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定下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一直都被后人津津乐道。三顾茅庐之后,刘备也一直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方向去执行,先后取得了《隆中对》中的荆州和益州。
可是正当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刘备居然变了。建安二十二年(219年),刘备进入四川之后碰上了另外一个参谋——法正。
这个法正给刘备提供了另外一个战略构想:“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这就是著名的《汉中三策》。古人说话喜欢故弄玄虚,搞什么上、中、下三策,可是这所谓的上策前景好难度大,下策易操作没前途。上下一对比,他真正希望选择的是中策。也就是拿下汉中这块地方,然后以这块地方为根据地走祁山道,拿下陇右养马之地。至于在这之后要不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法正不说。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马上就会反应过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就是按照这个套路去打的吗?
没错,诸葛亮后半辈子走的就是法正定下的《汉中三策》,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那个《隆中对》。可是我们前面说过,《汉中三策》的中策“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然后就没有了,这明显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搭不上边。
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必须要为这种行为找一个借口,他不能够明目张胆地说自己是在走法正的路线。因为他需要兴复汉室这无比政治正确的这个口号去压制反对派的声音。
《隆中对》的出现时间那么诸葛亮是靠什么去圆这个谎的呢?答案就是那个公开版《隆中对》。《隆中对》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时候被散布出去的?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论。
《隆中对》的出现应该是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的时候,但是知道这件事的只有诸葛亮跟刘备两个人,刘备集团的高管对这个《隆中对》的内容应该是一无所知。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如果集团内部的高管都知道,那么这件事情是不可能保密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荆州牧刘表还活着呢,他要是知道这东西第一个就把刘备给宰了。益州刘璋要是知道了,他说什么也不可能把刘备放进四川的。
刘备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隆中对》的内容也是不可能被公开出去的,因为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靠仁义的旗号沽名钓誉,他当初抢了四川的时候,说的是刘璋对他不仗义被迫自卫反击。可是如果《隆中对》被公开,那不就是说明他早就已经处心积虑,要图谋人家的地盘了吗?
所以《隆中对》被公开的时间,应该是黄初四年(223年)刘备驾崩了之后。至于做这件事情的人除了诸葛亮,不会有第二个人,现在知情人就他一个。那么他说的这个《隆中对》到底是不是他当年跟刘备说的那个,那就很难说了。
《隆中对》的漏洞因为在这个公开版《隆中对》里头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说是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就两路出兵夹击中原。后人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就偏听偏信,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什么钳形攻势啊,什么一路取长安一路取洛阳,最后收复两都,似乎这样听起来特别有成功性一样。
可是打仗不是绣花,不能搞得那么精致,光好看是没用的。毛泽东就对这个战略提出他的疑惑,千里之遥而两路分兵,安得不败?其实不仅仅是分散兵力的问题,还有距离的问题。
刘备
《隆中对》提出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年),那个时候曹操的首都就是许昌。如果刘备占领荆州的话,那么他离许都到底有多远呢?答案是非常近。
从刘备占领区北上,拿下汉江通道里的襄阳以及樊城,就能够一路畅通无阻拿下南阳盆地,拿下南阳盆地之后就直接跟许都面对面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就吓得想要迁都的原因。“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可是如果“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那就要穿过秦岭、大巴山,然后穿过关中平原,再然后拿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接着打下洛阳才能兵临许都。这里头的距离跟消耗是前面那条路线的十倍以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集中全部兵力走第一条路线呢?就为了那个已经成为废墟的长安?
汉末三分形势图
走第一条路线的话,四川的粮草物资顺着长江而下到荆州江陵,那里水流湍急,航速非常快。正所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么一条黄金水道也就意味着粮草运输消耗会非常少。
正是因为有上面这些原因,导致第二条路线有画蛇添足的意思。难道是因为诸葛亮太笨不知道这个原因吗?自然不是,如果猜测不错的话,原创版的《隆中对》就是按照第一条路线去打,根本就不存在公开版说的第二条路线。
诸葛亮的无奈可是诸葛亮不能按原版说啊,因为如果当时要走第一条路线,就必须要拿下已经被东吴占领的荆州,蜀汉刚刚经历过夷陵之战,满朝上下都跟东吴有血海深仇,他们对东吴的仇恨比对曹魏还要强烈。
诸葛亮
可是诸葛亮心里明白,两个弱者互相争斗最后只能够便宜了曹魏。
所以诸葛亮才在那个修改版的《隆中对》里头加了自己的私货,不要心心念念想着东征,那只不过是一条辅助路线而已,只需要“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北伐才是要“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主线。
之所以在《隆中对》里说什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不过就是要告诉朝廷那些苦大仇深的受害者,跟孙权搞好关系是当年跟先帝定下的既定方针,不要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啊!
刘备跟关羽不按照“结好孙权”的方针走,结果不就出事了吗?输得好惨啊!历史已经证明孙权是不可图的,不能重蹈覆辙。
这还真是名副其实的事后诸葛亮啊!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也许真正的隆中对就是一个缩水版。因为刘备得诸葛而得荆州,得庞统而得益州,得法正而得汉中,当初本就是张松做内应,法正孟达为卧底要夺取益州,是庞统大力怂恿才得以成行,又是庞统为刘备筹划“益州三策”,只不过庞统短命,所以诸葛摘了桃子拿下成都。拿下成都的诸葛在干嘛呢,他要偏安一隅休养生息,又是法正提出“汉中三策”,一力主张拿下汉中,要知道此前刘备对曹操鲜有胜绩,若不是法正使劲撺掇,刘备真未必有胆量觊觎汉中。所以,真正的隆中对,很可能只是诸葛为刘备规划如何拿下荆州,而其余的部分,则是等这几个人证都杆屁朝凉了,诸葛才大言不惭的把夺益州、拿汉中也添加上去,于是所谓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就都成了他五香猴的功劳,顺便还把不能兴复汉室这口锅扣在了关羽头上,因为你丢了荆州导致我的战略无法实施,同时又获得了北伐的大义名分,因为我老早就和先帝定下了隆中对的战略。而这些人都不在了,后主自然也无法约束他。
这也合理了解释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刘备集团为什么没有出汉中实行“两路夹击”的策略,甚至都没有对关羽进行援助或者策应,因为彼时五香猴还没有编造出加强版的隆中对呢,当然也就没有大老远的出祁山奔长安两路夹击的规划了。等到五香猴出祁山的时候,荆州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