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大一统始终是主流,老外至今对秦人念念不忘

焦守梅的精彩日记 2023-03-06 15:21:36
一、“中华者,中国也”,名称的最初起源

中国,是我们国家现在的简称,它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国家,更多的时候,它象征着中央政权和华夏民族。

在历史的洪荒岁月里,它有丰厚的内涵,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时光长河中,这些含义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透过“中国”这个词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家国的观念变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国疆域

二、从“天下中心”到“世界一员”,最初中国居然不是国家?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中国”,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国”这个词,直到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上开始出现“中国”二字。

金文里, “中国”指的是河水交汇之处,也就是黄河流域附近,修建着西周人民的都城,它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当时周人并没有地球的地理概念,他们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所以称之为中国,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国家。

盛唐时期

《诗经》记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里中国指的是王室管辖的区域,也就是天子脚下的都城。

春秋时期,“中国”有时也被称为华夏民族,《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这里的“中国”和 “戎夷”是对立的,在当时人们看来, “中国”指的是华夏民族,和外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到了北魏时期,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为了使得自己政权合理化,也效仿着使用“中国”二字,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权是正统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唐朝时期,中国包含两个概念,也就是政权和民族,它们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而且这个时候,“中国”也相当于“中土”和“中原”,它们的含义相近,经常被互为使用。

两宋时期,“中国”一词强调自己的民族属性,住在中原地区的宋人认为自己才是“中国”,而周边的元、辽、金都是夷狄。

万国来朝

明朝时期,明王朝在与四海之外的国家交流来往的时候,开始具有了国家的含义,《西洋番国志》这本书里频频用 “中国”来称呼明王朝,这代表着在海外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中国”代表着国家的称谓。

清朝末年,清政府和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代表着不同主权国家的约定,着这些条约里,“大清国”和“中国”交替使用,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称谓。

这一时期,“中国”不再只是汉族和戎狄之分,而进入到世界的版图中,从曾经的天下中心到世界地图里的一员,国人的世界观逐渐形成,这也象征着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

王朝都城

三、在历史长河里,大一统才是中国的常态

尽管中国经过多个朝代更迭、国家内部分分合合,但是整个历史进程,它都趋向于大一统的趋势,分裂只是小插曲,统一才是主旋律。

有意思的是,无论多少个朝代更迭,江山落入谁的手中,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并非新建了一个新国家。

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身上流着胡人的血脉,但当了皇帝后,他也要将几百年前的老子认作自己的祖先,因为老子的真名为李耳,两人都姓李,沾点儿关系。唐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宣称自己的合法性,以此收获民心,有利于江山的稳定。

国家大一统

就连朱元璋夺得元朝的江山之后,也要承认元朝的合理性,他在诏书里认可前朝的帝王是正统的,然后宣称自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自己也是正统的。

历朝历代,统治者们不仅在名义上承认前朝的合法性,也会沿用许多前朝的制度和文化,让新的王朝在旧的章程下继续前行。

所以中国的凝聚力一直令世界咋舌,民族和谐的程度让人羡慕不已,中华文化从未断过,在秦朝至清朝的历史长河里,换的只有朝代名称和帝王,中国的文化、民族的血脉从未被磨灭。

文化交流

四、西方无法理解的中国,文明持久得令人震惊

国外不少学者一直对此表示震惊,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将文明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西方无法理解这种传承的方式,其实在欧洲,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强大的中央帝国,它们的国家实力也丝毫不亚于强大时期的中国。

曾经威震四方的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它们都是历史上的强大帝国,不仅疆域辽阔,幅员广阔,国家实力不可小觑,然而这些超级大国都在历史长河里消失无踪了,哪怕是不可一世的大英王朝,号称日不落的国家,也转瞬即逝。

这些帝国衰落之后,就真的从历史中消失了,它们再也没有复兴过。它们不像中国,哪怕分分合合,起起落落,这片土地始终会站起一批人,他们带领着这个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和强盛。不管王朝更迭多少次,中国还是那个中国,文明还是那个文明。

丝绸之路

然而西方可不同,他们的帝国分裂之后,真的就分裂了,再也没有实施过统一。这些帝国的后代们对恢复统一完全不感冒,他们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大家最好互不干涉。

整个欧洲对于大一统这件事极其地抵抗,他们不会承认新建起来的强大帝国,反而觉得自己遭受了入侵和迫害。于是一旦这个王朝分崩离析,大家都火速解体,例如英国对岸的爱尔兰,一直吵着要独立。

爱尔兰认为英国压榨自己,只要独立出来就能有好日子,另一边英国人认为,爱尔兰人好吃懒做,把这个包袱丢出去,英国人也能逍遥自在过清爽的日子。于是英国就此分裂了。

欧洲各国

欧洲人民只承认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其他的民族文化具有排外性,他们的国家文化只承认血缘关系,又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经常互不理解。

这一点和华夏民族极不相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观,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为自己的责任,国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极强,这一点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管辖制度可以看出。

中国人认为,只要心在一起,家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一统的家国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注意精神,让中国的文明持续不断地传承和延续。

五、在不同的国家里,中国有哪些称谓?

宗教信仰

汉朝时期,张骞凿穿西域,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各国文化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碰撞融汇,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时古希腊和古罗马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它的发音意为有关于丝织品的,指的是丝绸国家和丝绸国家的人民。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那时的中国将许多优美华丽的丝织品带去遥远的异邦他国,让远在欧洲的贵族们对中国的丝绸心生向往。

由于我国纺织业发达,制造出来的丝绸品质极好,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让人爱不释手,在那时的西方,丝绸是一种高奢物件,展示出了中国对外的交往优势和强大国力象征。

古印度人对我们的称呼是“震旦”,在古印度人的眼中,中国是太阳初生的地方,象征着希望、繁华和强盛。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天地都被它惊醒和震动,“震旦”一词流露出古印度人对中国的崇拜和向往,充满着虔诚的敬意。

古印度

双方的思想文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往比较密切,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对国人的影响十分深刻。中国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纷纷走入印度,伟大的发明造纸术也被引入印度,促进印度文化的传播和记载。双方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互惠互利,为世界的文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南亚地区,伊朗、印度甚至是意大利都将中国称作为秦,这是因为秦朝的国力在当时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了历史的空前高度。书同文、车同轨,秦朝建立起历史上首个大一统政权,为后世奠定了庞大的国家版图,深刻印象着后人的家国情怀。

秦朝军队

秦朝横扫六合的气势威震八方,他拥有的百万雄师,军事实力可想而知,修筑起来的万里长城也成了千古的传奇。朝北击退频频骚扰的匈奴,朝南征服倔强的百越,国家疆域辽阔,强大的国家实力震慑着周边的国家,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周围的游牧民族始终用“秦”来称呼它,即便是如今的土耳其人,还将中国称作“秦”,可见其影响力之深。

六、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在岁月的进程中不断变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是王城的中心区域,王城也是世界的中心区域,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国”囊括的范围开始扩大延申,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在地理概念上,占据着一千三百八十万平方千米,奠定了如今的中国版图范围。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的概念由来已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追求着文明的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宏大的家国情怀寄托在疆域范围之上,使得中国始终如一,代代传承,从未中断。

何为中国?其实就是千年来不灭的基因,烙印在血脉里的印记,是不朽的文明,是不灭的家国情怀,是每个华夏民族肩膀上的复兴重任,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个华夏人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