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倾国诗词十二首之六:牡丹花

漫卷学诗文 2023-04-10 18:43:21

国色天香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妖:艳丽、妩媚。格:标格,风范,格调。标格当时用得多,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人品。

杨敬之的《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②芙蕖:荷花。净:洁净。情:情趣。

③国色:可能指一国内最美的女子,《公羊传·僖公十年》:骊姬者,国色也。或者指美色倾国,汉武帝时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牡丹很漂亮,被称为花王。

唐时长安,欣赏牡丹是一种时尚活动。

李肇的《唐国史补·京师尚牡丹》讲: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白居易的《牡丹芳》中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张祜的《京城寓怀》:三十年持一钓竿,偶随书荐入长安。由来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风看牡丹。

夸赞牡丹常用的词是“国色天香”,源于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至于刘李二人谁先用国色夸赞牡丹,我不清楚。

刘禹锡是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李正封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进士。刘年长,但寿命长。

在文学上,自从北宋大儒周敦颐《爱莲说》中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后,牡丹花虽然照样漂亮,但少见像梅、菊、荷一样被文人大夸大赞。

其实,牡丹可能在唐之前并不怎么受人待见。

舒元舆的《牡丹赋序》中讲: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与:赞许。遁:隐避。著:盛开,开放。何遇:牡丹花是如何得到赏识的。天后:武则天,655年立为皇后,参预朝政,674年加号“天后”。西河:今山西、陕西交界,黄河自北往南这一段。武则天家乡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地处西河。香精舍:僧人、道士烧香诵经修炼居住之所。上苑:上林苑,皇家园林。有阙:即有缺,指缺少牡丹。京国:指洛阳,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曾定都洛阳。寖(qìn)盛:渐渐兴盛。

按上文中的讲法,牡丹受认可,是在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全唐诗》中,有武则天的《腊日宣诏幸上苑/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诗还带出了一个故事,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讲: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

感觉故事有点假,但比较相信武则天喜欢牡丹。

不过,也有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中讲: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唤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

这个故事有点像是接着上一个假故事讲的,肯定更假了。引用的诗也不大准确。

相比长安,武则天是偏爱洛阳的。

还有几首有名的牡丹诗。

李商隐的《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作者喜欢用典故,想弄懂他的诗得花时间去翻书。

罗隐的《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红楼梦》中,宝钗拈的签上,就是“任是无情亦动人”。

北宋王溥《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强调实用价值,反对华而不实。

明朝王越的《咏牡丹》:看花曾醉上林春,梦里光阴记不真。今日穷途头似雪,好花都属少年人。

好一句“穷途头似雪”,不由得让人想起“我寄人间雪满头”与“孤臣霜发三千丈”。

明朝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咏牡丹》: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丹心独抱,一语双关。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