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中用不中看,遍布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也可能认不出?

紫山看历史 2023-02-22 11:30:05

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画面,一个有钱人拿出一个箱子。

一打开全是白花花银子,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忍不住十分羡慕。

还有一些穷人,收到银子后欣喜若狂,急忙放到嘴里咬一下,用来辨别银子的真假。

这些画面在影视剧中很常见,却离我们真正的生活很遥远。

受这些电视剧的影响,我们常常认为银子就是这样。

我们印象中的银子总是闪着熠熠的光辉,干净美丽,可以随时放在嘴里咬一下。

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我们一直都被影视剧里的美好画面蒙住了眼睛。

真正在古代流通的银子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洁净,它的表面布满坑坑洼洼的牙印。

在流转中这些坑洼处沾满了灰尘,进而积攒成乌黑的泥垢,有洁癖的人根本很难下的去嘴。

是影视剧骗了我们吗?

古代真正的银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有我们想象那么美好吗?

银子的真实颜色

其实银子变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佩戴的银饰也常常会发黑变黄。

一些老人总说这是因为吸收了佩戴者身体里的毒素,身体健康的人会越戴越亮,身体不健康的人才会越戴越黑。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银子变黑也与人的健康程度没有太大关系。

银子作为一种金属,它其中的主要元素就是银。

银离子会与空气中的硫离子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硫化银,硫化银就是一种黑色物质。

人体中的汗液也含有硫离子,当汗液与银饰品接触时就会产生硫化银,这就是银饰会变黑的主要原因。

而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产生的汗液和硫离子也不同,银饰变黑的程度也就不同了。

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可以提取出十分纯粹的银子,并且加入其他物质使银的性质更稳定,银质饰品也能更加闪亮。

可是在古代,生产技术低下,人们提取的银子并不纯粹,更易于与硫离子产生反应,也更易于变黑。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子也由白色变成黄色,进而变成黑色,所以古代的银两呈现黑色才是正常状态。

除了硫化银会使银子变黑外,人为因素也是古代银子变黑的主要原因。

银子在流通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用牙咬来辨别银子的真假,散碎的银两流通速度很快,一来二去中就有了很多牙印。

而且经手的人多了,会留下汗渍和灰尘,没有格外清洗的话很快就堆积在坑洼处,即使是白色的银子也变得黑不溜秋了。

说到古人以银子作为货币流通,那你知道为什么是银子而不是其他东西吗?

银子成为货币的原因

性质特殊

在众多金属中,为何独独金银脱颖而出,成为日常使用的货币,这与它的材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很久以前,银子也只是在市场中流动的一个普通商品,但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光芒,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人们常常用它们制作一些装饰品,进而金银就慢慢演化成一种等价品,再后来就成了一种货币。

虽说金银不是天然的货币,但货币却是天然的金银。

银子的材质十分特殊,他体积较小、质量较轻,在生活中容易携带。

它还状态稳定,不易于氧气发生反应,在传播过程中也不易损耗,即使存放很久也不会腐烂变质。

更方便的是银子质地较软,容易切割,非常简单地就能裁出想要的大小,有利于流通交易。

物以稀为贵

虽然银子作为货币有很多优点,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稀有度,世界上的银子储蓄量并不多。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产银国,但银子仍然是供不应求。

2005年,全世界的银储量为27万吨,而2014年我国查明的铜总量为9553.8万吨,相较之下,银子的珍稀程度显而易见。

在全世界,主要的产银国有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

这八大产银国 2003年至2005年产量均在千吨以上,2005年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

秘鲁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生产国,2004年和2005年的产量分别达 3059.8吨和3193.1吨,占世界产量16% 和16.58%。

在2005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7万吨和57万吨,这些储量只能保证生产28年。

种种数据显示,银子都属于一种贵重金属,现在虽然我们不需要用银子作为货币,但他依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人们不仅把银子制作成装饰品,还把它作为一种理财的选择,相信未来它有升值的可能。

生产成本高

今天我们采用的制取银子的方法一般是氰化法。

先用碱性金属制作出氰化物的水溶液,再将银矿石放进水溶液中,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浸出矿石中的银。

再将银运往各处,制成银条和饰品,最后售卖到大众手中。

现在的我们有了方便的运输方式和科学的提取方式,银的制成方才变得简单。

但在古代,银子从开采到人民手中,需要经过重重障碍。

首先就是开采。

由于各个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开采难度也不同,选择的开采方式也不同。

比较常见的就是露天式和挖井式,古代没有挖掘机,只能靠人工开采,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开采出矿石后就需要提纯,古代常用的练银方法就是“吹灰法”,主要是为了分离矿石中的铅和银。

铅和银完全互溶,而且熔点较低,在炼银时加入铅,使银溶于铅中,然后向其中吹以空气。

铅遇空气会氧化,变成固体落入炉灰中,银就留在了炉灰上,这样一个较纯的银就提炼出来了。

提炼出的银子还不能直接使用,需到运输到指定场所浇铸成银块,成为可以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

在那个没有火车汽车的年代,运输是一个极其费事又费力的工作,缓慢的马车常常要走几个月之久。

路上还要提防土匪抢劫,注意恶劣天气,真的能做成官银还需要很多步骤。

银子的发展过程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出现了交易的需求。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货币,人们就只能简单的以物易物,用价值相当的东西去别人哪里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交换的东西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多。

人们常常换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两种物品价格差异较大无法交换,种种因素都在质疑着以物易物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地交换物品,人们选择用贝壳作为中间介质。

那时候贝壳受到所有人的喜欢,稀有好看的贝壳更是难以获取,贝壳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最初的货币。

直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发现了之前各个国家定制的规则并不相同,于是规定车同轨和书同文,统一了度量衡。

具有强迫症的秦始皇也没有放过钱币,统一制造了货币并在全国发行。

此时的货币采用的是金币或铜币,金子作为上等币在贵族阶级流通,铜币作为下等币在人民中流通,银子还没有正式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

直到汉朝,银子才第一次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定流通货币。

汉朝国家安定,人民富强,疆域辽阔,自信心满满的汉武帝派大臣张骞带了一队人马开拓与外界联系的道路。

经过沙漠戈壁,张骞不负众望的打通了丝绸之路。

从此中国与外界的商贸往来逐渐频繁,急需一种更加广泛的货币来支撑,银子就应运而生了。

最开始银子只存在于上流社会的大型交易中,平常的人民根本见不到银子,只是使用铜币作为货币,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宋朝。

宋朝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朝代,人民的生活质量随之增加。

夜市上灯火通明,勾栏瓦肆中夜夜笙歌,普通的平民也有了享受生活的机会。

各国商贩纷纷汇集于此,购买民间的丝绸瓷器,人们的生活十分富裕。

外国来的商贩使用银子作为货币,因此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子逐渐增加。

宋朝向北方的辽金纳贡,也是使用银子,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朝廷,银子的地位都显著增高。

到了清朝,银子已经广泛运用于人民的生活中,与铜钱一起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货币。

清朝银子的种类非常多,有银币、银圆、元宝、银锭、碎银……分量也有很多种类,完全能够满足人民日常的交易往来。

另外,国家对银币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

银锭的生产通常是官方行为,寻常百姓是没有生产银锭资格的。

每一个银锭都印有厂家的名号,以证明银锭的身份、质量和真假。

再后来就到了近现代。

生产技术大幅提高,市场上流通的货物种类更加繁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购买力大幅增加。

在这种形势下,沉重的金属货币变得十分不便,人们需要一个更安全、更便捷的货币,所以就有了纸币,银子开始慢慢淘汰。

如今,电子支付在全国普及,一个手机就能解决支付问题,纸币的运用也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银子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质地稳定、光芒美丽仍是它的优势,因此它被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外,银子作为贵金属不会随着通货膨胀贬值,很多人购买银子作为理财的一种选择,银行也会储存银子作为底气。

在新时代银子找到了它新的生命。

结语

其实,古代的银子和我们今天的纸币没什么不同。

刚发行的、没有太多流通的货币自然是崭新的,而一些小额货币因为发行时间长,流通次数多,自然会十分破旧。

在古代,只有那些贵族才能拿出崭新的、闪亮的银子,真正在人民手中的银子仍是乌黑沾满泥垢的。

所以那些散碎的银两掉在地上都不会被发现。

虽然银子在流通中会沾上灰尘变脏,但它仍凭借优良的性质成为几千年里不变的流通货币。

人们对它的喜爱也只增不减,瑕不掩瑜,这一点缺点并不能撼动银子的地位。

现实就是这样,影视剧都是美化了的贵族生活,真正常见的在平民中流通的银子,大都像一块坑坑洼洼的黑色石块。

即使在我们面前也很难辨别清楚。

凡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能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都是美好的一面,银子也是这样,但我们也应该接受它不好的一面。

你能接受古代布满灰尘的银子吗?如果你有机会拿到银子,你会放嘴里咬一下来辨别真假吗?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