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也要人捧!如果没有超强皇帝后援团,王羲之的名气还不如他

一笑聊知 2019-01-26 08:20:51

别看王羲之现在名气这么大,其实在南朝梁武帝之前,王羲之的名头还没有他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字子敬)大。

南朝梁“山中宰相”陶弘景曾记载:“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如果你认为这是陶弘景夸张了的话,那么王献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两父子与钟繇、张芝并称“书中四贤”,可是得到了公认的。

直到梁武帝发话:“子敬之不迨(意为及)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这才让王羲之这做爹的翻身上位。

到了唐朝,有了唐太宗这个王羲之的铁粉做后援不计余力的狂捧,王羲之的地位才彻底巩固。

‍ 王羲之与王献之

其实,一开始王献之也不是很想练习书法的。

你想想,家里有个做“书圣”的爹,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王羲之不是写黑了几个墨池吗?

王羲之就要求他儿子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

王献之从此天天临摹父亲的书法,足足练了5年。

5年之后,王献之自己感觉已经练得差不多了,便拿着一大叠写好的字给父亲看。

可没想到,王羲之一张张看过后,面无表情,只在其中一个“大”字的下面随手添了一个点,变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王献之没有得到表扬,很不服气,又把全部的字拿给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加了点的“太”字,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母亲的眼睛真毒,王献之幼小的心灵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他想放弃练习书法了,逃出了家门。

王献之漫无目的的在城里乱逛,不知不觉肚子饿了。

他四处寻找吃的,突然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

老婆婆的饼很香,但更吸引王献之的是老婆婆的撩饼技巧。

只见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饼就准确的飞到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整整齐齐。

王献之看得连饿都忘了,上前问老婆婆怎么办到的。

老婆婆笑笑说:“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听,恍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拔腿就跑回家继续练字了。

王献之老老实实写光了18缸水,终于掌握了书法的奥秘,也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所以说,那些名人的子女,老是强调不要把自己叫成“XX之子(女)”,还不如自己多努努力。你的水平超过你爹妈了,别人自然不会那样说你了。

这个传说虽然不知真伪,但王家一门皆为书法高手倒是真的。

而且书法需要长时间认真的练习才能有所成就也是真的。

尽管一笑写过《3分钟让你成为书法家》的帖子,但那纯属调侃,讽刺的正是一些逃避刻苦练习,企图依靠旁门左道走捷径成功的人。

王献之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有深厚功底。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

王献之说:“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谢安笑笑说:“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王献之淡淡的回了一句:“旁人哪里知道?”

确实,书法艺术的高低很难界定。

后人的评估也是莫衷一是。

南朝梁代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

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评王献之的书法为第一等,

而元代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不过一笑能确定王献之胜过王羲之的一点是:

王献之很爱主动给人题字,比他爹大方多了。

一次他到朋友家玩,正好朋友在书房午睡。

王献之看到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色袍子,顿时来了兴趣,拿起旁边的笔墨就在新衣服上写字,写完了把笔一扔,立即开溜。

这位朋友醒来后,发现新衣服被写满了字,正要发火。

但仔细一看字还不错,再叫仆人一问,知道就王献之来过。

我勒个去,这是王献之的亲笔啊!

这位朋友顿时欣喜若狂,把衣服珍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寺院闲逛,看见新刷的白墙,也是心血来潮,跑到墙角拿来一把大扫帚,蘸着泥汁在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字(估计是个“佛”字)。

寺院的住持知道了以后开心得不得了,赶紧请人刻在墙上。

从此,这个寺庙观者如潮,就为了来看这个字。

王羲之听说了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儿子。

王献之的作品保留下来的很少,连摹本也少。

主要是梁元帝烧了大部分,唐太宗又不是很喜欢王献之的字,所以也没怎么叫人临摹。

接下来,一笑就为各位挑选一些王献之代表性的作品作下介绍。

PS: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19-01-27 01:52

    已经被神化了 都是唐太宗捧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