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字帖,乾隆为什么对它爱不释手?还列为三希堂珍宝之首?

一笑聊知 2019-01-03 08:44:48

看到标题,有很多人估计已经猜出来一笑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了。

对,就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快雪时晴帖》。

咦,《快雪时晴帖》不是在《国家宝藏》中介绍过了吗?

那今天一笑就讲一些《国家宝藏》中没有讲到过的内容——当然还是会有一些重复,但是为了行文连贯、交代背景,大家就忍忍,反正我不是故意要水的(又没人给我按字数计稿费)。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信。

是在大雪后,天气转晴时,王羲之写给朋友山阴张侯,致以问候的日常信件,就跟咱们朋友圈发的短信差不多。

就这么一条28字的短信,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骊珠”是啥?

《庄子·列御寇》解释为:“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用个成语就是“字字珠玑”的意思。

乾隆对这个《快雪时晴帖》可是宝贝得不得了。

不但将其列为自己宝库——三希堂的珍宝之首,

还多次在原作上题字、盖章(这个习惯真心不好)。

据统计,乾隆留下了74则题记,总字数多达上万。

为了容纳题记,《快雪时晴帖》不断加纸,到后来已经装订成一个总长约5.5米、14开的小册子。而其中王羲之所写的内容,反而只占其中1/28的篇幅,典型的喧宾夺主,弹幕盖住了正片儿。

盖章那就更厉害了。

一件《快雪时晴帖》上居然有172个章!

搞得一件好好的书法跟拔了火罐似的,令人无法直视。

《快雪时晴帖》册页

乾隆为什么这么喜欢《快雪时晴帖》?

首先,《快雪时晴帖》确实是一件书法珍品。

它是王羲之在一种宁静、幸福的心情下所写。

心情,能深刻影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这样,《快雪时晴帖》也是如此。

就算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从自由挥洒的字迹中体会到王羲之看到雪后温暖的阳光时,那种急于和朋友分享的快乐。

就是这样的心情,让这封书信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我们可以看到,帖中行笔或行或楷,行止随意。

例如“快雪时晴”4字,由行草忽然转向行楷,也未见笔画杂乱无规章。

“佳想安善”4字又略带行草风格,下笔流畅,收笔及时,就像你倒了满满一杯水,却不会轻易溢出来的感觉。

明代鉴藏家詹景凤形容此贴: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晚年所习行书,深受《快雪时晴帖》影响。

《快雪时晴帖》一直被认为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甚至还有人称它为“天下法书第一”。

其次,乾隆是王羲之的狂热粉。

从他盖章、题跋就可以看出来。

他一有空就把收藏的字画拿出来瞧,每瞧一次就盖一次章。

盖了章还不过瘾,“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技矣”、“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些都是御笔不是?

盖到无处可盖时,还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神”字!

真是神了您呐!

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

那就是《快雪时晴帖》能给人一种安定、心静、温和的感觉。

乾隆的一生,都在各种斗争中经过,像这种单纯的小确幸,他是很少能拥有的。

所以,当他拿起《快雪时晴帖》,那种安宁、平静,又带着点喜悦的感觉,能让他得到放松,得到慰藉。

所以,乾隆才专门在自己日常起居的养心殿西暖阁内打造了一个八平米的小隔间,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藏于其中,并亲笔题名“三希堂”。

此卷《快雪时晴帖》在北宋时被认作王羲之真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

现今学术界大多则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

由于唐代摹本非常精到,所以还是保留了原帖的风貌,无损于《快雪时晴帖》的艺术价值。

《快雪时晴帖》曾被末代皇帝溥仪打包在铺盖卷中,企图带出宫去,但被发现后扣留了。迄今故宫博物院官网词条中还记着这事儿,可见怨念颇深。

抗战中,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

后来,老蒋败退台湾,抢运国宝。《快雪时晴帖》也被运往台湾,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中国台北故宫每3年才将其展示一次,每一次展出最多只有40天,公开展出期间还禁止摄影、拍照,以免损坏文物。

所以,各位想看这件国宝的,最好还是等统一吧。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