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之巅峰,由玄宗创造,大唐由盛转衰,也是由于玄宗。
盛世的崩坏,大多源于君主由俭入奢与开始重用奸佞导致的吏治败坏,大唐也没能逃脱这个窠臼。随着盛世的延续,玄宗越来越骄盈自满起来,没有了之前的励精图治,没有了之前的厉行节俭,更没有了之前的虚心纳谏,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变得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纳谏言,重用谗佞之臣,行事越来越随心所欲起来。
继姚崇、宋璟等人之后,玄宗身边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
张九龄博学多才,能力出众,既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也是正直敢谏、眼光卓越的干臣,丝毫不弱于之前的几位名相,道德品质、风度为当时之冠。可惜的是,此时的玄宗皇帝,却已经不是原来励精图治、虚心纳谏的皇帝了。
玄宗后宫中最受宠的是武慧妃,虽然因为是武氏家的女子,没能成为皇后,但荣宠为后宫之冠。
李隆基称帝后的第三年,也就是715年,立次子李瑛为太子。武慧妃受宠后,想推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上位,于是派人暗中搜集太子的罪证。恰好因为自己的母亲不受宠,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对父皇颇有怨言。武慧妃抓住这个把柄,跑到玄宗面前哭诉,诬告太子结党营私,要谋害自己母子。
玄宗大怒,准备废黜太子。张九龄极力劝阻。最终玄宗虽然不得不暂时放下此事,但是对张九龄越发不满。
刚刚拜相不久,却越来越受宠的礼部尚书李林甫,不是张九龄这样的做事风格。
李林甫生性阴柔,精于权谋,外表和善,言语动听,但实际上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是典型的“口有蜜,腹有剑”式的人物。典故“口蜜腹剑”即来源于李林甫,成了讽刺那些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内心险恶,狡猾阴险的两面派的代名词。
李林甫才华能力都远不如张九龄,但为人灵活多变,善于揣摩上意,而且,早就拉拢、收买宫中宦官、妃嫔等人,随时关注皇帝的爱好和举动。因为武慧妃最受宠,李林甫对其当然也最为讨好,表示一定尽力帮助、保护寿王李瑁。武慧妃非常感激李林甫,也不断在皇帝耳边说李林甫的好话。
因为有内应不断反馈信息,因而,李林甫的说法、做法,都能恰到好处的搔到玄宗痒处,深受赏识。
在废立太子一事上,李林甫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德高望重的张九龄,但私下里却表示,这是天子的家事,皇帝自己决定就行,不用和大臣商议。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批评当时的另一位宰相牛仙客非宰相之才,激怒唐玄宗,在朝堂之上被一顿暴打后,死于流放途中。李林甫借机挑拨,说周子谅是经张九龄举荐才当上监察御史的,张九龄有连带责任。于是,早就看张九龄不顺眼的唐玄宗以举荐不称职的罪名,将张九龄降职为荆州长史。之后,李林甫大权在握,掌控了大唐朝堂。
踢掉了碍事的张九龄,武慧妃勾结李林甫等人旧话重提,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图谋不轨。最终,唐玄宗赐死了三个儿子。
可是让人无语的是,就在武慧妃刚刚扫清障碍,眼见自己的儿子李瑁有望登上太子之位的时候,这年十二月,武慧妃病死了。
太子李瑛死后,李林甫一直上蹿下跳的劝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不过因为比李瑁年纪大的皇子一堆,所以玄宗一直犹豫不决。武慧妃死后,李瑁受到的宠爱锐减,李林甫的动力也就减弱了。之后,在身边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的建议下,唐玄宗立了年长的三子李玙为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
大唐从建立直到武则天时期,宦官的地位都不高,只是负责守卫宫门、传达皇帝诏令等琐碎之事。中宗李显时期,受李显宠信的宦官权力增加,但身居高位的也还不多。不过到了玄宗这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在李隆基还只是诸侯王的时候,高力士就服侍在其身边,尽心尽力,很得李隆基宠信。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时,高力士也追随在其身边,因功被封为内给事。等到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铲除太平公主集团时,高力士更是成为李隆基的得力臂助,立下大功,被加封为右监门将军,负责主持内侍省事务。
之后,高力士越来越得玄宗宠信,权倾朝野,各地呈奏上来的文表,都是先呈送给高力士,然后经过高力士的手,上呈给皇帝,一些不重要的事情,高力士直接就可以决断。唐玄宗经常表示:“高力士在我身边侍奉,我睡觉才能安稳。”
好在从史书记载看来,高力士并非大奸大恶、贪婪弄权之人。终高力士一生,虽然长时间手握重权,讨好逢迎他的官吏数不胜数,经他手提拔,最终成为将相高官的不乏其人,但高力士本人却没什么大的过错,对唐玄宗也算得上忠心耿耿,“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堪称宦官的楷模。
但高力士受宠的直接后果就是,从此之后,宦官势力膨胀起来,高级别宦官人数越来越多,成了大唐政局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发展到极致,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废立及生死。
如果说唐玄宗各种昏聩的表现,还只是使得大唐朝局越来越混乱的话,那么他建立的节度使制度,则是趁着朝局的混乱,给了表象还算繁盛的大唐,致命一击,使其彻底跌下巅峰,跌入衰败,直至灭亡的深渊。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兵权份外重视,想尽了各种办法,限制领军在外的大将手中的权力,哪怕为此牺牲军队部分的战斗力也在所不惜。毕竟,一次或多次战役失败了,国家不一定灭亡,至少还有苟延残喘的可能,但一旦兵权旁落,很可能就是改朝换代,自己就会身死族灭啊。而君主最常用的控制兵权的手段,一是强干弱枝,平时将大军控制在自己身边,自己亲信手中,至少不能长时间控制在那些指挥大军作战的将军手中;另一个则是财政大权绝对不能交给指挥大军的将军,大军所在地的民政权也绝不能交给他。这样一来,即使将军有心作乱,士卒也不会追随;即使士卒愿意追随,无钱无粮无后援,叛乱也容易平定。
可是节度使制度,却恰恰将军政、民政、财政三权集于节度使一身,使其成了驻军所在地的实际掌控者。这个制度,短时间看好处非常明显,能大幅度提高节度使对军队的掌控力,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但长时间看来,却是弊远远大于利,成了大唐衰败及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