”“芷宁的小世界”“至书”,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