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河南人的逆鳞,请不要过分玩弄
最近,农业司长关于安徽,河南小麦小麦“四个最”的言论,再次在网络上引发河南人疯狂吐槽。
“底墒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壮,一眼看去,整整齐齐、浓绿浓绿的,颜色特别正,丰收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专家和官媒在报道河南麦田这件事情上翻车。
去年,河南自家媒体关于河南日报发布的一条《麦田治愈》的小视频,最终也在网友的怒喷下迅速删除。
视频内容是,夸赞麦田风景好,非常治愈,是大地满是绿色写下的诗句。
但大多数河南人看到这样的报道十分生气,因为当时河南正遭受旱灾,河南人正在抗旱保收。
在河南人眼里看不到所谓的诗和治愈,更多的是心焦和劳累。
这次农业司长一句看似夸河南麦田大丰收的描述,再次引发争议,其实和上次一样。
先不说司长大人看到的麦田可能和网友看到的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两者看河南麦田的感情不一样。
麦田已经成为河南人的逆鳞,河南人已经看不到丰收的喜悦。
司长大人看到的是“丰收的架子”,河南人看到的是“翻不过去的大山”。
尤其是参加过高考的河南人,都知道这一望无际的麦田意味着什么。
虽然大多数河南人已经认命,但也不要拿河南人的“逆鳞”当炫耀的资本。
河南的“教育”和“农业”是河南人的“逆鳞”,最好不要乱碰。
不是河南人矫情,是河南人在这两件事上吃苦太多。
如果你了解什么是“交公粮”?
什么是“农业税”?
什么是“工农剪刀差”?
我国工业基础的积累靠的是什么?
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业税为什么取消?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是什么?
“18亿亩耕地红线”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搞懂了就明白为何河南人那么避讳谈起自己的农业。
99%的河南人不会为自己是农业大省的身份而骄傲。
无论农业司长大人说的是否是实情,河南人都感受不到那种“丰收的喜悦”。
直到今天,一瓶粮食的价格还是比不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
河南人怎么能体司长大人的“丰收喜悦”,大多数人体会是“多收了三五斗”的悲情。
每年的六月是高考的日子,也是麦子成熟的日子。
但是这两件事就像夏日的骄阳灼烧着河南人的心。
面对教育的“地域歧视”河南学子只能默默承受。
高考后,面对高分落榜的考生;
那一句:“凭啥让我去给考的不如我的人打工?”刺痛了多少河南人的心!
河南人已经认命,现在河南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跟命运抗争。
丰收的麦田已经留不住河南人!
河南省2023年的常住人口总数为9815万人,与2022年相比,河南省的常住人口减少了57万人。2023年河南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4‰。
河南人口正在迅速下降,谁会想到这个几千年来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人口却在迅速下降。
走出去的河南人不愿意回来,留下来的河南人不愿意再让当“人口红利”;
“种粮食”——河南人响应国家号召,死后耕地红线;
顾全大局,河南学子千军万马去挤独高考的独木桥。
现在河南人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再歧视河南人搞地域黑。
当你真正了解国家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为何用的是“反哺”二字而不是“救济”,“帮助”等其他词语的时候,你就明白以河南为代表的全国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