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楷书之祖讲过,行书之祖是谁?书法史一大谜团,迄今未解!

一笑聊知 2018-12-27 08:28:37

三国至魏晋这段时期,虽然统一和平的时候少,分裂战乱的时候多,但似乎并不耽误书法家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意。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隶书的完全成熟以外,楷书、草书、行书等我们现在常见的几大书体都在这段时期涌现、定型。

所以,按照时间线,一笑也只能学习以前小说的写法,不得不中途宕开一笔,为您介绍另一种书体——行书。

古代字体的诞生,大部分是出于实际需要,行书也是如此。

隶书、楷书写起来太慢,草书虽然写得快,但又不容易看懂。

怎么办?

于是,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被称为“行押书”。

押,本意为署,即署名、签名之意。

行押书就是在签字、画押、传递简讯时随手写的文字。

行押书还保留着隶书基本的字形结构,但书写快速,而且容易辨认,这使它在起草文稿或书信往来时更为实用。

行押书又被写为行狎书,就是早期的行书。

这里应该要Get一个关联知识:

到了唐朝,“押字”又变成了个人专用记号,类似咱们现在的个人花式签名,又被称为“花押”。

——这又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了。

花押

崇祯花押及分解

实际上,行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在这篇书法理论中还提到了行书的起源:“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刘德升何许人也?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主要是因为刘德升没有留下任何墨宝,连刻本、拓本也没有,只有一些书法方面的典籍才记录了他。

唐张怀瓘在《十体书断》中说:“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楷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最后还来了句“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行书之祖”,这个名头可不得了,这足以和程邈、钟繇并肩了。

而且,他的学生有钟繇、胡昭,这都是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他们的老师,却于正史无载,就很奇怪了。

刘德升既然是钟、胡的老师,那么他应该是东汉桓、灵帝时期的人,可到了南朝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居然说:“刘德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

刘德升的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汉灵帝168年—189年在位,羊欣生于370年,卒于442年,汉灵帝与羊欣之间仅隔了200多年。

羊欣既然敢写《采古来能书人名》,也是有所凭仗的——他是王献之的外甥,是书法世家的子弟,传承有序、家学渊博。刘德升如果真有“行书之祖”的地位,羊欣怎么会“不详何许人”?

据说刘德升还“夜观星宿”创造了璎珞篆,是小篆的十一种书写方法之一。不过也没有可靠的证据。现在存留下来的“璎珞篆”,大部分是清代乾隆皇帝所创。而且“璎珞”一词是北朝后秦时鸠摩罗什根据梵文“枳由罗”所译,东汉末年的刘德升怎么知道?

《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中的璎珞篆

另外,《法书要录》中把刘德升写成了刘得升,韦续《墨薮》中则记载“魏锺繇少师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文字之祖是仓颉、小篆之祖李斯、隶书之祖程邈、楷书之祖钟繇、今草之祖张芝,但唯独行书之祖刘德升还是存疑——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桩悬案、一大谜团,迄今也未能确证,希望今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再给我们一个准确答案吧!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