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春,南京城内哀乐阵阵。一场规格最高的国葬正在举行,送葬的人群中,既有国民政府要员,也有中共重要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受到各方如此尊重的逝者,其父亲曾是太平天国的一名义士。更令人称奇的是,此人不只是辛亥革命元老,还将自己的五个儿子全部送上抗日战场。在民国史上,还有如此特殊的家族吗?这位被人称为“侠黄”的将军,他的传奇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太平遗脉:从军门世家到革命志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太平军北伐大军浩浩荡荡挺进江西。在这支气势如虹的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小校,他就是李烈钧的父亲李骏兴。
李骏兴来自江西武宁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习武,擅使一手好枪法。那时的武宁,正是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的必经之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骏兴在帮助一队被清军追击的太平军突围后,被太平军将领看中,从此加入了这支改天换地的大军。
转眼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骏兴带着一身武艺,悄然回到了武宁罗溪坪源村。与其他太平军遗部不同,他没有继续参与反清活动,而是选择了隐居务农。但他内心里的那团火却并未熄灭,只是转化成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将满腔抱负倾注在儿子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的教育上。
光绪八年正月初六(1882年2月23日),李烈钧出生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原名烈训,字协和。每天清晨,村头的老槐树下,总能看到父子俩习武的身影。李骏兴不仅教授儿子枪法,还将自己在太平军中学到的阵法、兵法倾囊相授。
李烈训
在武宁县,李烈钧的武艺很快便名声在外。一次县城武术比试,年仅十五岁的李烈钧以一套“梨花枪法”技压群雄,连担任裁判的退役武官都连连称赞。这套枪法正是李骏兴在太平军中所创,融合了北方枪法的刚猛与江南枪法的灵巧。
但李骏兴的教导远不止于此。每当夜幕降临,他常常会给儿子讲述太平军的故事。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建都,从北伐战役到西征军况,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在李烈钧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改变李烈钧命运的机会来了。时任武宁县令彭大人在一次视察中偶见李烈钧习武,对这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颇为赏识,当即推荐他进入江西武备学堂深造。
李烈训
临行前夜,李骏兴将一把随身三十余载的战枪交给了儿子。这把枪曾伴随他出生入死,如今它的枪杆已经磨得发亮,却依然锋利无比。李烈钧接过这把承载着父辈意志的战枪,为自己取了“侠如”这个表字,又起号“侠黄”,以示继承父志、不负期望的决心。
就这样,一位太平军小校的儿子,带着父亲的教诲和祝福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程。江西武备学堂的求学经历不仅为李烈钧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更让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辛亥壮举:从陆军教官到革命元勋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东京,樱花飘落的季节里,李烈钧在日本陆军学校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两个人——黄兴与孙中山。那时的黄兴刚刚组建华兴会,正在东京各大学校秘密发展会员。一次读书会上,李烈钧与黄兴相谈甚欢,当场表示愿意加入华兴会。
回国后,李烈钧被委任为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在这个位置上,他开始秘密训练革命力量。每到夜深人静,营房里总会传出整齐的脚步声,这些士兵中,有不少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骨干。
宣统二年(1910年),李烈钧调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云南当时是革命党人的重要据点,李烈钧借着教官的身份,将革命思想编入教材。他创新性地在战术课中加入了城市攻防的内容,这些知识后来在武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九江。时任陆军小学总办的李烈钧立即召集心腹,连夜制定了接管九江的计划。他首先盯上了长江上的两个关键据点:金鸡坡炮台和马当炮台。
这两座炮台是长江水道的咽喉要塞。李烈钧深知,若要控制九江,必须先拿下这两处。他派出两支精锐小队,一支假扮运输队混入金鸡坡,另一支则趁夜色潜入马当。行动当晚,两支队伍几乎同时拿下了炮台,没有发射一颗炮弹。
掌控了长江水道后,李烈钧被任命为九江军政分府总参谋长。他随即组建了一支水陆联合部队,这支部队成为了后来五省联军的骨干力量。
11月,安庆告捷。李烈钧被推举为安徽都督。就在安庆城内举行就职仪式的当天,他收到了黎元洪的一封急电,委任他为五省联军总司令,率军进取武昌。
五省联军的组建可谓是一波三折。当时各省革命军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并非易事。李烈钧采取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在总司令部下设立了一个联络处,派各省代表轮流坐镇,确保命令传达和执行的统一性。
李烈训
这支联军很快就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进军武昌的战役中,他们创造了“一天打下三座城”的战绩。这个纪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连清廷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革命军的实力。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李烈钧以五省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开国大典。就在典礼结束后,孙中山签署了一道任命书,任命李烈钧为江西都督。至此,这位太平军后人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陆军教官到革命元勋的历史性跨越。
文人风骨:鲜为人知的诗词才华世人多知李烈钧是位军事家,却鲜少提及他的诗词造诣。在江西都督任上的一次宴会上,当地文人赠诗一首,李烈钧即席挥毫回赠,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这首《江上观潮》在当时传为佳话:“潮起潮落几经年,壮志难消血未干。今日江边重整旗,看潮却忆旧时山。”
民国二年(1913年),在流亡日本期间,李烈钧与同是革命党人的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常在东京的一家茶馆聚会。这家名为“青云轩”的茶馆,成了文人雅士切磋诗艺的重要场所。一日,柳亚子感叹时局,写下“十年蹭蹬走三州,万里飘零感九秋”的诗句。李烈钧和之云:“壮志未酬身异域,男儿何处不封侯。”这首和诗被柳亚子收录在其《南社诗录》中。
在李烈钧的书房里,除了兵书战策,还摆满了诗文典籍。他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在其遗物中发现一本批注详细的《杜诗详注》。书中多处批注显示,他对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极为推崇。
袁世凯
民国四年(1915年),当袁世凯称帝消息传来,李烈钧写下了《感怀》一诗:“天下兴亡匹夫责,壮心不与岁年倾。马蹄踏遍三山月,剑气横扫万里云。”这首诗后来被收入《民国诗选》,被誉为革命文人的代表作之一。
在云南讲武堂任教期间,李烈钧还与当地文人组织了“滇池诗社”。每逢月圆之夜,诗社成员齐聚滇池畔,吟诗作对,议论时事。其中一位名叫徐嘉瑞的学者,后来整理出版了《滇池诗社集》,收录了李烈钧在滇期间创作的诗作近百首。
民国九年(1920年),李烈钧应邀参加南京举办的"民国诗词大会"。会上,他即兴创作的一首《登金陵城》引起轰动:“金陵城上望,江山气象新。革命功成日,民主政开春。远志怀前哲,高情仰古人。太平须努力,和气满乾坤。”这首诗既显示了他深厚的古典功底,又体现了革命党人的理想抱负。
李烈钧的诗作还经常出现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新青年》《东方杂志》等进步刊物都刊登过他的作品。特别是在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写下的《赠青年》一诗:“国难方殷切,青年当自强。读书须致用,救国莫彷徨。”这首诗被学生们抄写传诵,一时成为青年学子的口头禅。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李烈钧的文学才华,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军事统帅到文人雅士,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使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孙文
李烈钧是辛亥革命的元勋,还打响了“二次革命”的头一枪。孙中山夸他“上马能打仗,下马有文采,真是很难得的当代儒将。”
杀友夺妻,来龙去脉都说时势造英雄,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李烈钧在私德方面有个抹不掉的污点,他垂涎好友的老婆长得美,就设局把好友害死,抢走了人家的老婆。传说里那个特别惊人的传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难道真像野史说的那样,他杀了朋友还抢了人家老婆,还让朋友的老婆给他生了10个孩子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不能说的苦衷呢……
按照《安持人物琐忆》里的《李烈钧和华夫人》所说:清朝末年的时候,李烈均被清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去留学。留学期间,他结识了龚永,他俩志趣相投,就成了像管鲍那样的好朋友。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把江西都督这个职位给了李烈钧。可龚永就没那么好运了,一直不得志,就在福建本地当了个小官。李烈钧知道龚永是有才华的,觉得这样太可惜了,就很诚恳地邀请龚永来做自己的副官。没过多长时间,龚永就和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华世琦成婚了。
人要是遇上喜事啊,那精神头就特别好。龚永碰到人就夸赞自己的老婆,说老婆长得跟西施似的,气质也很出众,可李烈钧根本没当回事儿。有一天凑巧,龚永把他老婆的画像拿给李烈钧看,李烈钧一下子就看呆了,还夸龚永有福气,娶了这么个美人儿。之后,李烈钧心里偷偷有了霸占人家漂亮老婆的念头,他暗地里勾结孙道仁,还让孙道仁以“把文件出卖给袁世凯”这个罪名去逮捕龚永,然后枪毙龚永。
华世琦
龚永去世后,李烈钧就以每月五百元津贴为借口去接近华世琦,还让她哥哥华苕臣当上了副官处处长。好景不长,民国二年(1913年)的时候,李烈钧因为举起反袁大旗,被袁世凯免了职,赣督也不当了。这一下,资金没来源了,李烈钧只能自己出钱了。
后面的战事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准。李烈钧就叫华苕臣把他妹妹华世琦约出来见个面。见面的时候,李烈钧一次性给了华世琦两万块钱,还问华世琦有没有再结婚的想法。要是华世琦想再婚的话,他李烈钧愿意娶她,而且保证不会把她当成妾室,还会另外买洋房给她住。华世琦看出来李烈钧是真心对自己的,就答应了。之后,这两人感情特别好,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前前后后一共生了10个孩子。
没想到,福建的孙道仁卸任以后,有一天喝醉了酒说道:“龚永的死得怪李烈钧,是他发密电让我这么处决的。今天听说李烈钧把龚永的老婆纳为妾了,这也太没良心了。”之后,有关李烈钧“杀友夺妻”的传闻就传得沸沸扬扬了。
“李烈钧‘杀友夺妻’这一传闻,它是来源于孙道仁酒醉时的证词。”
那孙道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孙道仁在清末的时候是大臣,到了民国就成了政要。他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跟着父亲在福建念书,而且他很喜欢练武艺。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道仁由于援助革命军搞武装起义立了功,就被任命为福建都督。可就在战斗打完的时候,袁世凯打算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各地的仁人志士知道后,都愤怒地起来反抗,孙道仁却在那儿观望,拿不定主意。最后,被许崇智这些人胁迫着,孙道仁只能被动地宣布福建独立了。没过多久,二次革命就失败了。孙道仁为了保住自己,主动向袁世凯认错,还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下属许崇智身上。二次革命从开始到结束还不到二十天。孙道仁在这期间啥都没干,就知道逃避责任,还把过错推给下属。这人就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主儿,他是亲袁派的。
李烈训
不过,李烈钧这人很随性,他就想“宁做自由鬼,不做专制奴”,他是反袁派的。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跟别人行事风格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是好友呢?李烈钧要是想暗杀好友龚永,哪会借孙道仁的手啊?孙道仁说的“李协和来密电嘱如此宣布罪状枪决”,这纯粹就是瞎编乱造的话。
再看看,受害人龚永到底是什么人呢?
龚永是李烈钧的好友。龚永去世后没多久,李烈钧就写了篇小传《龚少甫碑文》来纪念他这位好友。文里提到,民国二年(1913年)8月的时候,“二次革命”失败,李烈钧打仗输了,退到南昌,接着从湖南坐船跑到日本去了。可是龚永打算偷偷地回福州,想找个机会,再谋划着反对袁世凯。没想到,反袁的大势已经没了,就打算去日本跟李烈钧会合。但没想到的是,半路上被逮住了。在民国二年(1913年)11月17日,袁世凯给他安了个“谋划发动第三次革命”的罪名,把他杀害了。“清宣统三年,武汉义军起,君愤清政不纲,奔走沿江各省谋响应,过浔阳谒予,奇君才之请,督师江西,编支队属君统之,旋任副官长,掌府务,兼稽勋局长”,“不数日予以讨袁计定,密返湖口举义帜。君驰至,予问之任以参议”,“八月初,援不至,湖口、沽塘相继陷,”“予偕君率残伍退南昌。至中旬,南昌益困,夜率兵再退,君送予登舟不可得。至清江得报,则君已单骑走福州,密居数日,颇有布置,谋再举矣。旋见大势已去,西南瓦解吏,逮捕羁押,穷究二次革命事实。君慷慨自承,并痛斥袁政府,当事壮其志节,颇欲生之。袁世凯严电催促,遂于是年阴历冬月十七日成仁。六年五月十一日葬于西关外洪塘下坞山。”
再看《安持人物琐忆》:孙道仁给龚永安了个“出卖文件给袁世凯”的罪名,然后把龚永杀了。龚永死了之后,李烈钧每个月给华世琦五百元,还把她哥哥叫到南昌,给了个“优职”,让他当了副官处长。后来李烈钧不当江西都督了,没钱再给了,这才从自己的腰包拿出两万块钱一次性付了。
文章里写龚永去世前后的时间点和时代背景对不上。龚永被杀害是因为把文件卖给了袁世凯,从时代背景看,袁世凯想篡夺辛亥革命的成果,当时二次革命已经爆发了。之后说到龚永死了以后,李烈钧每月给华世琦发电汇五百元。这时候李烈钧还没从江西都督的位子上卸任呢,按照当时的情况,袁世凯还没有把辛亥革命的成果给篡夺了,二次革命也还没发生。
《安持人物琐忆》是陈巨来晚年写的一本“述往事,思来者”的书。书里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风云人物的八卦事儿。这书言辞幽默,文言和白话都有,也不讲啥章法,就那么随笔一写,大众可喜欢看了。但好多人不知道,书里写的人物和事件是不是真的,还得再好好考证考证呢。
李烈训
再看《李烈钧自述》里提到的《龚少甫碑文》,就更可信了,起码它在讲述龚永去世前后的情况时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以上这些都能证明,所谓的“李烈钧杀友夺妻”完全是造谣,根本就不是真的。
为什么谣言能够传播,还让人深信不疑呢?首先来说一说,陈巨来是谁呢?
陈巨来是浙江平湖乍浦镇的人,打小就喜爱书画。他是我国特别杰出的篆刻家,而且还是有名的书画家、诗人呢,他的篆刻被大家赞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安持人物琐忆》里的《李烈钧和华夫人》这篇文章是根据他姑丈朱景星所讲的内容整理出来的。那时候,他姑丈在福建督军李厚基那儿当军法处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李厚基派兵到福建,朱景星听到了一些传言,就把这些传言里的人写了进去。但他可能没想到,这里面也许存在“以讹传讹”的情况,会把真相搞混了。
另外,陈巨来也算是华世琦的远亲,是姐夫的表弟。他六姑母的儿子徐诗瘦娶了华世琦的姐姐,这么一来华世琦的姐姐就是陈巨来的表嫂了。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再加上一些花边新闻,这就给那谣言添了彩,让人不得不信这谣言说的是真的。
家国情怀:为国育才与教育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李烈钧从日本学成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武宁县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武宁实习学校。这所学校与传统私塾不同,除了教授学生《论语》《孟子》等经典,还开设了算术、地理、体操等新式课程。
李烈训
学校开学那天,李烈钧站在讲台上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记住的话:“振兴中华,教育为先。”为了支持这所学校的运营,他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积攒的积蓄全部投入,还变卖了几亩祖传田地。
武宁实习学校最特别的是其教学方式。李烈钧创造性地将军事训练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每周安排两次军事训练课。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的队列训练,还要学习地图识读、战术基础等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江西省属首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武宁实习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人后来成为了革命军的骨干,有人成为了新式学堂的教师,还有人成为了地方实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云程,他后来成为了江西省教育厅的第一任厅长。
除了创办学校,李烈钧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在担任江西都督期间,颁布了《江西省教育改革十条》,其中包括废除私塾、普及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等内容。这份文件被誉为近代江西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在推广女子教育方面,李烈钧的贡献尤为突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支持夫人华世琦在九江创办了庐山女子学堂,这是江西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女教师的学校。学校开办之初,很多人对女子教育持反对态度。李烈钧亲自到各个乡镇做宣传工作,动员家长送女儿入学。
李烈训
李烈钧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他对师资培训的重视上。宣统二年(1910年),他在云南讲武堂任教期间,专门开设了一个教员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不仅教授教学方法,还传授革命理念。培训班的学员后来遍布云南各地,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力量。
即便在军务繁忙的时候,李烈钧也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关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在九江设立了军政府教育司,专门负责维持学校秩序,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他的坚持下,九江地区的学校在战争期间没有一所停课。
这种重视教育的精神,李烈钧也带到了家庭教育中。他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个理念影响了他的子女,使他们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家族传奇:五子从军与抗日岁月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李烈钧立即给五个儿子发去电报,召他们回家议事。这个特殊的家庭会议在李府的祠堂内举行,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为国效力。
在李烈钧的十个子女中,每个人的名字都带有一个“赣”字,这是他对故乡江西的深厚感情。长子李赣鹏、次子李赣驹、三子李赣熊、四子李赣骥、五子李赣骅、六女李赣橘、七子李赣骕、八女李赣鹤、九女李赣拮,以及最小的儿子李赣骝,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当时的军政界家族中极为罕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天,李赣驹第一个报名参军。他被分配到了第八十八师,开赴上海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一次激烈的巷战中,李赣驹带领一个排的士兵,用铁丝网和沙袋在街道上构筑了简易工事,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保护了大批平民安全撤离。
紧接着,李赣骥和李赣熊也投身军旅。李赣骥凭借在英国学习的工程背景,被派往空军技术部门,负责飞机维修和改装工作。他主持研发的一种改良型机翼,提高了中国空军战机的机动性能,在后来的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赣熊则加入了游击队,带领部队在江西、安徽交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他创造了“麻雀战术”,利用当地地形优势,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多次成功袭击日军补给线。在一次战斗中,他们还缴获了一批日军的密电码本,为破译日军通讯提供了重要材料。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底,李赣骅和李赣骕也相继参军。李赣骅在军医院工作,开创了战地流动手术室的先河。他带领医疗队紧随部队行动,大大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李赣骕则被派往军事情报部门,负责收集敌情,立下了不少战功。
李烈钧经常给在前线的儿子们写信。这些家书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了研究抗战史的重要史料。在一封写给李赣驹的信中,他说:"吾家世代忠义,今日正是报国时机,望汝等努力杀敌,莫负此生。”
李烈训全家福
五子从军的事迹很快传开,一时间“李氏五子”成为了抗日救国的典范。当时的《申报》还专门报道了这个故事,称赞这是“忠义传家”的典范。特别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个故事被编入了《抗日宣传读本》,在全国广为流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时,李烈钧的五个儿子都平安归来。他们带回了无数战斗的故事,也带回了各自的军功章。在李府的院子里,挂着五面抗战纪念章,每一面都见证了这个家族为国效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