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汉景帝的另一面:杀恩师、屠功臣、逼死儿子,极为刻薄寡恩

采蓝说历史 2024-10-11 16:37:32

组CP、成组合、搞捆绑,这很容易造成评价上的失真,有些人因此蹭热点、蹭流量也能蹭成大咖。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汉景帝刘启同志。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他们父子因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工程“文景之治”而同时彪炳史册。但事实上,汉初的那个盛世工程,立项的其实是吕雉,施工的主要是汉文帝,汉景帝只不过是因缘际会地搞了个成果申报,还差点搞砸了……总而言之,搞过项目研究的人就知道,汉景帝其实是不足以跟他老爹并驾齐驱的,但是项目成果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大家也没办法,表面上接受呗。

汉景帝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富二代的命,天然使命是守成。他守得怎么样呢?差点没守住!好在运气还不错,及时止损了,有惊无险地闯过去了。

自古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所以咱也无意去过多苛责汉景帝,他不是差劲,只是真的没有达到他爹汉文帝那样的水平和层次。他能够在历史上享有大名,更多是因为他前有个好父亲给他打底,后有一个好儿子给他托底,他自己的生平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老流氓刘邦靠着联合创业的方式建立了大汉王朝,但也给大汉王朝和他身后的子孙们留下了三个大BUG:异姓诸侯王(外资大股东)、刘姓王爷(家族大股东)和军功集团(参股员工)。

汉初的风云激荡,几乎全部是围绕着皇权与上述三股势力的利益博弈而展开的。刘邦当上皇帝后,顾不得享受人生,以年迈之躯马不停蹄地剿灭各异姓诸侯王,算是为子孙后代奋斗到死了。吕雉当政时期,稳住了军功集团,对刘姓王爷进行了疯狂的火力输出,但她是以吕代刘,属于换汤不换药。吕雉死后,军功集团又敏锐出击,消灭了诸吕集团,扶持了傀儡皇帝刘恒上位。刘恒一生则温水煮青蛙地壮大皇权、拉拢宗室、打压外臣……

所以,大汉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表面任务是维稳,内在使命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留给这爷俩的两大顽疾是诸侯王和军功集团,当然还有外在一直不消停的搅屎棍匈奴。

面对这种弱势局面,汉文帝是真正做出了水平,他一辈子温水煮青蛙,稳打稳扎地加强了自身建设,把皇权处于绝对弱势的局面慢慢给扭转过来了。但是,天不假年,公元前157年,时年46岁的汉文帝去世了,从而让刚刚稳住阵势的大汉王朝头上又笼罩上了一层疑云。因为谁也不知道汉文帝的接班人是会更进一步还是会前功尽弃?

汉文帝在当皇帝的时候,与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嫡子全部突然离奇死亡(背后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妈姓吕),所以注定只能由庶子继位。而刘启是庶长子,自然是第一人选。

刘启其实早早就被确立成了太子了。但是这孩子从小就不是一个很安分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孩子心里有着一股子难以克制的暴戾之气,或者叫一颗叛逆之心。

刘启年少为太子之时,吴王刘濞(刘邦大哥刘仲之子)的太子刘贤入京朝拜。亲不亲,自家人。刘贤留京期间,一个是帝国接班人,一个是吴国接班人,两位太子爷因为年岁相仿又是自家兄弟的缘故,便愉快地玩在一块了。

但是,在一次下棋游戏中,这俩兄弟因为棋路起了争执。这其实在年轻气盛、胜负欲很强的年轻人身上也很常见,毕竟涉世未深的他们不知道很多胜负和情绪毫无价值。可令人意外的是,被争执激怒的刘启居然冷不丁地拿起棋盘当场就把刘贤给砸死了。

因为这点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下这样的死手,刘启同志内心之中的暴戾之气可见一斑。有句老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青少年时期不愿意加以任何克制和修正暴戾之气,往往就会慢慢沉淀为其本性。

果不其然,刘启的刻薄寡恩与睚眦必报在其继位之后很快又再一次暴露出来了。

他爹汉文帝生前有个好基友名叫邓通。这位邓通属于职场舔狗,靠跪舔汉文帝而成为了当时的红人。但跟所有爱拍马屁的人一样,邓通也难免有拍错马屁的时候。

有一次,汉文帝身上长了一个大脓包,又痛又痒,邓通为了让汉文帝舒服一点,便用嘴去帮汉文帝吸允患处,搞得汉文帝内心十分感动,便问谁是天下最爱他的人,言下之意是在夸邓通愿意为他付出。但邓通不敢担当最爱皇帝这份殊荣,便说太子才是最爱汉文帝的人。结果汉文帝却有点犯糊涂了,非要来个比较出结果,要刘启也帮自己吸允脓血,搞得刘启相当尴尬和恶心。最后,刘启还是勉为其难地做了,但内心却把邓通给恨上了。

等到刘启继位之后,便立马没收了邓通的全部家产,让他去行街乞讨却不准任何人对他进行施舍,活活地把邓通给饿死了。

这件事呢?邓通固然有自身的责任,你拍马屁就拍马屁,不要随便拉别人下水嘛。但终究他也不是故意针对你刘启的,真没必要对他进行这么疯狂的报复。别人让你恶心和难堪一次,你就不惜手段地要致人于死地,这种极端报复心确实有点可怕。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刘启刻薄歹毒人生的开胃菜,真正的大菜就是他掌握了至高权力之后的一系列甩锅迁怒、落井下石。

首先享受这种待遇的便是他的恩师晁错。晁错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便是他的导师和智囊,后面水涨船高地升任内史、御史大夫,属于“三公”级别的朝中大臣,也属于汉景帝骨灰级的铁杆心腹。

后来,为了帮助汉景帝加强中央集权,晁错比较激进地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策”,逐步削夺收回各个诸侯国的封地,弱诸侯、强中央。实话实说,晁错这个政策建议是稍微激进了一点,因为汉文帝一辈子温水煮青蛙虽然使得中央皇权大大加强,但也并没有到碾压一切的地步,正确的搞法是继续沿袭汉文帝温水煮青蛙那一套,带到自身优势更加明显的时候再上硬招。

但是呢?汉景帝也是一个不嫌事大的主,立马跟老师晁错一拍即合了。

结果,朝廷削藩立马就逼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从来没扛过啥事的汉景帝立马就慌神了,大臣袁盎提出要诛杀晁错去跟吴王刘濞的造反诸侯去谈判,刘启居然立马就同意了。这个傻孩子不知道自古以来造反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吗?他自然是知道,他只是没有担当和勇气,不愿意去面对困难和风险而已,讲白了就是遇事就甩锅。

结果,晁错死得很惨,死得很不体面——满门抄斩,自己则被腰斩于闹事。关键是,晁错死得毫无价值,“七国之乱”还是如期而至了。

从这咱也可以看出,刘启这个人跟咱们身边很多自私的熊孩子并没有两样,胆子大到任何马蜂窝都敢捅,但一旦风声不对,便立马把身边人推出去挡子弹,总之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困扰和伤害。

刘启这种没有任何担当和度量的秉性,也是他最后找茬逼死帝国功臣周亚夫的主要原因之一。虽说汉景帝逼死周亚夫也有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军功集团的政治需要在里面,但是人家周勃、周亚夫父子怎么说也是两救你们老刘家的江山,恩同再造,你要弄死周亚夫也要体面一点不,不能用栽赃陷害、赶尽杀绝那一套呀。比如软禁他、让他安乐死等方式可以不可以?何必把事情做得那么绝呢?

最后还有一个事情是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的,那就是刘启改立太子的事情。

刘启的皇后是他奶奶家的人,属于亲上加亲的政治联姻。但是呢,他跟薄皇后没能开花结果,所以他就慢慢偏宠妃子栗姬了,栗姬也比较争气,先后给刘启生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刘荣被立为了太子。

而刘启这人呢充分验证了“男人永远爱十八岁小姐姐”这句话,后来经常接受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的内部送礼,接收很多小美女。这就弄得栗姬心里很不舒服,你弄来这么小姑娘跟我抢男人,居心何在?

刚好后来馆陶公主刘嫖也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高价出售,要运作给太子刘荣当老婆。但栗姬因为之前的心里不痛快,行使了母亲的一票否决权,坚决不同意。

刘嫖这个女人也是一个狠角色,从小就被窦老太太宠坏了的她骨子就有一种“得不到就要毁掉”的基因,她把女儿嫁给了胶东王刘彻(后来的汉武帝)。然后和刘彻的母亲王娡联手用阴招把栗姬给弄得失宠了,把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了。

如果这事到此为止,最是无情帝王家,也属正常。关键是刘启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把事情做绝,他不希望他那个被废掉的儿子刘荣继续活在世界上了。刘荣被贬为临江王之后,被汉景帝抓了一个把柄派著名酷吏郅都去审查,把刘荣给逼得自杀了。

刘荣自杀跟刘启有什么关系呢?谁都不傻,如果你刘启真的想给儿子刘荣一条活路,就不会轻易去找他的茬,找他的茬便是要断他的后路,都是一个圈子里混,谁的屁股干净呢?而且你派六亲不认的酷吏郅都去审理,用意就更加昭然若揭了。

尽管汉景帝这么做也可以理解为帮另一个儿子刘彻扫清政治障碍,但毕竟虎毒不食子,这么不通人情地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良知上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综上所述,尽管历史给汉景帝的官方评价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抑制豪强、废除酷刑、兴复官学”这些,但他的一生其实是有很多难以掩盖的缺陷的。只不过,汉景帝属于命好的皇帝,你们不要管我如何跌跌撞撞,反正我最后是成功上岸了。所以,汉景帝也非常符合那些唯结果论的朋友的价值审美。

可还是那句话,不看过程和逻辑而只看结果,这其实就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不然呢?笑贫不笑娼会慢慢成为人间正确、绝对真理的。你甭管我钱是怎么来的,反正我有钱就行了。

咱们为什么会基于上述一些历史细节而降低对汉景帝的历史评价呢?因为汉景帝确实在能力、觉悟和德行方面差他老爹汉文帝太多了。

汉景帝身上有两个高光标签——平定七国之乱和文景之治。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其背后的成色。

先说“七国之乱”这件事吧。诸侯王确实是大汉皇帝加强中央集权迟早要面对的对手,但是你汉景帝没有看明白你爹汉文帝是怎么做的吗?

你爹当年为什么要帮几乎已经被吕雉打断腿的刘姓王爷接上腿,就势让他们都躺下爬不起来,不就大大降低以后削藩的难度了吗?因为你爹明白,其实你们皇帝自身、诸侯王和军功集团本质上都是一类人,谁也不是什么善茬,在三方博弈之中,自身不够强大之时,必须让另外两方相互牵制和均衡。你爹这招以退为进,是为了给你们皇权争权更大更久的发展、壮大机会。

然后你爹又采用政治天才贾谊两大杀招“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对军功集团和诸侯王进行了同时削弱,相当于吸功大法,不断地从那两方吸取功力增进自身修为。并且效果相当明显,军功大佬周勃晚年就忧惧而死了,刘姓王爷的封国被越封越小了。

你爹给你打造了这么好的基础、提供了这么好的模板,你为什么不用呢?按照你爹的思路搞下去,要不了多少年,几乎所有的刘姓王爷都会被实行安乐死,根本不可能折腾出什么浪花来的,皇帝将会极其优雅和体面地完成集权。

讲白了,如果汉景帝刘启不是拥有一颗躁动的心,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只能是个闷炮。

当然,从客观来说,“七国之乱”的发生与汉景帝和晁错这对主政师徒思想背景不无关系。吕雉、汉文帝、薄太后、窦漪房这些人在治国上其实都是采用“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方略,走的是道家思想路线。比如汉文帝去世前怕儿子刘启瞎折腾,便把很大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妻子窦漪房,让她去保障和推行“黄老之治”。所以,窦漪房曾在皇室子弟中大量推广黄老之术培训班。但刘启这个人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是他自小就被师傅晁错灌注了一颗带有儒家“有为”基因的心——咱不喜欢半死不活地跟时间老人交朋友,咱要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立竿见影。

但事实证明,刘启出招还是出早了。儒家思想倡导的不能蹉跎岁月,要奋发有为,要积极进取,这些都没错。可贯彻儒家思想的先决条件必须内外通畅的大一统情况下,否则,山头林立的情况下谁愿意跟你去谈克己复礼那一套呢?只会跟你讲强食弱肉那一套。当时的大汉中央虽然已经慢慢恢复了元气,但终究没有掌握绝对控制权和主导权,并不适合强行去进行自上而下的干预和搅合。

打个比方,就跟煲汤一样,当时大汉比较适合慢火慢炖,但是青少年时期就敢一言不合拿棋盘拍死一个小王爷的刘启却天生就是一个喜欢大火爆炒的人。

汉景帝上位之后的各种加大火力,给了诸侯王们叛乱的理由,因为你刘启确实是坏了规矩。再加上你刘启本身跟吴王刘濞有杀子之恨。人家明知道不反抗就是一个死的情况下,真的不会反抗吗?所以说,“七国之乱”是刘启和晁错操之过急逼出来的。

逼出来就逼出来吧!不年轻气盛还叫年轻人吗?但是关键是年轻人敢凭实力惹事,就要有凭实力平事的担当和勇气。但是呢?刘启是在惹事之后秒怂,立马甩锅给自己的恩师晁错,试图弃卒保车。这让刘启看起来非常软弱和昏庸,一方面是造反派不会因为晁错之死而善罢甘休的,他们既然选择造反就没有退路了;另一方面是你刘启干了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甩锅事件,其他人对你刘启的认识就悄然之间面目全非了,谁还敢死心塌地给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领导卖命?

总而言之,“七国之乱”这件事其实并不是汉景帝的人生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人生污点。他在这件事上把他骨子里“想法多、水平差、有匪气、无担当”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他后来对周亚夫的态度也跟“七国之乱”有很大关系。

然后说说“文景之治”吧。“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锚定的盛世,但窃以为,它跟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一样,这个结果呈现的背后是数代人的默默耕耘。总体上应该说是吕雉奠基、文帝成型、景帝收尾。

这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其实做得最不漂亮的便是刘启。吕雉不管怎么高层搞内斗,但是绝不去搅和底层百姓,因为大汉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为此吕雉甚至能克制自己作为一国之母被匈奴外邦调戏羞怒的愤怒。汉文帝就更不要说了,为了树立仁君形象,减免税负、倡导节约、勤课农桑,激发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自愈能力,效果也非常明显,大汉的老百姓过了几十年的幸福生活呀!汉景帝虽然也没有瞎折腾老百姓,但是他挑起了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七国之乱”,然后平时在生活作风上也开始腐败骄奢,相对于吕雉和刘恒,确实是差点意思。

汉景帝刘启在人生答卷最后的成绩单上算是及格或者漂亮的,但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很多让人难以认可的东西。他的刻薄任性、暴戾妄为、毫无担当、刻薄寡恩、好大喜功、冷酷无情……都是随处可见的。

刘启其实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并且在性格上十分阴冷。前面已经说了他很多行为瑕疵,就再随便聊一个吧。刘启是不是在历史上以孝顺、友爱出名?但是大家记得在平定七国之乱过程中,周亚夫提出要以梁王刘武火力吸引点,刘启是不是立马就答应了?他真的在乎他弟弟的死活吗?但说他不在乎刘武的死活,他后面又因这事对平叛功臣周亚夫各种心里不爽。明白了吗?这就是翻云覆雨的帝王心术。

大家如果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刘启这样的人,一定要谨慎交往。不讲武德、自私自利、推卸责任、沽名钓誉基本上是他们的标配。跟这样的人相处,永远不要放下那颗预防被用完就丢的心。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