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便知秋。
遇事如此,识人却并非此理。事实上,很多时候识人就像盲人摸象,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一部分,就比如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文人,课本上他们是正直、友善的化身,但实际上,他们却奢靡无度,坑害贤良,极尽破坏之能事。
今天我们要讲的3个历史文人,在书本上他们都是好人,但回归历史,他们都是大恶人。我们欣赏故事所蕴含的人生真谛,但同时不得不深思:一个人变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01、 孔融少时让梨,老年时死于不孝小时候,父母和老师都会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那时,孔融才4岁,就知道把又大又好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挑一个最小最差的吃。父母好奇地询问原因,孔融说:
“我年龄小,食量也小,按道理就应该拿小的。”
孔子曰,食色,性也。但在他的二十世孙孔融的身上,似乎超越了这一点。
一个在口腹之欲上都懂得谦让的人,品行自然不会差。基于这一认知,在后世人的眼中,孔融是道德的典范,是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偶像。
就比如我,当年8岁时读到这个故事,之后每当和我姐争抢东西,便先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谦让,谦让,做第二个孔融。
长大后,随着读书和阅历的增加,发现孔融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孔融身为大名士,却对祢衡大言不惭地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他认为,父与子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情,只不过是情欲发泄后的产物;母与子之间就更没什么亲情可言,相当于在瓶中寄放一个物体,脱离后就没任何关系了。
在以孝为本的古代,这是大逆不道;哪怕放到现在,也是不敬之言,因为他不仅藐视了孝道与责任,还忽视了感恩的意义。
人活一世,知孝方能心怀天下,懂感恩才能柔情待人。
孔融的大逆之言传开后,使得一向仇恨他的曹操有了杀他的借口。
公元208年,孔融被杀,满门抄斩。
孔融画像
表面上看,孔融被杀是因为他的不孝言论,深究原因,是他的恃才狂妄。
从小到大,孔融都被人捧着。小时候因为天资聪颖,被亲友捧在手心里,后来因学识渊博成了大名士,声名远扬,被天下人捧在手心里。人一旦被捧久了,就养成了目中无人,不知内敛的狂妄脾性。顺便提一句,孔融狂妄自大,他的好友祢衡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两人都没落个好下场。
枭雄不知内敛,亡天下;文化人不知内敛,亡己身。
临死前,孔融似有所悔悟,恳求逮捕者不要祸及其子,他的儿子却镇定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一生,始于让梨,终于不孝,悲剧根源在于恃才傲物。
02、 读《悯农》落泪,读李绅怀恨有这样一首古诗,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写诗者,名叫李绅。
《悯农》诗传了一千多年,越传越神,我们也就此认为,李绅懂民间疾苦,同理心很强,那么肯定是一个“包拯式”的大好官。
事实上,绝非如此。
李绅步入仕途、一路飞黄腾达后,便忘记了当年写《悯农》时的心境,不仅贪得无厌,还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有一年,著名诗人刘禹锡应邀参加李绅的私家宴会,只见现场歌姬成群;再看李绅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用餐极为奢侈,一顿饭要吃上百只鸡的舌头。相比之下,几米之远的围墙外,每天都有人劳苦饿死。此情此景,刘禹锡感慨万千,于是写诗一首: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由此可见,李绅的生活多么奢靡无度。顺便提一句,成语“司空见惯”就出自此诗。
李绅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作为父母官,却无视百姓的疾苦,甚至制造冤假错案,残害百姓性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吴厢案”,就是李绅一手为之。
公元845年,73岁的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任上,有人举报小县尉吴厢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根本不派人细查,就直接将吴厢逮捕入狱。
虽然后来查明吴厢是被人冤枉的,但了解到吴家与其上司李德裕有世仇后,李绅仍一意孤行,快速将吴厢处死。
一年后,李德裕被罢官,吴家后人为吴厢鸣冤。复查后,吴厢被平反,彼时李绅虽已死,但依然被判为恶吏,落得个子孙后代永世不得为官的下场。
写《悯农》时,李绅只有27岁;花天酒地时,他已年近40。可见,真正的坏人,都善于伪装。
李绅花天酒地
李绅的恶,根源在于他扭曲的价值观。
其实,李绅出生贫寒,5岁时丧父,靠母亲辛苦拉扯长大,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贫穷。
可以说,贫穷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是贫穷促使他立志苦学,最终考中进士,一步青云;也是贫穷困顿让他尝尽了人间心酸以及被人欺侮的屈辱感;久而久之,他的心理被扭曲,做官后一心只想脱离贫困,一雪前耻,最终走上了贪婪奢靡的道路。
价值观就像指明灯,一旦被扭曲,人生只能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沉沦。
写了《悯农》的李绅如此,常人亦如此。
03、 电视剧里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原来是大贪大色之人2000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首播,千万人为之痴迷,大家最爱看纪晓岚与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桥段。
一时间,纪晓岚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清廉,正直,敢于同恶势力斗争。同时,在我们的历史书本上,纪晓岚还是个大才子,纂修《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学家。
总之,人们谈起纪晓岚,总会与清廉、才华横溢连在一起。
但是,电视剧里的纪晓岚与真人判若两人。
首先,外貌相差悬殊。
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是个大近视眼,完全不是“铁齿铜牙”的光辉形象。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其次,生活习性很奇葩。
纪晓岚不喝酒,但奇怪的是也不吃米饭。每天吃饭时,要求仆人们在桌子上摆上猪肉十几盘,茶水一壶,一顿可吃下几斤肉。
当普通百姓连米饭都吃不上时,纪晓岚却豪吃大肉,真是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除了吃肉,纪晓岚烟瘾特别大。他自己设计了一个大烟袋,烟管长三尺,烟锅一次能装三四两烟,故人称其“纪大烟袋”。
据说“纪大烟袋”这一袋烟,从虎坊桥的家抽到圆明园,几十里路都抽不完,真是豪到极点。
最重要的一点,真实的纪晓岚人品极差,贪财贪色。
他一生妻妾成群,日御数女,即使到了晚年,也离不开女色,《啸亭杂录》更是称其“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
有一年,纪晓岚在宫中纂修《四库全书》,十天半个月不能回家;他一时情欲发作,硬是让皇帝赐了两个婢女“伴宿”。
除了好色,他还贪财。
纪晓岚画像
因为脑子聪明,纪晓岚从来不会像和珅那样明面上贪,而是暗地里玩弄潜规则,善于利用官场上的一些阴阳规定,人不知鬼不觉地为自己谋取私利。
要是说和珅是妖,那么纪晓岚就是鬼。
更可恨的是,他一生敛财无数,不仅收获了好名声,而且财产被后代完好无损地继承下去,倒是和珅,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作恶越多,藏之越深。
一句话,纪晓岚是典型的“伪君子”形象,生活里他把自己伪装成清官,骗了当时人;电视剧里他被人伪装成清官,骗了后世人。
他的恶,在于他毫无底线的人性之贪。
原本纪晓岚家境富足,妻儿相伴,得到朝廷任用,但他偏不满足于此,而是深陷“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观念里无法自拔。
读故事时,这些文人都是好人;但回归历史长河后,他们都成了坏人。有人感慨说,名人都这样,那么人间似乎没了希望。
其实,大可不必。
硬币有两面,人也有两面性。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但也有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都是俗人。某种程度上说,这更体现了故事的价值:在于传播美德,而非歌颂个人。
我们不仅要解析名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更应该感恩故事,让我们见到了真善美。
(我是,欢迎关注我,人生路上一起读书,读好书,看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