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家电“国补”政策继续实施之后,聚焦一线市场的抢夺,又一个让不少家电厂商担忧并痛苦的问题,或者说挑战,出现了!
宁言||撰写
打了亏损赚不到钱,不打又没单子活不下去,怎么办?进入2025年以来,随着家电“国补”政策全年持续实施之下,相关家电厂商参与一线市场的争夺,价格战到底能不能打,又怎么打?
最近,这个问题成为不少家电厂商的新隐患和新压力。在家电圈看来,当前的家电市场竞争少了价格战,但是在中央财政补贴之下,价格战怎么打,不简单。操作不慎,容易出现违规与乱象。
如果说,家电“国补”政的实施,对于未来几年消费需求的提前透支,一度让不少厂商害怕。但是,这属于典型的“远忧”,并不影响今年的市场经营和抢夺,也不会对家电厂商产生实际的冲击。
眼下,最让众多家电厂商害怕的,紧张的,就是当“国补”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将会再度面临一轮同质化的内卷与考验。那么众多厂商能不能打“低价格战”,以及如何运用“价格”杠杆和“国补”政策,去抢夺更多的用户订单和市场份额。
最近,随着家电市场的陆续开盘与启动,不少乡镇市场的经销商就表示,不少用户现在买家电,基本上都已经提前在网上对比了一轮产品的价格,心里有数了。所以决定成交量的关键因素,不是产品的体验和场景的营造,就是价格还能不能便宜一点?这就涉及到一个新的问题:在“国补”政策之下,家电产品的价格战怎么打?
一方面,市场主销、可享受补贴的家电产品售价,如果低于进货价,就会面临企业与政策的双向限制,弄不好会引发经营违规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商家单方面为了抢单主动降价让利,就会让用户损失“国补”的补贴额度,很不划算。
于是,在家电市场上,最近一段时间,家电圈获悉,一些家电经销商为了抢订单做生意,就会跟用户直接沟通,以原价卖给用户先获得最高的“国补”红利,然后再扣除税金,商家再将一部分的利润直接让利给用户,实现商家与用户的利益共享。既能拉近与用户的关系,也能让为数不多的订单别跑了。
可以预见,在2025年的市场争夺中,相关家电厂商为了抢夺订单,不让用户流失,肯定还会继续打“价格牌”,利用价格杠杆撬动市场的变量。上述现象绝对不是个例,而是在线下市场上渠道经销商的普遍性现象。唯一不同的是,与过去的家电市场价格战相比,家电圈认为,今年主流家电厂商的价格战术和打法会出现新的变化:隐蔽且精准。
一是,家电厂商肯定不会放弃“价格牌”,但今年家电市场的价格战一定会从“公开走向隐蔽”,价格策略会变得多元。简单来说,为了抢单,相关厂商会采取价格让利的方式竞争,但考虑到国补政策限制,不会大张旗鼓公开降价,只会“一对一”精准让利。简单来说,就是家电企业会通过政策返利等方式,让利于商家。商家也会通过返利等方式让利用户。最终,实现多方利益的共享。
二是,在家电“国补”政策之外,一些没有补贴资格的家电产品,也占据着相当大规模的市场,还有用户需求。主要是那些低价、特价产品,还会继续参与市场的抢夺和竞争。由于没有“国补”加持,所以相关厂商为了抢夺这一规模化的销售市场,相应的价格比拼会更为激烈,价格内卷也不可避免。这会成为今年家电市场的价格战漩涡。
最终,很多家电厂商担心的问题也会出现,那就是“国补”政策助力家电消费市场的激活与增长,但是为了竞争和洗牌,主要家电厂商的经营利润将会面临下滑,经营质量将面临较大的考验与冲击。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