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姑娘,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选择步入文艺行业。
从苏联学成归来后,她直接借道香港,去了苏区。因为当时敌人围攻我方根据地,所以到瑞金的道路被中断,她只能先留在虎岗,请上级给她安排一份工作。
上级听说她是一个能歌善舞,有文化的姑娘,便安排她去负责宣传教育相关的工作。初出茅庐的她十分谦虚,直言表示自己可能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上级笑了,向她解释道:“这个工作没什么难度,正好把你在苏联学得理论知识教给大家,你不是还会唱歌、跳舞吗?排几个节目,搞个文艺大会,让军民都开心开心。”
在上级的劝说下,她到底接下这份工作。她的学员都是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文化水平不高,听不懂什么深奥的道理,于是她就将那些革命道理和革命故事编排成短剧,特地举办了一场文艺宣传演出,赢得军民的喜爱和支持。
上级更是鼓励她再接再厉,排演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短剧,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
同时,上级还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她,让她保管组织的经费,一批数量不菲的金条金块等。她将这些东西分成几个部分,用小包装起来,自己保管其中最大的那份,其余则交给不同的机关人员带着转移。
在保管期间,她不仅包裹不离身,而且武器也始终拿在手上,全神贯注、小心戒备,等到交付任务时,她的肩膀早被包裹带磨到血肉模糊。
她在虎岗停留数月,敌情稍稍解除后,又听从组织的安排,去往瑞金。
到了瑞金,她在同志的指点下,走入某个祠堂,那里被红军征用为办公室。办公室内只坐着一位陌生的男同志,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报纸,时不时拿着一支笔在上面写写画画什么。
她没有打扰对方,而是默默回到门口,抱着自己的行囊,安静等待接待人。
但等了半天,也没有人来搭理她。就在她想回屋里询问那位男同志时,一位房东大妈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红薯走了过来,她看着大妈将红薯放到那位男同志的桌上,急忙走了几步,故意叫那位男同志看到自己。
男同志果然发现了她,和大妈道谢后,好奇问她来这里做什么?
她如实回答,说自己刚来,正等着分配工作。
那位同志点点头,热心给她解释:“办公的地点在右边,可王稼祥等人现在出去开会了,你就在这里等吧,来,一起吃红薯。”
说着,拿起一块红薯,递给她。
二人一边吃,一边聊,时间悄然流逝,很快到了中午。王稼祥等人回来,正好赶上午饭,便招呼她和他们以及那位男同志一起用了一顿简单的午餐。
饭桌上,那位男同志妙语连珠,与王稼祥等人相聊甚欢,让她不由佩服起对方的敏锐思路和绝佳口才。
晚上,朱德也回来了。她赶忙上前和朱德打招呼,顺口问道:“朱老总,请问毛主席什么时候回来啊?”
话声未落,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她不明所以地看向大家,有些无措。
朱德拍拍她的肩膀,指着又在看报纸的那位男同志,道:“那你瞧瞧,他是谁啊?”
她愣了一瞬,才恍然大悟,不禁面色绯红向毛主席道歉:“对不住啊!我不认识您,没有认出来您!”
毛主席大笑回说:“不怪你,不怪你,是我没有自报家门,还请女同志原谅我招呼不周啊!”
此后的日子里,她在毛主席的教导下,逐渐在苏区展开自己的工作。她仍然从事文艺相关的内容,组织表演各类节目、创建话剧团、到前线慰问演出……用最大的热情歌颂和反应人民的战斗与胜利,鼓舞大家积极投身革命,为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别看她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又是一位女同志,实际上,她也是数十名参与长征的女红军之一。
1934年10月,她跟着红军开始漫长艰难的长征路。
某天,周总理忽然把她叫到跟前,和她说:“红3团遭到空隙,损失很大,你快带着担架队去看看吧!”
她的神色当场变了,难得露出慌张表情,慌乱地应了一声,就召集人员往红3团方向赶去。
她之所以有如此反应,是由于她的丈夫杨尚昆正在红3团。
到了地方,向彭德怀报到时,彭德怀安慰她:“别担心,老杨的伤不严重,他就在那边呢,你快去看看。”
她听罢,急忙顺着彭德怀指得方向去了。
杨尚昆确实伤得不是很严重,看到妻子来,很是惊讶,随即轻描淡写地,和妻子讲述了自己的受伤过程。
夫妇二人虽同在一支红军队伍里,可因为各种原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这次,他们重聚,实属难得。只是,杨尚昆并未要求妻子陪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而是告诉妻子,她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到前线去转转,亲身体验一下战斗,为日后编排更好的作品做准备,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别打扰大家工作。
过金沙江前,彭德怀等人皆劝伤势未愈的杨尚昆留下妻子,可杨尚昆坚持大家都有自己的任务,怎能由于自己,让妻子擅离职守?
她拗不过丈夫,只能怀着担忧,带着担架队,返回自己的岗位。
在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下,她以坚强的意志力,走完长征,顺利抵达陕北。
故事讲到此处,或许已有人猜出她的身份,没错,她即是红色戏剧家李伯钊。
如前文所言,李伯钊在父亲的教导下,对文艺事业很感兴趣;又在肖楚女的影响下,逐渐走向革命道路。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在组织的安排下,去往苏联深造。李伯钊一共在苏联待了5年,回国时,因为敌人的阻拦,必须在火车的第四站下车,可李伯钊和自己的同伴白宗云双双睡过头,坐到了第五站,也是终点站。
她们面面相觑,只好硬着头皮去接受敌人的盘查。她们使用了出发前,组织教给她们的那套说辞,成功哄骗过对方。
不过,对方也没有放她们离开,而是把李伯钊和白宗云带到某个客栈,等候处理。
关键时刻,是李伯钊及时发现客栈老板娘与敌人的“特殊关系”,利用一些礼物“疏通”老板娘,拜托老板娘帮她们取回护照,顺利登上前往华夏东北的列车,成功脱险!
这一回惊险经历并非李伯钊此生唯一一次,在长征路上,她也遇到过很多危机。
某一回,她生了重病,高烧不退,并大口吐血,情况特别糟糕。同伴去探望她,她哭着拉着对方的手,请求对方抬也要把她抬到陕北。
同伴感同身受地拍拍李伯钊的胳膊,许诺自己一定会带她去陕北。二人的互动触动正好站在旁侧的医生傅连璋,傅连璋连忙表示,他马上给李伯钊注射退烧针,只要退烧,一切都有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李伯钊继续在文艺事业领域发光发热,先后创作许多影响巨大的革命作品,其中《长征》更是得到毛主席的亲自指点,及周总理、朱德等人一致好评!
1985年4月,由于长时间劳累,古稀之年的李伯钊在京病故。
参考资料:
《“红色戏剧家”李伯钊》
《红色戏剧家李伯钊在中央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