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为什么要以湘云的名义请贾母吃螃蟹?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5-02-07 09:24:34

第三十七回的螃蟹宴,一直以来被读者拿来诟病宝钗,说她抢了湘云的风头。

我经常说,对宝钗的理解,就如对宝玉的理解,需要摒弃常人的思维,否则就容易进入误区。

为什么呢?因为宝玉是顽石所化,他本来就不具备人类的思维,所以他有很多人类难以理解的怪异言行。

宝钗呢,因为她是高士,其境界好比庄子笔下的鲲鹏,不是蜩与学鸠般的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关于螃蟹宴,书中有这么一段原文:

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

秋天是北方最好的季节,不仅是天高气爽,还因为丹桂飘香,蟹肉肥美,赏桂吃蟹是头等雅事。

贾府的主子们有一多半爱吃螃蟹,王夫人正想着要张罗一场宴席,请老太太赏桂吃蟹,但因为事多没能安排过来。

恰好薛家当铺的伙计送来了很好的肥蟹。

一切就是这么凑巧,但是,作为普通人,有必要问一句:薛家以自己的名义请贾母不好吗?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送礼不但要送到心坎上,还一定要让对方领情,知道这礼是谁送的。

不是经常有读者说只见薛姨妈吃贾母的,没见她回请吗?普通人就是这么计较,有来必有回,一次对一次,一次都不能少。我请了你,你必须回请我。我办事时你送了五百的礼,你回送时不能少于五百。

很多人对这样的礼节感到很烦恼,但又不得不照着做,毕竟这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稍微错一点就可能在社交上失了人脉,人生路就可能难走多了。

这其实完全违背了礼尚往来的本意。往来,并不是一定要计较次数和份量,而是注重想着对方,讲的是一个诚意。

比如刘姥姥从荣国府得到了二十两银子的救济款,感受到了贾府的善意,于是在秋收后,带着一车瓜果蔬菜来回礼。

要从价值上来讲,多少车瓜果蔬菜都抵不了二十两,但刘姥姥诚意满满,她用这一车瓜果蔬菜,开启了与贾府的交往。贾府不嫌弃她的礼物不值钱,她也不会因为自己没钱送更好的礼而自卑。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来往,才会有后来刘姥姥大义救巧姐的行为出现:做不到锦上添花,却能雪中送炭。

回到螃蟹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薛家都可以以自家的名义来办。

要帮湘云,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比如直接资助一两银子,让她回请诗社成员。不过就是几页纸和几碟果子的开销而已,一两已经绰绰有余了。

明明是小钱就能办成的事,偏偏要兴师动众。虽说螃蟹是伙计送的,但“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早已经不是一两银子的价值了。

而且,弄得如此隆重,却是以湘云的名义,宝钗图什么呢?

图什么,这正是普通人的想法,所做的一切,总要图点什么,要么图名,要么图利。

宝钗不是普通人,她是高士,所以她不图什么。

正是因为不图什么,她才将如此大的人情,送给了湘云,帮湘云在贾府挽回了面子。

那么,宝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可以结合第五十六回的“小惠全大体”来理解。

所谓“小惠全大体”,有点类似于共产主义,就是让所有人都受益,哪怕每个人分到的并不多。

这里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惠”,二是“大体”。

“惠”是给人财物或好处,突出的是给,是付出。

“大体”是涉及的人数众多,重点是使人感到愉悦,并不在于钱财的多少。

普罗大众往往喜欢占便宜,图利益,以得为乐,却不知真正的快乐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这也正是宝钗与黛玉最大的不同:宝钗一直在给,所以她一直都活得很轻松快乐;而黛玉一直在要,在求,要物质享受,要拔尖,要爱,所以始终活在痛苦中。

付出而不求回报,这不但是宝钗作为高士的品格,也是薛家作为儒商的风格。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宝钗办螃蟹宴,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来分析这里的逻辑。

首先,当铺的伙计送了极肥的螃蟹,注意这个“极肥”,说明品质相当好。

让我们回到第二十六回,薛蟠以贾政的名义把宝玉骗出去,说了这么一段话:

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然后晚上宝钗来找宝玉,二人有这样的对话:

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情节,作者其实是通过这些细节告诉我们,薛家爱分享。

这正是儒商的特点。越是大自然赏赐的好东西,越不能独享,而要分享出去,福泽众人。

那些说薛姨妈从不回请贾母的人,怎么就看不到宝玉也不回请薛蟠呢?

其实薛蟠并不在意宝玉会不会回请,对于薛家来说,因为他们人脉广,总比贾府更容易得到好东西,拿出来分享是很正常的事。

礼尚往来,有的一方多付出一点,而不是计较是否对等。

所以,当薛家得到了极肥的螃蟹,就想着要分享给贾府。

但这种分享,又不能简单地送几篓给贾母,那样显得太没有诚意了。

为什么呢?送的动作非常简单。对于有钱人家来说,送礼是极简单的事,不过是拿钱办事,何况薛家的螃蟹并没有花钱。

所以我常说,贾母对黛玉并没有爱,因为她只是在黛玉身上花钱,并没有花精力。对于一生都活在富贵中的贾母来说,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只有愿意身体力行,才能体现诚意。

所以,送生螃蟹不如办一场螃蟹宴,让受惠者不需要劳作便能享受到福利。

这才是宝钗的根本目的:让贾母等爱吃螃蟹的人,享受一顿鲜美的螃蟹宴。

至于是谁请的,人情要算到谁头上,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让贾府中人受惠,得到赏桂吃蟹的愉悦。

恰好湘云需要请客,那就把请客的名义送给她好了,这便让“小惠全大体”的大体名单上又多了一个人:让湘云得到了一次大大的实惠。

湘云太需要这样的实惠了,毕竟作为侯府小姐,经常出入贾府,受到贾府的照顾,却又从不请客,很难不被人议论。

所以湘云在听到宝钗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之后,“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

“周到”,就是“全大体”的另一种说法,周全,到位。

这也是宝钗的追求,正如她在第四十五回对黛玉所说的一句话:“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她追求的是能照顾到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所以,她在把薛蟠从南方带来的礼物分送出去的时候,并没有落下贾环。

能照顾到别人是需要条件的,一是有心力,顾得过来;二是有财力,并不需要苛待自己去讨好别人。

当然,更核心的条件是要有爱,愿意把爱分享出去。

这就是所谓的大爱,福泽众生。

至于名和利的回报,那不过是俗世的普通人所想要的。像宝钗这样的高士,早已视名利如无物,达到了“万境归空”的境界。

0 阅读:41

浮生漫读人生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