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我们聊到每个人各自喜欢的一些知名人士,或某些作者等。当时我也分享了尤其最近几年几位我很喜欢的人。
我觉得,心里有些你很喜欢的“优秀人”有很多好处,比如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你觉得迷茫无助、无奈甚至“很操蛋”的时候,想想他们此时此刻会怎么想怎么做?那一刻会给自己很大的“参照动力”!
今天在公号里,我也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三位老师:
白岩松老师白岩松老师是我大学时就开始很喜欢的职业偶像。我也很荣幸,在央视的时候,能够和白老师共事。
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白老师的情景:当时央视新闻评论部所在的小院比较狭小,大家停车比较拥挤。白老师的车子停在里面,开出来的时候需要左移右挪的,我正好看到了,就顺便帮他看着车子做个引导......白老师亲切地和我说了几句话......
当时我的心情,除了兴奋就是兴奋!呵呵,毕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自己的“心中偶像”!
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标志性人物,白岩松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东方时空》的犀利记者到《新闻1+1》的深度评论员,他以独特的“白氏风格”在新闻叙事与价值传递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却也折射出当代媒体人面临的复杂生态。在自媒体解构权威的今天,白岩松的价值更显珍贵。他证明了严肃新闻仍有市场,理性对话尚存空间。尽管被贴上“鸡汤”、“说教”标签,但在我看来,他所一直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仍是抵抗信息泡沫的锚点、一股清流!
正如他在《对白》中所言:“说真话的最高境界,是让真话存活下来。”
吴军老师作为美国硅谷知名投资人的吴军,最为业界熟知的身份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
我最早学习吴军老师的内容,还是在得到的线上课程上,很喜欢他的《硅谷来信》。我也很喜欢他的书籍作品,是因为吴军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技术精英”与“公共知识分子”的边界。
他提出“科技是工具,人文决定方向”的核心理念,主张科学家需具备人文关怀,而公众应理解技术逻辑以应对变革。他也曾提出“大数据不应是冰冷的算法,而应服务于人类文明的温度”,其视角兼具理性与温情的视角,使其成为科技人文交叉领域的标志性思想者。
另外,吴军老师的“生活观”也很积极健康!他很喜欢摄影和旅行,在他身上,我们会看到工作与生活极致平衡的典范!工作事业很出色,家庭生活很优质!
万维钢老师
这也要感谢得到,我也是最开始在得到上学习万老师的《精英日课》开始喜欢万老师的。我觉得万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擅长科学和政治的解读,他的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作为横跨物理学与大众写作的跨界者,他以其独特的“理工科思维”重构了中文世界的知识传播范式,将西方前沿科技著作转化为中国读者可消化的“思维工具包”。而他的另一个贡献,或许不在于具体观点的正确性,而在于示范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学院与市场、深度与流量之间架设浮桥。或许这恰是当代中国智识阶层转型的生动注脚——他们既是旧认知体系的爆破者,又是新思维范式的泥瓦匠,在解构与重建的尘埃中,为迷惘的求知者点亮一盏摇曳的灯。
这里我愿意称作他们都为“老师”,虽然大多都未曾谋面,只是觉得如此会更亲切,更希望向他们永远地学习。
他们都很优秀!也许我无法达到他们已有的高度,但是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培训人,跟着喜欢的那些优秀的人“一起前行”,自觉更应该保持一份学习与探索、不断做认知提高的路上,以此也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