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宣示表》,就该轮到《荐季直表》了。
《荐季直表》也是命运多舛,且听一笑我慢慢道来。
《荐季直表》为钟繇向魏文帝曹丕推荐关内侯季直的表奏。
这位季直《三国演义》里面没提到过,估计大家不熟。他在建安年间曾为曹操效力,但后来被罢了官。这一罢就被忘了(这哥们也是时运不济啊),直到钟繇见到他生活困顿,这才向曹丕提起,才有了这份《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原件早已不存,曾经流传于世的《荐季直表》据传为唐人摹本。
这个摹本为纸本,内芯12.6厘米,长44厘米,19行,共214字。
但因为它点画古朴,多存隶法,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很好的再现了钟繇书法“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的特征,所以还是得到了书法界的高度评价。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云鹄游天,群鸿戏海”是指《荐季直表》之字结体宽扁,大小不一,既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又保持了行列的整齐一致。就像高飞的鸿鹄,姿态舒展,随着翅膀的拍打,远看显得忽大忽小,但整个鸟群队列不乱。
正由于它字法奇古,用笔非常灵活多变,笔墨间没有一点晋代以后人习气,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它就是钟繇真迹。
元代陆行直评价它:“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
《荐季直表》的这个摹本曾收入清内府,乾隆刻《三希堂法帖》时将其列为卷首。
不过刻《三希堂法帖》时,为了适应石块规格,将《荐季直表》的字列进行了重新排列,将19行改为11行。
这样一来,钟繇书法的特点之一——“行间茂密”就改变了模样,
虽然点画描摹精致准确,然而失去真意,格调上就差了一等。
《荐季直表》三希堂版本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在前面说“《荐季直表》据传为唐人摹本”时,加了个定语“曾经流传于世的”?
你们看的随意轻松,可我写的并不随意轻松。这几个字的定语不是来灌水凑字数的(这几句话才是:P)——
1860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劫掠,《荐季直表》摹本被英兵抢得。
1861年,英国兵船满载劫获自天津南下,泊于广州白鹅潭,就地拍卖他们的“战利品”。住在广东南海的收藏家孔广陶听说此事,急忙赶来。他怕沟通不畅,就拿着几卷字画问英兵有没有类似的东西,英兵一看赶紧说有,就拿出了包括《荐季直表》在内的一大堆字画,卖给了收藏家孔广陶。
——把从别的国家抢到的东西又堂而皇之卖回给那个国家的人,这事儿西方人迄今还在干(例如圆明园兽首的拍卖),看样子都已经成了祖传技艺了。
尽管和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我还是要放这张图
你以为在收藏家手里就安全了吗?
所谓祸不单行,《荐季直表》的劫难还没结束。
不久,《荐季直表》被小偷偷走。
由于《荐季直表》太过珍贵,追索甚急。小偷就将此宝像埋银子一样埋入地下。
小偷是胡乱埋的,包装得并不严密。可纸张如何受得了地底的湿气、细菌腐蚀?等到抓获小偷,挖出时宝物时,《荐季直表》已经腐烂不堪,再也无法修复。
——一代国宝,没毁于外敌之手,反而亡于无知家贼,这是最令人痛心的结果!
幸好《荐季直表》的收藏者还为它留下了一张照片。
1984年《书法》杂志将此照片影印发表,世人才得以看到这一珍贵墨迹的庐山真面目。
《书法》杂志翻拍《荐季直表》年历
现在市面上的《荐季直表》版本众多,除了上面讲到的《三希堂法帖》刻本、《书法》杂志照片以外,最出名的,还有《真赏斋帖》刻本。
《真赏斋帖》是明代嘉靖年间( 1522年)无锡收藏家华夏(人家就姓华,《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府的华,这个名字霸气吧?),将家中“真赏斋”收藏的魏晋法帖,请挚友文徵明(人家和唐伯虎都名列吴门四大才子哦)、文彭(文徵明长子)钩摹,由名刻手章简甫刻石,刻石后再墨拓成帖。
这个版本点画字形逼真,气度神韵尤存,精妙地传达了古人笔法,得到行家的一致称赞。
现代收藏家、书法家容庚在《丛帖目》中说:“其所摹刻华氏《真赏斋帖》、陆氏《怀素自叙》、孙氏《太清楼右军十七帖》,能夺古人精魄,如生动楷法,绝类待诏。”
《荐季直表》真赏斋刻本01
《荐季直表》真赏斋刻本02
《荐季直表》真赏斋刻本03
《荐季直表》真赏斋刻本04
PS:经过一笑查证,网上流传的黄底版《荐季直表》墨迹本,是根据《三希堂法帖》刻本,用现代技术把刻成碑的空心字还原为墨迹的,又叫翻墨本,很多人都以为是原墨迹本或者幸存的那张照片,其实都搞错了。
《荐季直表》翻墨本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