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CC系”特务潘公展

复杂历史简单说 2025-03-16 09:34:43

民国时期,同盟会领袖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结拜大哥,同时也是他革命的引路人,当蒋介石掌权后,他重用陈其美的侄子陈果夫和陈立夫,让二人负责国民党的党务工作。

为了扩大国民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陈氏兄弟以中统和国民党组织部为基础,成立了带有特务属性的组织“CC系”,然后派“CC系”成员进入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来为国民党做政治宣传,因此“CC系”出现了一大批文特务。

潘公展原本是一个报社编辑,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加入到国民党负责党务工作,担任过上海农工商局局长、上海市秘书长等职务。后来陈氏兄弟成立“CC系”,潘公展就成为核心干将,在文化界为国民党做宣传工作,他通过创办报纸,在上面刊登“反共”文章,用来抹黑共产党,标准的文化特务,因此得到蒋介石的欣赏。

1895年,潘公展出生于浙江湖州,他父亲是当地的纺织大亨,家里有开办纱厂,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使潘公展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潘公展

潘公展小时候在老家读私塾,学习成绩特别好,后来升入吴兴县的新式中学堂,民国成立后,他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语系,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校的时候,潘公展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他的文笔很好,多次在校刊上面发表文章,还加入了学校的诗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响应北京的学生游行活动,上海的学生们也成立了联合会,潘公展担任评议部秘书、财政委员会委员,是上海学生运动的骨干。不久后,潘公展大学毕业,他在上海的一所私立中学当老师,平时还喜欢在各大报纸上面投稿。

1921年,《商报》在上海正式出版,由于潘公展经常在报社投稿文章,所以在文化界小有名气,《商报》负责人就聘请潘公展为主编。当时陈布雷是《商报》的主笔,潘公展和陈布雷当了六年同事,二人配合非常好,是一对黄金搭档。

陈布雷

1926年底,因为文化理念不同,潘公展和《商报》负责人发生矛盾,潘公展一气之下不干了。像潘公展这样的人才,自然想挖他的人很多,上海《申报》负责人史量才,听说潘公展从《商报》辞职,立马邀请他来《申报》当主编。

这时候国民党的北伐已经打到江西,蒋介石在南昌成立了指挥机关,需要大量的秘书工作人员,在陈果夫的介绍下,潘公展和陈布雷一起到南昌见蒋介石。

1927年2月,潘公展和陈布雷一起加入国民党,但蒋介石更看好陈布雷,就让陈布雷留在自己身边当秘书,后来成为他的“文胆”。虽然没有被蒋介石看重,但潘公展回到《申报》后,思想已经完全转变,从一个普通的报业工作者,变成一个文化特务,经常在报纸上面鼓吹国民党的事情。

陈果夫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成立了特别党支部开始“清党”,潘公展担任常务委员,开始了党务工作。后来黄郛担任上海市市长,潘公展出任农工商局局长,兼上海市政府秘书长。

1929年,为了扩大国民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陈氏兄弟成立了“CC系”,靠着和陈氏兄弟的交情,潘公展成为“CC系”的干将,主要负责在报纸上做政治宣传。

1932年6月,潘公展在上海创办了《晨报》,自己亲自担任社长,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反共”文章,阻扰工人、学生脱离抗日救亡运动。

潘公展

1932年8月,潘公展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他为蒋介石的“镶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做宣传,还拉拢了一批反动文人,对社会上的一些文化报刊,进行严格的审查,禁止刊登和共产党有关的文章。当时上海的一些进步学生,想一起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抗日,做为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潘公展对此很担心,怕蒋介石说自己失职。

毕竟潘公展是一个文人,不想对那些进步学生动用武力,他口头上对学生们说,自己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去南京劝蒋介石停止内战,让学生们安心读书。为了瓦解进步学生的团结,潘公展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学生代表进行拉拢,然后支持组建“中学联”、“大教联”等带有国民党色彩的学生组织,以此来防止学生的进步活动。

陈立夫

1934年3月,国民党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蒋介石为名誉会长,陈立夫为理事长,潘公展为常务理事兼书记长。潘公展在上海文化界进行严密控制,烧毁了大量进步书籍,企图把共产党有关的文化事业扼杀掉,另外他还鼓吹蒋介石对江西红军的“围剿”。

1935年,上海出现大型学生游行活动,军警想通过武力解决,但被潘公展制止了,他通过上海各大学校提前放假的方式,来阻扰学生们的爱国活动。8月,潘公展兼任上海市社会局局长。11月,潘公展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7年2月,当时国共已经达成一致抗日,但潘公展还是积极“反共”,在《中央日报》多次发表文章,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是对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被日本人占领,潘公展就去往湖北武汉,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1938年3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汉口成立了一个出版社,潘公展成为社长,他经常在报纸上面刊登歌颂蒋介石的文章,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摇旗呐喊。后来潘公展又短暂的当了湖南省政府秘书长,然后去往重庆,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日报》总主笔、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副局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潘公展在重庆任职的时候,创办了胜利出版社,还在其他各省成立分社,除了出版一些抗日书籍外,还进行“反共”宣传。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潘公展知道实际真相,而他不许任何人在报纸书刊上面发布真相,还污蔑是新四军不听指挥,违反军纪才发生了“皖南事变”的惨剧,为国民党的反动行为开脱罪责。

潘公展写的诗词

1942年11月,潘公展积极的“反共”行为,受到蒋介石的赞赏,因此潘公展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代表大会,潘公展在大会上发表污蔑共产党的言论,还痛骂那些和共产党亲近的国民党员。潘公展的这些过激行为,遭到一些对蒋介石不满的国民党员厌恶,因此这些代表对潘公展进行殴打,还是通过警卫的保护,他才逃离会场。

潘公展的“忠心”,使蒋介石对他越来越欣赏,所以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上,潘公展再次当选中央常务委员,兼任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从日本人手里光复后,潘公展返回上海,继续担任《申报》社长,另外他还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常委。

潘公展

1946年3月,潘公展当选上海市议员,不久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上海市参议会议长职务,潘公展在陈氏兄弟的支持下,当上了议长。11月,由于市场经济原因,上海几千小商贩进行游行,潘公展以议长身份出来,劝那些小商贩冷静,说政府会解决问题,但等潘公展刚走,军警就抓捕了不少游行的小商贩。

1947年,潘公展为蒋介石选举总统到处活动。

1948年,潘公展以上海“国大代表”身份,去南京参加“行宪国大”,并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时国民党部队在战场兵败如山倒,潘公展在上海市参议会上声称要“全力救上海”。

潘公展和夫人

1949年1月,蒋介石企图用和谈为幌子,来为部队争取喘息的机会,潘公展就在上海组建“全国和平促进会”,让那些反动文人,也在社会上宣传“和平宣言”。5月,上海解放后,潘公展逃到香港,和好友一起出版了《国际文摘》。

1950年5月,潘公展带着家人去往美国,靠着有一口流利英语,加上之前的工作经验,在《纽约新报》找了一份工作。

1951年5月,潘公展和陈立夫等人,一起创办了《华美日报》,潘公展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继续为蒋介石写一些文章。

1975年6月,潘公展在美国纽约去世。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