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有一个人被称为“楷书之祖”。
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钟繇(yáo)。
钟繇,字元常,生于151年,卒于230年。
颖川人,跟郭嘉、荀攸等人是同乡。
别看他在历史上没有郭嘉、荀攸出名,但他在书法界地位却高的吓人。
他与“草圣”张芝并称为“钟张”;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把钟繇的书法评为“神品”。
钟繇像
钟繇凭啥这么牛?
就凭人家从小就刻苦用功,一生痴迷书法,“精思学书三十年”。
钟繇练字有多疯狂?
《书苑菁华》记载:
钟繇少时曾在抱犊山学书三年,将山上的石头和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他不分时间地点,有空即练。
与人一起时在地上练,晚上睡觉时在被子上练,时间一久连被子也被划出一个大窟窿。
尤其是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他都会自动想到笔法,将自然意趣转化为书法之美。
在他家乡长葛县的县志也有记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这传说也套用在王羲之身上)迄今这“洗砚池”遗址还保存在河南许昌长葛老城镇内,有机会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钟繇洗砚池
无论什么事,自己这么努力都能做得很不错了,更可怕的是钟繇出身世家,他有的是条件和机会找名家为师。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也就是说,按辈分,钟繇是“书圣”王羲之的师祖。
游戏《三国杀》中的钟繇
钟繇对于学习名家书法,那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东晋虞喜在《志林》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也是填我之前讲蔡邕时挖的坑):
钟繇不是在曹操手下做事么?
曹操手下有个叫韦诞的收藏了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这事不知怎么就被钟繇知道了。
钟繇很想借来看看,可韦诞也清楚钟繇的德行,这本书借给钟繇就跟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所以韦诞死活不借。
情急之下,钟繇就在众人相聚的酒席间捶胸顿足,以拳自残相逼。
可韦诞依旧不卖帐,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钟繇回到家后,想起这事就用小拳拳捶胸,一直捶了三天,捶得自己吐血不止。
这事传到曹操处,吓得一代枭雄都大惊失色,赶紧赐了五灵丹,这才把重臣钟繇救下。
钟繇、韦诞都是心爱的部下,手心手背都是肉。
曹操不好多管,韦诞也一直不肯把《笔论》拿出来。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韦诞临终的时候留下遗嘱,要家人一定要将《笔论》与自己合葬,以断外人念想。
没想到钟繇做得更绝,韦诞去世后,钟繇居然盗墓取书,将《笔论》据为己有。
作为盗墓派大宗师的曹操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影视剧中的钟繇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韦诞的卒年是253年,而钟繇逝世时是230年。
也就是说,韦诞死时,钟繇早已作古23年之久。先死的钟繇如何盗得后死的韦诞墓?
不过这谣传流传了2千多年还有大把人信,钟繇“爱书(法)成痴”的形象也是根深蒂固了。
不过,钟繇的墓倒是真的在晋代被盗了,被偷的也是书法理论名作《笔势论》——案犯变成了苦主,这真相的反转真是出人意料。
钟繇雕像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
但他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经全部亡佚。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钟繇的作品,要么为临摹本,要么就是假的。
相传为钟繇作品的,主要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是《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
六帖是《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三碑则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
这里面最不靠谱的是《乙瑛碑》,因为此碑立于公元153年,而这时候的钟繇才3岁,你说可不可能嘛。
而其中比较靠谱的,以《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艺术价值最高——这几表都是楷书。
这主要是钟繇在研究书法时,觉得隶书还不够方正,也总少了些力度。
所以,他经过仔细斟酌,反复实验,去掉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增加了转折顿挫,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字体——楷书。
钟繇的楷书到底写得怎样,咱们下回再说。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