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来,身边的孩子们纷纷奔向了同一个去处——夏令营。
有大师开办的乐器学习夏令营;有游泳、潜水、马术等各式运动夏令营;有见世面的海外游学,还有面向孩子的减肥集训……
花样倍出的夏令营花费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被视为体现孩子假期质量的标志。
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孩子初中,花费5万报了为期10天的加拿大游学,刷卡的时候,一边肉疼,一边欣慰自己没有给孩子拉后腿。
“你作为老师,觉得这笔钱有必要吗?”别人问她。
“作为老师,可能觉得没有;作为妈妈,很有必要。”
老师不会为穷养、富养的问题焦虑,妈妈却会。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可能读了很多书、懂得无数道理,却无法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艾米丽·奥斯特是一位经济学家,习惯用经济学的“成本-受益”来进行决策,在她当了妈妈之后,用经济学的方法收集和评估了育儿中的种种数据,写了一本书叫《一个经济学家的育儿指南》。
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是让人们在固定的条件下,做出回报率最高的选择。
虽然大多数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怎么回报自己,但是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生存能力强、有追求、懂得感恩的孩子,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社会,都是高收益、高回报率的投资。
相反,如果养出的是一个懒惰、啃老、得过且过的孩子,就意味着你的投入打了水漂,收益率很低。
艾米丽·奥斯特|中信出版集团
当我们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时候,会发现父母要付出的成本包括两方面:
一是看得见、数得清的抚养成本,比如日用品、学费、生活费、旅行等等;
二是看不见、数不清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金钱的价值,比如陪孩子的时间如果用来工作,你会赚多少钱;养孩子的钱如果拿来做投资,又会赚多少钱。
同样的,父母也会获得两方面的收益:
一是现金受益,是孩子长大后能独立养家,反哺父母;
二是非现金收益,比如孩子带给你的快乐、骄傲、满足感,孩子为你提供的陪伴、各种服务等等。
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曾发布过一项数据,2018年平均每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销,达到1.73万元,其中,一线城市的花销超过2万元。
父母在孩子身上不断投入精力和金钱,想要获得的是什么?
排在第一位的是“让孩子有一生受益的爱好兴趣”,家长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很高的。
排在第二位的是“让孩子拥有陪伴一生的财商”,有能力正确地与财富打交道,但在现实中,家长却很少让孩子接触钱、为他们创造提升财商的机会;
排在第三的是希望“孩子有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让健康安全陪伴一生,可惜家长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远低于愿望。
在种种花钱的事项中,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资,但是哪些教育是值得的?
艾米丽发现,影响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家庭中教育资源的多寡。
很多研究都表明,孩子小时候家长给他们念书,对后来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研究者对19个3-5岁的孩子做了核磁共振,在父母为他们念书时,他们大脑中负责叙述表达、想象的区域会被激活。
而一个人小时候家里藏书的数量,也会对教育回报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项追踪时间更长的研究表明,在藏书很少的家庭里,给孩子增加一年教育,对他们的收入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藏书很多的家庭,增加一年教育,却会明显提高孩子的收入。
藏书多的家庭,教育回报率是藏书少的家庭的五倍之多。
家庭里的藏书就像一个支点,无声之中影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从而影响他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贫穷的本质》一书的作者、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印度最为贫穷的乌代布尔农村地区组织过一次亲子活动。
他们让家长用拼贴画的方式表达他们如何看待教育回报,也就是你认为教育能带来什么。
结果,拼贴画上布满了金银珠宝和名车别墅。
教育投资,会被看作是让孩子、甚至整个家庭脱离贫穷、获取财富的途径,付学费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工作、能赚钱。
这样一来,如果孩子现在能找到工作,就不用上学了,所以很多贫困的家庭依然会早早让孩子辍学打工,一家人也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其实,教育投资不是买彩票,付了学费,就要追求顶尖的成绩、顶尖的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获得顶尖的工资。
教育更像是一种安全投资、一种保底基金,让孩子有机会通过努力和积累,过上更好的生活。
《社会分化和流动研究》杂志发布过一项研究:成长在有藏书500本的家庭里,会让一个孩子比起成长在没有藏书的类似家庭里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他们收获的不只是书中的知识,还有追求真理、做事严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广阔世界的无穷探索欲。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更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更懂得感恩。
每对父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环境,没有一种教育理念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是对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决定,如何思考。
与其说读书多、挣钱多的父母,更会带孩子,不如说他们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上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