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篇:《国家宝藏》没讲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前世传奇

一笑聊知 2019-01-01 08:55:21

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天,一笑先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大吉!

本人的《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也讲到了最为出名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就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大家都知道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修契图》明文徵明

《兰亭集序》写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

那一天王羲之召集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修禊”(xiū xì)。

修褉,是源于周代的中原民族消灾祈福的礼仪,三月三日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合法休假的理由。

修禊礼仪完了以后,王羲之一行人就分坐于曲水之旁,让盛满美酒的觞(shāng酒杯)顺流而下,当觞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是为“曲水流觞”。

这天大家都玩得很High,大家公推王羲之记录下这次雅集。

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写下了324字的《兰亭集序》。

《兰亭修禊图》清方琮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酒酣、兴尽、畅怀之时,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的。

它是性情所致、适时而生,不同于普通的有意为之的书法作品。

它体现了书法和文人性情的高度统一,是书法里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据说,王羲之酒醒后,又将这幅《兰亭集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

连王羲之本人也没有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会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连他自己也无法逾越。

宋代书法家米芾将《兰亭集序》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并为其赋《无题》诗一首:“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这样“妙手偶得之”的神品,王羲之当然舍不得给出去,他偷偷将原稿秘藏起来,作为王氏家族的传家宝。

此宝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

智永少年时即在绍兴永欣寺出家为僧,在临终前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此时已是大唐年间。

《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广为搜罗王羲之的作品,但始终没找到王羲之墨宝中的明珠《兰亭集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更何况是皇帝要的东西呢?

于是有人密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手里。

唐太宗召来辩才,但无论是利诱劝说还是严加拷问,辩才就只说:“以前侍奉智永大师时,确实见到过《兰亭集序》。但自从大师圆寂后,我也不知该帖所踪了”。

正当唐太宗投鼠忌器、无可奈何之时,宰相房玄龄献了个“欲擒故纵”之计,把辩才放回永欣寺。

不久,永欣寺来了位落魄书生。

这位书生虽然衣衫简朴,但谈吐不凡,辩才与其一聊之下,便生知己之感。如此一来二往,两人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一天,书生带了几幅王羲之的墨宝请辩才鉴赏。

辩才一看之下,便起了好胜之心,用佛家的话来说就起了执念,说道:“你这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书生便问:“莫非大师见过佳品?”

辩机得意的从屋梁上的洞内取出《兰亭集序》,给书生开开眼界——这段情节是不是很熟?《西游记》里孙悟空在观音院显摆锦襕袈裟就是如此。

没承想书生是唐太宗差来赚取《兰亭集序》的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见了真品倒也沉得住气,故意说是赝品,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萧翼趁辩机外出,靠刷脸骗过小沙弥进了辩才房内,盗走了《兰亭集序》。

更恶心人的是,萧翼还请地方官叫来辩才,告诉他:“我奉旨前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兰亭集序》已取到了,所以请老师父前来作别”。

这下把老和尚气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当场晕死过去。

尽管唐太宗得到萧翼献上的《兰亭集序》后又大肆赏赐了辩才,但辩才毕竟觉得有负老师智永重托,怀着歉疚一年后便郁郁而终。

《萧翼赚兰亭图》张大千

唐太宗非常宝贝《兰亭集序》,他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做了备份。

别小看这些“拷贝”,这些拓本由于模仿精到,被誉为“下真迹一等”,妥妥的高仿,别人求都求不到。只有等皇上心情好的时候,才赏赐给皇太子、诸位王子和近臣。

除此之外,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名家也纷纷亲手临摹,他们的摹本传世后,也是一贴难求。

据说唐太宗死后,留下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在昭陵。

但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曾大肆盗墓,唐太宗的昭陵也被他挖了,可奇怪的是在温韬的“盗墓笔记”里,并没有《兰亭集序》的记载。

所以,《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迄今还是个谜。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