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史上第一大忽悠,竟将中、日、朝三国耍得团团转

佳霖谈历史 2023-02-21 01:39:05

1593年四月十九日,朝鲜国都汉城在沦陷了近一年后,再度回到中朝联军手中。

沦陷之前,汉城是朝鲜半岛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没有之一。

可当中朝联军进入汉城之后,看到的景象,却是一座人间地狱。

整座城市,几乎没有一座完整建筑。

城中民众,除了少数僧侣外,无论老幼,尽皆被日军残忍屠戮。

日军杀完人,扬长而去,而汉城的大小街道上,则到处都是散发着恶臭的腐烂尸体。

面对如此惨状,朝鲜军上下无不是痛哭流涕,痛彻心扉。

当天,朝鲜大臣柳成龙找到李如松,还没等李如松问话,他就跪地磕头,哭着说:倭军昨日离去,应该还没走远。请李提督出兵,追杀倭军,帮我们报仇!

此时的李如松,心理颇为矛盾。

汉城的惨状,日军的禽兽行径,他看了也忍不了。

可是,朝廷刚刚批准了与日本议和。

这时候如果自己尾随追击,把事件复杂化,消息传回国内,被言官们扣上一个“破坏议和”的大帽子,到时候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思来想去,李如松决定不追击。

并且,他还派兵控制了汉江上的渡船,也不允许朝鲜军追击。

见李如松不同意出兵,柳成龙又跑去找经略大臣宋应昌帮忙。

原本,柳成龙对宋应昌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在他看来,李如松和宋应昌穿一条裤子。

不过,就在柳成龙登门拜访,说明了来意后,宋应昌却爽快的答应了。

奇怪了,李如松怕被弹劾,难道宋应昌就不怕吗?

他还真不怕。

四月初,四川副总兵刘綎带着五千川军驰援,并在抵达朝鲜后,第一时间抱上了宋应昌的大腿。

既然刘綎主动拜了码头,宋应昌自然就得给他立功的机会,不能让人千里迢迢,白跑一趟。

至于国内言官弹劾的问题,根本不用担心。议和这种事,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万历皇帝批准了谈判,但将来能不能谈成,现在还说不好。万一议和不成呢?

所以,此时完全可以追击,趁机扩大战果,争取战局的更大主动权。

宋应昌同意出兵,刘綎随即点齐兵马,直扑大邱,将驻守大邱的日军打得落荒而逃。

实际上,日军是有准备的,早就料到中朝联军会追击。

大家都是战场上磨砺出来的老狐狸,谁也不比谁单纯。

只不过,刘綎带来的五千人马,战斗力太强,日军实在是打不过。

得知刘綎打败了日军,李如松颇有意见。

几个意思啊?就显得你川军有血性,我们辽东军都是软骨头呗?

后来,李如松听说刘綎拿下大邱后,踌躇不前,不敢再进一步,就亲自跑到前线,准备上门羞辱刘綎。

你不是有本事吗?接着打啊,怎么停下了。

但不想,李如松到了大邱后,却被眼前看到的一幕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什么情况呢?

日军占领朝鲜后,在釜山、蔚山外围修筑了一片黑压压的日式城堡群。

这些日式城堡,有大有小,大的有十六座,小的数不胜数。十余万日军就全部驻守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堡内。

日军摆出这么一副绝对防御的乌龟阵,意思很明显,就是我不打算再往后退了,釜山就是最后底线。

你们中朝联军要是不怕死,大可来攻。

刘綎和李如松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一眼便能估算出明军要想攻克这些城堡,起码也得付出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现在的驻朝明军哪有十几万人?连五万生力军都凑不出来。

既然打不动,那也只能是暂缓进攻,与日军战略对峙了。

不久后,吴惟忠、骆尚志率浙军进驻庆州;祖承训、李宁率辽东军进驻居昌;刘綎率部移驻星州。

明军如此部署,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从各个方向卡死日军。

虽然我打不进去,但你也别想再打出来。

明军与日军对峙时,按照往常的剧本,朝鲜方面应该会派人来闹。

为什么要对峙啊?你们应该进攻!进攻!

虽然朝鲜军的战斗力羸弱,不成气候,干啥啥不行。但这并不妨碍朝鲜君臣理直气壮地要求明军不计代价的为他们收复失地。

不过,由于朝鲜在半个月内就收复了南部四道的大片土地,而朝鲜朝廷要恢复这些区域的统治,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以及时间。

因而,朝鲜方面当时不仅没折腾,反而还派兵驻守宜宁等地,策应明军。

直接交手的明军和日军不打了,朝鲜人也不闹了。

接下来也就只能把结束战争的希望放在谈判上了。

五月十六日,谈判在日本明护屋举行。

日方派出的代表是一名僧人,叫玄苏。

明朝派出的代表是两名武将,一个是参将谢用梓,另一个是游击徐一贯。

由于谢、徐二人均不善言辞,所以当时实际与玄苏进行沟通的人,便是大忽悠沈惟敬。

这场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谈判期间,加藤清正的第二军攻下了朝鲜军驻守的晋州,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晋州屠城事件。

消息传回日本,丰臣秀吉非常高兴。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小西行长等人的蒙蔽,丰臣秀吉不清楚前线形势,错误的认为谈判是由明朝主动提出,是明朝打不下去了,主动派人来乞降的。

丰臣秀吉搞不清状况,加之又听闻所谓的“晋州大捷”,认定明朝软弱可欺。

于是到了六月底,对谈判失去耐心的丰臣秀吉便召见玄苏,给了他一封信,上面写着谈判条款,让其转交给明使。

看到丰臣秀吉的信后,玄苏当场大吃一惊。

这哪是什么谈判条款,分明就是下达给明朝的最后碟通嘛!

什么内容呢?一共七条: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天皇后妃。

二,明朝要恢复与日本的贸易。

三,明朝保证与日本永远通好。

四,朝鲜要割让东四道予日本。

五,朝鲜送王子到日本当人质。

六,日本放回被俘的朝鲜王子。

七,朝鲜发誓永远不背叛日本。

玄苏虽然不清朝丰臣秀吉为何突然如此强势,但他也不傻,知道明朝肯定不会同意。

思考再三,玄苏决定忽悠丰臣秀吉。

到了会谈的日子,玄苏将谈判条款逐条念给谢用梓和徐一贯听。说罢便起身离去,跑去跟丰臣秀吉报喜,表示明使同意了,只等带回北京盖章确认即可落实。

秀吉听了大为欢喜,然后就开始做起了白日梦。

谢用梓和徐一贯那边,听到日方的谈判条件,又望见玄苏匆匆离开,顿时懵蔽。

什么意思啊?难道这就是谈判结果吗?

他俩原本就不是谈判的料,被玄苏摆了一道,不知如何处理,便只好写信给沈惟敬,咨询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沈惟敬见信后,顿时也傻了。如此无礼的条件要是拿回去,铁定得开战!

如果激怒了万历皇帝,负责谈判的众人估计都得人头落地。

思来想去,沈惟敬做出了与玄苏一样的决定——欺上瞒下。

不久后,谢用梓和徐一贯收到沈惟敬的回信,信上是这么写的:日本人的条件太苛刻,绝对不能将实话告知宋经略。你们回去后,只说丰臣秀吉如何恭顺我天朝,剩下的事,就交给我来张罗。

一面瞒着丰臣秀吉,一面瞒着大明,两头都糊弄着。沈惟敬的操作可谓是作死的大手笔。

与沈惟敬一样作死的还有小西行长。

所谓明朝求和,本就是他与宇喜多秀家和黑田长政虚构出的谎言。

为了遮盖真相,他只能不断的向丰臣秀吉撒谎,说明朝怂了,您就等着明朝送公主,朝鲜送王子吧。

说谎是一件累人的事,但此时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谢用梓和徐一贯收到沈惟敬的回信,见其愿意顶雷,也不拒绝。

回去之后,他们便胡说八道,说秀吉已经决定向天朝俯首称臣。

而就在几乎同一时间,丰臣秀吉的侧室浅井茶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历史上的丰臣秀赖。

儿子的出生,这让老来得子的丰臣秀吉高兴得简直要疯了。

在前线的小西行长听说后,马上献殷勤,说太阁大人新添子嗣,现在应该少动兵戈,为孩子增加福德。

丰臣秀吉向来迷信,被小西行长这么一忽悠,便下达了撤军令,不仅从朝鲜撤回了第六军和第七军,还派人送还了被俘的两位朝鲜王子。

日军的撤退,在丰臣秀吉看来是为了给儿子积德。

但在明朝看来,却是日本服软的标志。

既然日军撤了,明朝为了表达大国气度,便也陆续撤军。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狗屎运就是好。

两头糊弄,居然也能暂时蒙混过去。

乌龙事件到这里还没完。

1593年十二月,丰臣秀吉从儿子出生的狂喜中逐渐清醒过来,派人质询小西行长:明朝啥时候签署文书?这都过去多久了,你派个人去北京催催进度。

当时,沈惟敬就在小西行长的军营内。

面对丰臣秀吉的催促,两个大忽悠四目相对,当即便一拍即合——继续骗。

具体分工是这样的,小西行长负责伪造《关白降表》,也就是伪造丰臣秀吉给明朝的投降表。

沈惟敬负责带着《关白降表》和小西行长的家臣内藤如安(在一些史料中亦写作小西飞)回明朝,忽悠万历皇帝和满朝文武。

1594年初,沈惟敬和内藤如安抵达北京。

他们原本打算找宋应昌汇报情况。

但不料,宋应昌此时被撤职,主战的呼声占了上风。

接下来的几个月,由于在要不要对日本进行册封的问题上,主战派与主和派官员互喷得口水横飞。

由此,谈判的事情也拖了近一年。

1594年十二月,万历皇帝被无休止的争论吵得脑子都要炸掉了。

权衡一番,万历拍板支持主和派。

朝鲜问题尽快解决吧,朕累了,想休息休息。

十二月二十日,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代表明朝与内藤如安会谈。

在会谈中,石星提出了议和的三大条件:

一、日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

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

三、日本必须发誓永不侵犯朝鲜。

这样的条件,丰臣秀吉肯定不会接受。

如果谈判代表是丰臣秀吉的人,可能当场就会掀桌子。

但由于内藤如安是小西行长的家臣,所以会谈进行的相当顺利,内藤如安无条件接受明朝提出的一切要求。

当然,这是他的自作主张。

为了让石星相信自己,内藤如安还现编了一段谎言,内容大致是丰臣秀吉见朝鲜国王有大明的封号,很羡慕,也要讨一个。但又担心大明拒绝,便出兵攻打朝鲜,希望引起大明注意。

常言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奉承之词,谁都爱听。

石星认为内藤如安的谎言还颇有一些道理,便也懒得辩别真伪,直接上奏给了万历皇帝。

万历听后也是心情大悦,表示不就是日本王吗?赏给丰臣秀吉就好了,内阁尽快操办。

1595年正月,明朝的册封团正式成立。

临淮侯李宗城被任命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副之,带着沈惟敬、内藤如安以及明朝赐予丰臣秀吉的国王金印离开北京,前往日本。

在明朝册封使团抵达之前,小西行长先跑回日本向丰臣秀吉汇报谈判成果。

他当然不敢把实情说出来,便只好继续忽悠,说明朝虽然没全答应我们的七项条件,但也做出一定让步,比如同意割让朝鲜的庆尚道,同意派朝鲜王子做人质,同意与日本恢复堪合贸易。

秀吉听了,认为得到这些利益也不错,心情大好,连连称赞小西行长办事得力。

此时的丰臣秀吉,已经不奢求明朝完全同意他提出的七条和平条件,只要其中的朝鲜王子渡海、明朝与日本恢复勘合贸易能够实现,他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明使抵达大阪,举行册封仪式。

关于册封仪式的细节,在不同史料中,有比较大的出入。

按照以前的通说,当西笑承兑读到圣旨上“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的内容,却不言及七条和平条件时,丰臣秀吉勃然大怒,和谈也由此破裂。

但根据《仙巢稿》、《十六十七世纪耶稣会日本报告集》、《日本西教史》等资料记载,丰臣秀吉在册封仪式上,很高兴地接受了明朝册封给他的日本国王之位,并没有生气。

真正让他翻脸的是册封仪式后,明朝要求丰臣秀吉无条件从朝鲜撤兵,并且完全不提派朝鲜王子到日本做人质,以及恢复勘合贸易。

在丰臣秀吉看来,自己本就是日本之主,根本用不着明朝册封。

所谓册封,无非是为了争取利益而作出的让步。

但现在明朝一点利益都不给,就赏赐了一个无用的日本国王头衔。

这让他如何能忍,当即便一通咆哮:“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

发完脾气后,丰臣秀吉意识到自己可能上了当,而且还是大当。

他回想议和一事,貌似从头至尾都是小西行长在操办,便红着眼睛到处找小西行长。

见谎言被戳穿,小西行长连连叩头。

丰臣秀吉气不打一处来,大手一挥,拖出去斩了!

好在小西行长平时善于搞人际关系,大家纷纷替他求饶,这才逃过一劫。

丰臣秀吉大发雷霆的时候,明朝使团还没走,在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

身为正使的杨方亨不懂日语,看的莫明其妙,便问身边的沈惟敬,这到底闹哪一出啊?

此时的沈惟敬,心里慌得一批,他哪里敢说出实情,只好继续忽悠,说秀吉是因为朝鲜方面不派规格高的使臣来,所以生气了。

杨方亨对此将信将疑,但也未深究。

见杨方亨被自己忽悠,沈惟敬大舒一口气,庆幸自己又逃过了一劫。

然而,沈惟敬哪里知道,万历皇帝此时已经知道了真相。

前面说了,明朝派出的正使原本是李宗城,杨方亨只是副使。

李宗城带着使团抵达釜山后,以为是日本主动求和,便对日本负责接待的官员表示,只有日军全部撤出朝鲜,他才会渡海赴日。

日本官员感觉李宗城的要求很搞笑,就跟他说了丰臣秀吉和谈的真正条款细则。

李宗城听后,极为震惊,这怎么跟我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啊!

震惊之余,李宗城感觉根本不可能完成册封任务,甚至还有可能性命不保。

为了保命,于是他便丢下使团,一个人悄悄溜出釜山,逃回了汉城。

后来,李宗城回到北京,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告知万历皇帝。

一时之间,百官哗然,争相上本弹劾石星,要求万历立即停封,并召回使团。

万历在权衡一番后,认为李宗城只是一面之词,不可轻信。万一石星的上奏才是事实,是李宗城搞错了呢?自己偏听偏信,会误了大事。

因而,万历便火线提拔杨方亨为正使,决定继续执行册封一事。

后来,沈惟敬又伪造了一份《日本国王谢表》,托杨方亨带回国内。而他则溜之大吉,躲在了朝鲜庆州不敢回国。

既然是伪造的,谢表上自然就不可能有日本政府的签字盖章。

很快,朝中的一些官员就此提出质疑。为什么谢表上没有丰臣秀吉的画押签注?

虽说日本是未开化之国,但也不至于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吧!

对于官员们的质疑,万历也是疑窦大起,让人尽快调查。

但没过几天,前方传回消息,丰臣秀吉正计划对朝宣战!

既然日本人都要打过来了,那么谢表也必然是假的。万历随即中止了调查。

1596年九月,丰臣秀吉发布动员令。

同年底,八个军团陆续组建完成,加上釜山的守备队(小早川秀秋统帅),丰臣秀吉此次一共动员了十四万兵力。

1597年正月,加藤清正的第一军和小西行长的第二军率先在朝鲜南部登陆。

其后数月,其他军团也陆续登陆朝鲜。

随着鬼子再度进村,万历朝鲜战争第二轮交锋也正式开始。

日军备战时,明朝内部正忙着清算。

堂堂大明帝国的皇帝,居然被几个宵小之辈欺骗了四年之久。这让万历皇帝忍无可忍。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全家老小发配边疆。

负责谈判的杨方亨、李宗诚、谢用梓、徐一贯等人革职,永不叙用。

处理了一众涉事官员后,万历也没忘了沈惟敬。

不久后,沈惟敬在庆州被辽东副总兵杨元逮捕。

被逮捕之前,沈惟敬知道明朝肯定饶不了自己,便提前联络小西行长,表示自己在明朝混不下去了,打算做个汉奸。

小西行长觉得沈惟敬还有做带路党的价值,便派了五百人去接应。

但日军的两条腿,终究没跑过明军的骑兵。沈惟敬在逃跑的路上被明军抓获。

1599年九月二十五日,万历下旨,将沈惟敬处死。一代大忽悠就此灰飞烟灭。

从沈惟敬之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撒谎这种行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起初,沈惟敬只是想撒一个微不足道的谎言。但为了遮掩小谎言,他不得不去编织一个更大的谎言。随着谎言逐渐升级,逐渐失去控制,等到他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已经无法回头了。

处理完内部事宜,万历针对日军侵朝,做出军事部署。

1597年二月,与李如松并称为“东李西麻”的名将麻贵被任命为提督,统率南北诸军。

三月,山东右参政杨镐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经略朝鲜军务。

同一个月,兵部侍郎邢玠晋升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

五月,麻贵率先期集结的明军入朝,大约三万余人。

其中包括了吴惟忠、茅国器率领的七千浙军;杨元率领的三千辽东军,陈愚衷率领的两千人。

大军入朝后,麻贵见日军仍在调动中,便决定先发制人,偷袭釜山,歼灭小西行长,逼走加藤清正。

不过要执行这个方案,必须得有朝鲜水军协助,抄日军的退路。

于是,麻贵便提请邢玠,请其找朝方沟通。

邢玠觉得麻贵的方案很好,当即就联络朝鲜水军。

但不料,朝鲜水军出动后,竟然全军覆没了。

怎么回事?朝鲜水军不是百战百胜吗?怎么会被日军吊打呢?

原来,日军在开战之前,忌惮李舜臣,便使出反间计,令朝鲜朝廷将李舜臣罢黜。

李舜臣被免职后,朝鲜朝廷又改派元均接任。

元均这个人,干啥啥不行,内斗第一名。

取代李舜臣后,他志得意满。

但他忘了,地位越高,责任也越大。

这一年的七月,朝鲜水军在元均的指挥下,于漆川梁海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不仅损失了188艘战船,还战死了数千身经百战的老兵。

自此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朝鲜水军再也未能恢复完全战力。

得知朝鲜水师全军覆没,邢玠只好从国内调水军参战。

可明朝水军一时半会来不了,无可奈何下,邢玠只得调整部署,让麻贵暂时采取守势。待水军和后续四万陆军入朝,再与日军决一死战。

战略方针确定,麻贵随即令杨元率三千辽东骑兵驻守南原;陈愚衷率本部两千人马驻守全州;吴惟忠率七千浙军进至忠州。剩余兵力由麻贵亲自统领,驻守汉城附近。

另外,为了配合明军防御,朝鲜军还派出权栗、金应瑞、郭再佑、李元翼等部分别驻守在云峰、黄石、昌宁和星州等地。

七月二十五日,当中朝联军还在调动时,日军各军部署到位,发起两路攻势。

左路军由宇喜多秀家统帅,小西行长为先锋,全军四万九千余人,进攻南原。

右路军由总大将小早川秀秋统帅,加藤清正为先锋,全军六万人,进攻全州。

从部署上看,日军这一次的计划很务实,估计是知道明军不好惹,所以他们不奢求占领朝鲜全境,只求稳扎稳打,先占领南部的全罗道,然后再向北拿下汉城。

面对大兵压境的日军,昌宁、星州等地的朝鲜军兵败如山倒,导致南原、全州门户大开。

八月十二,左路日军进攻南原。

驻守南原的三千明军死战不退,在与日军拼杀数日后,除副总兵杨元率十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战死。

左路日军拿下南原后,留下一部向南扫荡,其余主力向北推进,配合右路日军进攻全州。

驻守的陈愚忠没有杨元的骨气,直接就跑了。

事后,明朝追究责任,不战而逃,性质恶劣的陈愚忠只是被打了一百军棍,免死充军。

而坚持到最后一刻才突围,情有可原的杨元则被处以斩刑。

如此不公待遇,别说明朝人看不懂,就连朝鲜人也看不懂。

事后,朝鲜国王李昖特意下旨,在平壤为杨元设牌位祭祀,总算是让这位抗日英雄不至于魂无所依。

南原和全州的接连失陷,让明军陷入被动。麻贵感觉仅靠剩余兵力顶不住十万日军,便动了放弃汉城的想法。

听说麻提督打算撤退,李昖立即安排人跑路。

如果,中朝联军当时弃守汉城,致使日军长驱直入,那么接下来的战斗必然会异常难打。

万幸的是,当时正在平壤负责后勤工作的杨镐知道了这事,当即快马加鞭,赶到汉城,怒斥了麻贵和李昖,并严令他们不许后退半步。

被杨镐批了一顿,麻贵很委屈,表示自己也不想撤,可是现在兵力悬殊,朝鲜军又全跑没影了,这仗真没法打。

听完麻贵的牢骚话,杨镐表示可以理解,但不许撤退是朝廷的命令!

说罢,他就拿出了邢玠前不久写给李昖的咨文。

在这封咨文里,邢玠代表万历皇帝把朝鲜君臣从上到下臭骂了一顿,说了诸多狠话,如“中国岂得代为尔戍?”、“该国自计归着之地,务吐由衷,从实详答,勿持两端,误我军机”。

意思就是说,你们朝鲜人的江山,自己都不在乎,每次有事就指望大明帮忙擦屁股,你们要脸吗?

麻贵见邢玠连朝鲜国王都敢骂,心知自己惹不起这位新任兵部尚书,只好改口,表示愿意死守汉城。

可是,大话好说,汉城具体要怎么守呢?

明军就这么点人,跟日军死拼,必然是全军覆没。琢磨来琢磨去,麻贵决定打伏击。

九月初六,麻贵命麾下大将解生、颇贵、杨登山率两千明军埋伏于汉城南面的稷山。

同时派遣杨镐从平壤带来的李益乔、刘遇节两部作为支援。

次日,日军黑田长政部的先锋部队抵达稷山附近。

开战之前,日军其实已经发现了明军,不少人都建议先锋部队指挥官黑田直之退兵。

但黑田直之盲目自信,认为明军人心涣散,现在正是自己立功之时,便力排众议,带着一千多人一头的扎进了明军伏击圈。

这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

见日军主动来寻死,解生指挥骑兵从中路杀出,同时又令埋伏于道路左右两侧的大炮对伏击圈内的日军进行轰击。

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炮弹如雨下,日军被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反击。

不多时,身处后方的黑田长政知道了前锋部队遭遇伏击,急忙派出三千人援救。

之后的战斗,明朝史料的记载很平淡,就是一句话:“一日六合,贼势披靡,日暮各歇兵屯聚。”

意思是说,两军一日之内拉锯六次,日军渐渐萎靡,直至天黑才休战。

比起明朝史料,日本史料《黑田家记》的记载就夸张了,数次提到“彼多兵而我寡”、“敌军十倍而我无后继,不可不死战”。

有意思了,明军不过两千人,就算加上当天中午赶来增援的李益乔、刘遇节两部,也不过四千人。

战场上怎么可能多次出现明军多,而日军寡的情况呢?

很明显,这是因为日军自始至终都没有搞清楚明军有多少人。

黑田长政以为在稷山设伏的是明军主力,也就是一万人。

后来编写史料的日本文人觉得日军能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与明军打平,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便不遗余力的将稷山之战描绘成一场日军以寡敌众、几度濒临绝境、最后依靠勇气才击退敌人的惨烈胜利。

但殊不知,明军总共才四千多人,还不及日军兵力的一半。日本史料将战场情况描绘得越是惨烈,就越是从侧面证明了日军战斗力之羸弱。

当晚休战期间,解生派人回后方向麻贵求援,麻贵随即从介川调了两千人增援稷山。

与此同时,黑田长政也没闲着,他也派人回后方找毛利秀元求援。

毛利秀元手上大约三万人,只要他一到,大局可定。

到了初八早上,由于双方都担心对方的援军提前抵达,便早早开打。

这一次,两军在平地上进行厮杀,明朝骑兵的战斗力得以完全释放。

结果,明军直接把日军打崩了。

见情况不妙,黑田长政撒丫子就跑,在逃跑期间遇到毛利秀元派来的援军。

解生一看,几万日军扑过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便火速指挥部队撤离。

稷山之战,日军阵亡约六百余人,伤者不计其数,明军总死伤大约三百人。

别看双方损失不大,战斗规模也一般,但此战的意义很重要。

战后,几乎所有的日军指挥官都认定,明军在汉城设下了更大的埋伏。

基于此,日军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军事判断。

因为趁着这个空窗期,邢玠带着增援抵达朝鲜。

在邢玠之后,还有一波援军。

援兵来了,战争的主动权自然又回到了明军的手中。接下来就该要反击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