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某一天,朱老总来到了晋察冀这个地方。
朱老总这次跑到晋察冀,既不是来带兵打仗,也不是来游山玩水,他是接了毛主席的任务,专门来做调研的。
说起来,从解放战争一开始,华北和东北的战场上好消息是一个接一个,可偏偏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战场情况不妙。就像大同集宁那场仗,还有张家口战役,都打得不太顺利,坏消息不断。
说起来,晋察冀军区那边啥都不缺,东西多,人手也足,军队实力挺强的,比其他军区条件好多了。就像东北那边,连饭都吃不上饱的,棉衣也缺,可人家还是老打赢仗。聂荣臻可是个打仗打了很多年的老红军了,指挥战斗一套一套的,按道理讲,他不该打败仗啊。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以,毛主席派来了朱老总,让他去晋察冀找出问题所在,想办法解决,好让前线的战局能够转好。
朱老总一到晋察冀,立马就换上便装,直接深入到了基层。他和战士们一起吃饭、睡觉,还一起参加训练。没过多久,朱老总就留意到了一个事儿。晋察冀这边啊,因为自己在后方努力搞生产,粮食、棉花、还有养的畜禽年年都是大丰收。不光能自给自足,剩下的还能拿出去卖,赚了不少钱呢。
这其实就是晋察冀军区为啥老打败仗的关键所在。
大家心里头可能犯嘀咕了:说根据地能自个儿养活自个儿,这明明是件好事嘛,咋就跟吃了败仗扯一块去了呢?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毛主席聪明地察觉到,要想让根据地的生活和军事训练都顺利进行,就得自己动手搞生产。所以,他就喊出了“自己动手,努力奋斗”这样简单又直接的口号。
大伙都知道,聂荣臻这人,对上头的命令那是说一不二,从不含糊。就像1945年那会儿,国共俩家又坐到一块儿谈判了,蒋介石开口就要大幅裁军。咱毛主席为了显示诚意,更是心疼老百姓别再受战火折腾,立马就拍板决定裁军。你猜怎么着?聂荣臻第一个站出来响应,二话不说,直接就把队伍给缩编了四分之一,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大家都竖大拇指呢。
这次,聂荣臻照样不含糊,他立刻叫上战士们去开垦荒地种庄稼,还建起围栏养牲畜。得说,聂荣臻搞经济确实有一套,没多久,晋察冀军区的地里就长出了大堆的粮食,每亩地能收200多斤呢。这下可好,战士们的肚子不愁了,多余的粮食还能拿去换棉衣棉被这些日常用的东西。
现在东西多了,以前那种自己有啥就用啥的方式,慢慢变成了大家互相换东西。比如,我拿多余的粮食换你的冬衣,你拿多余的线团来换我的肉。这样一来二去,就有些小商贩的心思冒出来了,还闹出了些经济上的小矛盾。这不仅让队伍里不那么团结,还减弱了咱们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再说,战士们老忙着搞这些生产买卖,军事训练就放松了,战斗力肯定就下降了。
多年后,当张爱萍将军担任国防科委主任时,一听到军队里开始有人想经商,他心里特别难受,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且态度非常坚决地反对这事儿。
发现问题后,朱老总没有立马开骂。他心里明白,大家伙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开始都是打心底里想给部队出力,从没想过要啥享受。但现在形势变了,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了。要是这时候批评大家,情绪上肯定会受影响,现在敌人就在眼前,这么做对打仗不利。
朱老总先找聂荣臻聊了聊,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摊开了说。接着,他火速召集了指挥员们开会,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为啥军队不能经商,还有为啥军事训练那么重要。朱老总自己也是身先士卒,不怕辛苦,直接跑到连队里,和战士们肩并肩一起练。战士们一看朱老总都亲自上阵了,训练热情立马就被点燃了。
那时候,朱老总跟聂荣臻一起动手,对部队进行了整顿,把一些出色的军事指挥人才安排到了师、旅、团各级,让部队的战斗力上了个台阶。更关键的是,朱老总还挑了些在生产任务中特别卖力的部队,单独组建了后勤部门,让他们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经过朱老总的一系列部署,晋察冀军区的战斗力快速提升了起来。在接下来的青沧战、清风店战和石家庄战斗中,他们连连告捷,最终让整个华北战局都翻了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