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一世(英文:Mary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是凯瑟琳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丈夫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
英格兰玛丽一世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值一场巨大的变革,他的父亲亨利八世是这场变革的开启者,他的弟弟爱德华六世是其继承者。在父亲和弟弟的锐意革新之下,当时的英国没有为她的信仰留下一席之地,她成为这场变革彻头彻尾的牺牲品,她的童年、她的婚姻也成为殉葬品。
1485年,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之子亨利・都铎率领支持者从法国跨过英吉利海峡,在博思沃斯战役中一举击败了约克王朝的理查德三世,开创了都铎王朝。亨利七世在位时期,对外奉行与西班牙结盟,对抗法国的战略。为此,其长子亚瑟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订立了婚约。1503年,二人婚后不久,亚瑟王子离奇死亡,死因不明,一说病死,一说死于毒杀。为了维持与西班牙的联盟,亨利七世让年仅12岁的次子亨利与18岁的寡嫂订婚。玛丽正是这桩彻头彻尾的政治婚约的结晶。
跌宕的早年人生1509年,亨利八世登基,凯瑟琳加冕为英格兰王后。尽管存在较大的年龄差,但二人结婚初期并无太大罅隙,接连生育了五个孩子。但不幸的是,除玛丽公主外,其他子女全部早夭。随着凯瑟琳日益年老色衰,亨利八世拥有一位男性继承人的希望愈发渺茫。他将这一不幸归咎于这桩婚姻,认为自己受到了诅咒。他的这一看法源于《圣经・利未记》中上帝的一句话:“人若娶兄弟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他们二人必无子女。”
在生子无望的苦闷中,亨利从年轻貌美的侍女安妮・博琳(Anne Boleyn)的怀抱中找到了情感归宿。凯瑟琳和安妮・博琳这对情敌的身上刻写着鲜明而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标志。凯瑟琳与亨利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且性格温和保守,象征着传统;安妮・博琳则与亨利自由恋爱,她活泼开朗、年轻漂亮,出身于服务国王的英国新贵族阶层,在宗教上,安妮深受大陆新教主义的影响。两位代表着新、旧时代的女性的较量,以安妮・博琳的胜出而终结。亨利与凯瑟琳婚,凯瑟琳被幽禁。玛丽早年人生的跌宕由此开端。
玛丽一世
1533年6月1日,博琳堂而皇之地取代凯瑟琳成为王后,三个月后,她生下女儿“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玛丽的公主身份丧失了合法性。此时的她已经17岁,正进入人生最美的年华,但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从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沦为平民,不久又成为伊丽莎白公主的侍女。作为一名生在帝王家的女性,玛丽是极其不幸的。她亲历了自己的母亲被父亲废黜和囚禁,在母亲抑郁而终时,她甚至无法见上最后一面。在她37岁成为女王之前,她甚至没有恋爱过,更没有婚姻。在漫长的青年岁月里,天主教信仰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早年跌宕的人生轨迹使她养成了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她成为女王后演变成王国的一场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离婚案还引发了远超婚姻问题本身的连锁反应——英国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当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到达罗马,充当仲裁的教皇畏于凯瑟琳外甥查理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势而拒绝了他。恼羞成怒的亨利撇开教皇,废黜了凯瑟琳。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提供合法性,他借着欧洲宗教改革的东风,宣布与罗马天主教彻底决裂,并在全国发动了清除教皇权力、没收修道院的宗教改革运动。罗马教皇的势力被赶出英国,标志着英国二元政治结构的终结,国王成为英吉利民族的代表和国家的至尊领袖,民族国家的创建迈出关键一步。这场离婚案由此成为英国历史新纪元的引线。在某种意义上,玛丽跌宕的命运乃是近代早期英国政治和宗教剧烈变革的产物。
血色的即位与统治1547年,亨利八世驾崩,即便拥有六任妻子,他也没能如愿拥有一个像他本人一样健康强大的男性继承人。第三任妻子简・西摩(Jane Seymour)因难产去世,留下自小体弱多病的爱德华王子,这是亨利八世唯一合法的男性继承人。爱德华九岁时承袭大统,但没来得及亲政就在1553年一命呜呼。命运的指针终于拨转到了玛丽这边。
早在亨利八世临终前,他就对在世都铎家族成员的继承顺序做了安排,根据1544年《王位继承法》,如果爱德华六世无嗣早逝,王位将由玛丽继承,其次是伊丽莎白公主和亨利八世姐姐玛格丽特・都铎的女儿弗朗西斯・布兰登,最后是布兰登的女儿简・格雷。但是,爱德华六世在15岁临终前改变了规则,留下一份出人意料的遗嘱:他剥夺了两位异母姐姐的继承权,王位将由简・格雷继承。这份遗嘱的真实性在当时就受到普遍怀疑,其原因在于格雷郡主此前不久刚刚成为摄政王诺森伯兰公爵的儿媳。当然,无论这一遗嘱是出于爱德华六世本人意愿,抑或是诺森伯兰公爵的阴谋,都必将引发一场激烈的政治动荡。
1553年7月10日,简・格雷在诺森伯兰的操纵下继位,同时,玛丽在萨福克的弗雷林汉姆城堡也宣布自己为女王。在国家分裂的危急时刻,作为国家权力中枢的枢密院临阵倒戈,抛弃了诺森伯兰公爵,宣布支持血统更近的玛丽,诺森伯兰公爵应声倒台。玛丽是胜利者,她在支持者的簇拥下开进伦敦,走上权力的巅峰,在她心里,这是上帝对她二十年不公命运和虔诚信仰的报偿。这场政治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她可怜的外甥女格雷郡主——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她先是被关进伦敦塔,后被秘密处死,在位仅九天,史称“九日女王”。诺森伯兰和他的支持者也走上了断台头。玛丽的统治以一场血腥的政治冲突拉开了序幕。
玛丽一世
英国没有女人不得继承王位的法律,早在12世纪,英王亨利一世的唯一女儿玛蒂尔达就差点登上王位。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女人继承王位,国家必将面临或内忧或外患的危险,正如学者尼尔所说:“她必须结婚,要么是和国内的人结婚,要么是和国外的人结婚。如果是和国内的人结婚,由于她的丈夫的权力会遭到妒忌,国家就有发生内战的危险。如果是和外国人结婚,国家又有并入另一个国家变成一个行省的危险。”人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玛丽的继位和短暂的统治印证了这一看法。
登上王位的玛丽肆无忌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自己父母婚姻的合法性,彻底改变她二十年来“私生女”的身份。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回报在她最痛苦卑微之时陪伴她的天主教信仰——把英格兰这艘大船重新舶回到教皇的港口。此时,距离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整整一代人生活在反教皇、反天主教的新教主义旗帜之下。因此,玛丽复辟天主教的政策使全国陷入了恐慌状态,而隐藏在英国各阶层的天主教徒开始活跃起来,逃亡在国外的天主教徒也陆续返回英国。玛丽废除了宗教改革的相关法令,又在1554年11月30日,以谦卑的忏悔向教皇的使节波尔枢机主教祈求,让英国重新回到天主教大世界。当波尔庄严地宣布赦免这个国家时,“女王无声地抽泣着,议员们互相拥抱、哭泣,口中回答‘阿门!阿门!’”
玛丽的天主教复辟政策不仅把罗马教会势力重新引入英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大肆迫害新教徒。教会中约两千名结过婚的教士(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被驱逐,数百人被送上了绞架。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这样痛斥当时的宗教迫害:“有个怀孕的妇女在烧着的柴堆上生下了孩子。几个公民出于恻隐之心,把孩子从火中救出来了。信天主教的法官又把小孩扔进火堆。听到这样的惨无人道行为,我们究竟相信自己是活在人间,还是活在那些处于备受酷刑煎熬的深渊而拼命把人类推入其中的魔鬼之间?”
玛丽一世
宗教迫害仅仅是玛丽“血腥”统治的一个层面,她在打击政敌和镇压叛乱方面的记录同样布满“血色”。她的统治是英吉利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一段血色的插曲,使她得到了本不该安放在一位柔弱女性身上的“血腥”的名号。当然,这并不是玛丽人生的最大悲剧,她那被当时人憎恶、被后世人嘲笑的爱情和婚姻才是涂写她悲情人生的最浓重一笔。
玛丽一世是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即位后在英格兰复辟罗马天主教(旧教),取代她父亲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国新教。为此,她下令烧死约300名反对人士。于是玛丽一世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后来,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