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正经历着监管政策趋严、结构性调整与深度转型,产业链价值重新分配的阵痛期。作为在建筑产业链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游行业—建筑施工行业,其生存发展与下游业主就工程款的支付能力紧密相关。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承压、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房企信用风险外溢等问题,业主端普遍面临现金流紧张的局面,不少基建项目工程款支付周期从合同约定的6-12个月延长至12-18个月,甚至出现"滚动结算"的隐形拖欠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陷入了“三角债”困局:下游业主回款困难导致既难以向上游供应商及时支付材料款,又难以满足国家强化监管要求的“及时兑付农民工工资”。传统的金融解决方案,如供应链金融、两方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虽然能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应收账款回收难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以中化保理为代表的商业保理公司,研发了“催收型保理”产品。这一创新产品通过受让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即时支付转让款,显著缓解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借助中化保理等商业保理公司对施工行业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合作经验,积极推动与施工企业及业主的三方合作,助力工程款回收。

截图来源:中化保理官网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化保理通过催收型保理产品,已累计协助客户催收超过80亿元工程款。对中化保理而言,催收型保理不仅是保理业务模式的突破性创新,更通过“融资+催收”的双重属性,创造了独特的商业保理价值发挥空间:不仅为施工企业注入了急需的现金流,还通过“金融工具+催收服务”的融合,重构了建筑产业链的信用生态,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为充分挖掘催收保理业务中的保理价值,2023年底,中化保理组建了专业的保后催收团队,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协助制定催收策略,并利用金融工具配合催收,增强客户的履约意愿。同时,中化保理还以体系化管控提升应收体系化管控,提升回收效率,中化保理先后制定《债务人催收业务操作指引》《催收业务服务管理台账》《债务人催收记录》等文件,搭建了一套专业、规范的催收服务体系,涵盖催收规则制定、流程设计、团队管理、债务人分类与催收策略等多个方面。
小供认为,催收型保理本质是通过引入商业保理公司发挥保理公司在应收账款催收等方面的功能,将基础交易合同债务转变为金融债务,强化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同时通过引入更强的外部增信,在不影响原有合同双方商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债务人的还款能力。
小供认为,在商业保理行业“减量提质”严监管的背景下,商业保理公司必须要充分发挥产业链综合服务功能,方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催收型保理正是保理公司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功的一个典型创新场景,它不仅具备“融资输血”功能,还能有效推动“账款清收”,标志着供应链金融从单纯的资金服务向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的升级,也是商业保理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畅通产业链资金循环的典型场景。
商业保理公司要想实现基业长青,必须立足“场景、平台与产品”,以中化保理为例,其提出“深耕产业场景+数字技术驱动+金融工具创新”的三维立体服务战略,深度参与建筑行业产业链的重构,不仅成为企业资金周转的“加速器”,还成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在深耕产业场景方面,中化保理立足垂直行业,发挥专业化优势,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开发多元适配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需求。在数字技术驱动方面,中化保理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风控模型,提升运营效率,为客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在生态化发展方面,中化保理依托中化集团的产业资源为建材供应商、劳务分包商等提供反向保理融资,构建全产业链的资金闭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