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轿由左出,接轿走右回”是古楚之地的婚嫁俗语,也是过去古楚之地流传的一种接亲婚俗。
这句俗语所包含的传统习俗,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一些年轻人,对这句俗语越来越看不懂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不能理解。

从宅大门的角度来说,过去农村宅院的大门,一般只有一座大门,不可能开两座大门,有俗语说“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
再说,普通人家的大门,通常只有一个门洞,两扇对开的大门,不设旁门。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也不允许庶民设旁门。
而大门的宽度和高度,刚好过轿子。这也是过去古楚之地的风俗,大门的宽度和高度的标准,根据两桩大事来确定。一件是喜事,大门能通过花轿;另一件则是丧事,能够通过出殡的棺材。
这样的大门是无法分清左右的。即便是富贵之家,大门有三个门洞,结婚这样的大事,是不可能从耳门进出的,必须走中门。古楚之地农村有俗语说:“新姑娘不从耳门出,月母子不进他人屋”。

同样,按照旧时习俗,新迎娶的新娘,也不能从耳门进,只有改嫁再婚的女人,进男方家里才能从耳门进。
从宅院出路的角度来看,农家通常只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出路。这种出路,通常也是为家庭两件大事而准备的,一件是给新嫁娘进门时走的路,另一件是为老人去世后留的出门路。
这两件大事,只能走这条路,哪怕路绕得很远,也只能走这条路,走其他人路是有禁忌的。
过去农村,这种道路,一般也就四尺左右宽。有的用青石板铺成,有的用黄石铺成。青石板铺成的路没有路心,黄石铺的路有路心。抬着轿子走这两种出路,基本上把路面全占了,也无法分左右。

那么,俗语中的“左”和“右”,是这句俗语的关键,要理解这句俗语,必须将这两个字的意思弄明白。下面就结合古楚之地的农村习俗,来解读这条俗语。
这得从民间接亲不走回头路的习俗说起。
在古楚之地的农村,有一些地方在迎亲时,有不走回头路的习俗。
很多人对这种习俗的解释认为,就是男方接亲的队伍,去接亲时所走的路线,到了女方接到新娘子后,不能从原来的路线返回,而是要走另一条路线。
这里的民俗说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寓意。一是避免“重婚”,即要结第二次婚,也就是婚姻不顺,出现意外,或者男人第二次娶妻,或者女人改嫁,民间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吉昨的。因此,迎亲时不走回头路,是为了确保夫妻白头偕老。二是避免邪祟沿原路干扰新人,以求婚后平安顺遂。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新郎和新娘所在的地方,属于大地方,道路四通八达,对路线的选择问题不大,去接亲时走左边的路,接亲回来可走右边的路。这样就可以不走回头路。
但是,如果是山区,很多地方村与村之间所连接的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选择,那又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发轿由左出,接轿走右回”这句话,在古楚之地的农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这里例举以下三种。
一、左指小道,右指大路。这种解释的意思是说,男方去接亲的时候,可以抄近道,走小路。
接亲回来的时候,不能走小路,而是要走大路,哪怕大路绕得再远,也必须要走大路。这是一种郑重其事的做法,表达对新娘子的尊重,也是对女方送亲人的尊重。

这种说法来源于我国古代秦汉以前,以右为尊,以左为偏。从房屋来看,以坐北向南的正屋为例,以西为尊,西边也就是右边。
有一句“旁门左道”成语,旁门,指小门,左道,指小路或者偏路,非主道。
二、“左”和“右”指房屋的左右两边。过去古楚之地的农村,除了少数富裕人家有围墙和大门外,大多数普通人家是没有围墙和大门的,左右邻居之间有路相通,可以互相来往。
一般来说,这些人家的出路(主路)放在右边,左边为小路。这符合民间“宅西有路,财神光顾”的习俗。
为了接亲不走回头路,出门接亲,也就是轿子出门,没有轿子也指接亲的挑担出门,从房屋的左边小路走。这种出门的走法,通常来说邻居是允许的。

而接亲回来时,要从房屋右边的出路进来,按照楚地的当地习俗,接亲回来的轿子,是不能从别人家的小路走的,邻居也不允许,自己家里也有禁忌。
因此,这些地方的风俗中不能走回头路,指的是出门和进门所走的两段路,出了宅院以后,有的则是出了村子后,走到大路上就没有回头路之说了。来往是可以走一条大路的,不算是回头路。
三、指走中门。这种说法通常指有大门和围墙的人家,也有一些人家只有大门,没有围墙,也指这样的人家。
楚地农村很多地方的传统大门,独具风格。门楼式大门有三道门,一道是对门的大门,也就是从宅院外看到的大门,有两门扇。进了这道大门后,还有两道门,一道为旁门,一般来说,进入第一道大门后,向左拐就是旁门,旁门没有门扇,只有门框。

与第一道大门相对的,为中门。中门平时关闭,起到影壁的作用。旧时开中门,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一是家里迎接贵客,开中门表达一种隆重的迎接仪式;二是家里儿女婚嫁开中门;三是家里老人去世出殡时开中门。
接亲的人出大门时,走的就是中门,因为出门时所面向的中门在旁门的左边,所以叫“由左出”。接亲回来走大门时所面对的中门在旁门的右边,所以叫“走右回”。
实际上,接亲时轿子出门,接亲时轿子进门,走的都是中门,是同一道大门。民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还是为了讨口彩,避免了人们口中“走回头路”的说辞。
古楚之地,在历史上被称为百族之地,有“百音百俗”之说,更是有“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之说。这里所说的“音”,即口音,也就是地方土话。

因此,“发轿由左出,接轿走右回”这句话,只是楚地丰富多彩婚俗中的一种,且不同的地方,说法还不太一样。这里要说明的是,民间对这句俗语的解释,地方不同,说法也不太一样,本文不可能一一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