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称的多样性闪通臂/闪通背:名称的差异主要源于传统与现代套路的命名习惯。传统套路中多用“闪通背”,现代推广套路中多用“闪通臂”。“闪”表示侧身让开,强调动作的灵活性和避让性。扇通背:这一名称形象地描述了动作形态,将脊背比作扇轴,两臂比作扇幅,通过腰脊的转动,两臂横向分张,如同折扇张开。肩背通:从动作的发力点和身体部位来看,两肩胛骨有相触之意,因此得名。三通背:可能是对动作功效的总结,强调劲力从脚到腰、肩、臂的贯通,最终达于掌,体现了太极拳“劲力贯通”的特点。2. 功效劲力传导:该动作的劲力从脚开始,通过腰的转换,传递到肩、臂、手,最终贯通脊背达于掌。这种劲力传导方式符合太极拳“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达于四梢”的原理。锻炼背脊力:主要练习背脊的力量,通过脊柱的伸展和扭转,增强脊柱的柔韧性和力量。这对于改善身体姿态、增强核心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上下贯通:动作强调劲力的上下贯通,有助于培养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内劲的连贯性。3. 攻防应用防守:当对方用右手击打胸、面部或抓握右手腕时,可以用右手搂抓或刁拿对方手腕并向上提。这一动作利用了太极拳的“粘连黏随”原则,通过控制对方的手腕,化解其进攻力量。若对方用右拳击来,可以用右手下按,随其回抽,上提右手,化其力。这一过程体现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通过引导对方的力量,使其失去平衡或攻击力。进攻:在防守的同时,可以顺势上步出左手击打对方的肋部。这种进攻方式强调了“顺势而为”,利用对方力量的空档,进行有效的反击。左掌击打对方胸肋部时,要借助腰脊的转动和整体劲力的传导,使攻击更具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