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其人是国民党军将领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出生于清朝,去世于台湾,一生纵横九十余年,经历过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川军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大事件。
杨森曾经勾结北洋军阀,破坏四川的革命运动,亦曾保护过朱老总、陈毅等我党的高层领导;他曾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与红军进行作战,但在面对英国军舰的挑衅时,他也能够毫不犹豫地进行还击;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外敌入侵,他毅然率第20军出川抗日,在保家卫国方面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杨森的一生是个矛盾体,他既有旧军阀反动跋扈的一面,又有着作为军人的一腔热血,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杨森在川军混战中迅速崛起,一度成为能与刘湘掰手腕的川中实力派军阀,但最终在与刘湘的较量中落败,退出了四川王的角逐。
抗日战争时期,杨森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再度崛起,在抗日战场上南征北战,浴血拼杀,战功不俗,解放战争后期,在国民政府穷途末路之际,杨森亲自向二野的刘邓首长发出明码电报,表达了起义的意愿,却遭到了刘伯承司令员的拒绝:“此人不可信,千万不要理他。”那么,刘伯承司令员为何要拒绝杨森的起义呢?
杨森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也曾是一名热血青年杨森,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字子惠,于光绪十年正月二十四(1884年2月20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龙台镇。杨森的父亲是清政府的一名小吏,家境虽不富裕,但在对杨森的培养方面却是不遗余力。在父亲的支持下,杨森先后就读于广安紫荇书院、顺庆府联合中学,打下了不错的文化功底。
杨淑泽
22岁时,杨森弃文从武,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两年后,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是光绪帝推行新法时,在原来的成都军事讲习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学堂雇佣了大批的日本军人担任教员,是一所具备先进军事理念的新式军事学堂。
在陆军速成学堂,杨森不仅接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念,而且结识了刘湘、潘文华、唐式遵等同学,这些名字,都将在日后的川军中如雷贯耳。他们组成了川军中的一个重要派系:速成系,而杨森和刘湘,也成为了速成系的两大核心人物。
从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杨森被分配到四川新军第十七担任排长。杨森军事素养出众,擅长训练士兵,在新军中表现极为出色,很快便升任队官(连长)。四川光复时,杨森隶属于王陵基(属于川军中的武备系)的川军第一师,担任营长,当时他只有27岁,又紧跟实力强大的武备系,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但很快,杨森却因为站队错误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辛亥革命前,杨森便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年轻时候的他,一腔热血,抱负远大,是一位热血青年。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同盟会员遭到了排挤。民国二年(1913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胡汉民、柏文蔚、李烈钧等人纷纷举起了反袁的旗帜,二次革命爆发。
四川同盟会员在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的率领下,积极响应二次革命,杨森没有忘记自己革命党人的身份,毅然率部投入第五师,跟随熊克武发动起义。起义军遭到了四川都督胡景伊的残酷镇压,在川滇军阀的联合打击下,很快便失败了,熊克武被迫解散队伍,改名换姓逃往日本,暂时踏上了流亡之路,日后,他将会东山再起,成为四川王。
杨淑泽
熊克武逃过一劫,作为其追随者的杨森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战斗中,杨森被滇军黄毓成部俘虏,沦为阶下囚。在滇军中做俘虏的这段时间,是杨森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此时的他心灰意冷,心中的一腔热血和抱负也逐渐烟消云散了,年轻的杨森开始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乱世中出人头地,就不能坚持原则,自己以前坚持原则当革命党,却遭到了抛弃,沦为别人的战利品,何必呢?从此,杨森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一位革命青年转变为一名军阀。
黄毓成集合俘虏训话时,大家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唯独杨森镇定自若,面色平静。杨森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下子便吸引了黄毓成的注意。黄毓成命人将杨森释放,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副官,杨森自此触底反弹,迅速在滇军中出人头地。
杨森思维缜密,口齿伶俐,军事理论丰富,凭借着这些优点,杨森得到了滇军宿将赵又新(黄毓成上司)的赏识,一路升任中校参谋、滇军第二军独立团团长,成为滇军中的一位实力派将领。
护国战争结束后,滇黔军阀控制了四川。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四川横征暴敛,将四川搞得一片狼藉,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川军将士们在刘存厚、熊克武等人的领导下,先后数次发起了驱逐滇黔军阀的战争,滇军在四川的统治风雨飘摇。
一边是培养自己的滇军,一边是自己家乡的子弟兵川军,夹在中间的杨森将如何抉择呢?杨森的答案简单明了:谁赢就跟谁。很快,滇黔军阀在四川节节败退,杨森毫不犹豫地投向了川军阵营,当上了川军第九混成旅旅长。
赵复祥
在驱逐滇军的战斗中,杨森亲自率部猛攻驻扎在泸州的滇军第二军赵又新部,赵又新军部遭到了杨森的袭击,后路被切断,万般无奈之下举枪自杀。赵又新是杨森的伯乐,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后起之秀,他亲自提拔杨森担任自己嫡系部队的团长,最后却惨死于杨森之手。望着昔日老长官血淋淋的尸体,不知道杨森作何感想。
争霸四川驱滇战争结束后,杨森升任川军第九师师长、泸永镇守使,他的老上司熊克武则鱼跃龙门,成功坐上了四川王的宝座。熊克武虽然是名义上的川督,但其时川中派系林立,有熊克武、但懋辛等人的九人团,杨森、刘湘等人的速成系,刘文辉、邓锡侯等人的保定系,刘存厚、王陵基等人的武备系等大小派系,政令并不统一。
为了拉拢这些大小军头,熊克武下令在四川推行“防区制”,防区制规定,每位军阀全面掌握自己防区内的税收、财务、军政大权,形同割据。此后的十余年内,四川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川中大地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直到刘湘统一四川才宣告结束。在熊克武的防区制下,杨森有了自己的固定地盘,很快便发展成为川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军阀之一。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森升任第二军军长,他联合自己的老同学刘湘,向熊克武开战,川军一二军之战就此爆发。战斗中,实力稍逊一筹的速成系,遭到了九人团的迎头痛击,杨森惶惶如丧家之犬般乘船逃往宜昌,向北洋实力派军阀吴佩孚投诚。
吴佩孚向杨森伸出了援助之手,任命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师长,加陆军中将衔。吴佩孚给杨森补充兵力,提供粮草弹药,杨森很快便恢复了元气。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杨森联合刘湘卷土重来,连续攻占重庆、四川,熊克武一败涂地,被迫逃往贵州。不久,熊克武经湘西南下广州,打算投奔国民政府,却被蒋介石囚禁,军权也被剥夺。日后熊克武虽然重获自由,但从此心灰意冷,这位四川王的争霸之路就此结束。25年后,熊克武在四川策动刘文辉、邓锡侯等人举行起义,总算出了被蒋介石暗算的一口恶气。
刘元勋
击走熊克武后,刘湘先后被任命为川滇军务督办、川康军务督办,成为川军中新一代的领袖人物,杨森则被任命为四川军务督办,位列刘湘之下。不甘心屈居人下的杨森积极发展实力,准备寻找机会与老同学一决雌雄。
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杨森打着“统一全川”的旗号,发动了对刘湘的战争。面对咄咄逼人的老同学,刘湘争取到了黔军将领袁祖铭,以及川中实力派刘文辉、邓锡侯等人的支持,战斗中,刘湘成功策动了杨森部将王缵绪的临阵倒戈,杨森一败涂地,再次逃往汉口投靠吴佩孚。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杨森再次集结部队杀回四川,刘湘当时正在与黔军袁祖铭部作战,不愿与吴佩孚、杨森撕破脸,便主动向杨森示好求和。杨刘二人签下了“丙寅公约”,刘湘将杨森的旧部归还,二人齐心合力对付袁祖铭。在杨刘二人的联合打击下,袁祖铭节节败退,被迫退出四川,至此,滇黔军阀的残余势力完全被驱逐出了四川。
驱逐袁祖铭后,杨森的实力急剧膨胀,坐拥七万余人的部队,占据了最富庶的川东地区,成为四川实力最为强悍的军阀。此时的刘湘不敢与老同学争锋,只能虚与委蛇。在杨森落难时,吴佩孚多次伸出援手,杨森对其感激涕零,发誓终其一生绝不背叛“玉帅”。在日后吴佩孚落魄时,杨森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但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国民政府北伐时,杨森表面上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实际上却依然暗中听命于吴佩孚,接受吴佩孚任命的“四川省长”之职。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分裂国民政府,在南京“另立中央”,武汉国民政府陷入了困境,杨森乘机率部沿江而下,试图攻打武昌,结果在仙桃镇遭到了国军唐生智部的伏击,损失惨重,杨森率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四川,就此元气大伤。
刘元勋
困境之下,杨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收留了落难的吴佩孚,被蒋介石找到了口实。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蒋介石宣布免去杨森的一切职务,并命令刘湘、邓锡侯、刘文辉等四川军阀共同讨伐杨森。同年5月,杨森的部下范绍增、郭汝栋等人反水,本就元气大伤的杨森更为捉襟见肘,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杨森在下川东之战中一败涂地,所部二十多个县全部被刘湘占领,被迫退入渠县苟延残喘,从此失去了争霸四川的本钱。
杨森在抗日战争中率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争霸四川失败后,杨森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只身前往南京面见蒋介石,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意愿,蒋介石与杨森面谈后,对其十分欣赏,表示愿意帮助他整训军队。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杨森游历全国各地,借鉴先进经验,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整改。杨森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20军由南京政府配发武器弹药,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川军中第一支中央化的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森率第二十军奔赴抗日战场,勇赴国难。在抗日战争时期,杨森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一到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反攻作战等一系列会战,先后升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务,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爆发,杨森指挥第二十军防守武宁的罗盘山阵地。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杨森并不蛮干,他采用白天坚守,夜晚突袭反击的作战方针,机动灵活地与敌人进行周旋,在杨森的指挥下,装备远不如日军的第20军,不仅成功坚守罗盘山阵地二十多天,还利用反击的机会攻占了棺材山,使得日军从南线进攻武汉的计划彻底流产。
武宁之战前,川军因为装备差,人员混杂,在战场上表现不好,一时间,“川军无用”的论调甚嚣尘上,杨森与20军在武宁之战的出色表现,一举粉碎了“川军无用论”,使得人民对川军的印象大大改观。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共动员了300多万军队出川作战,牺牲、负伤达到了64万之多,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川军无用论”也变成了“川军不惧生死”。以杨森为代表的无数爱国将领的前赴后继,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杨森曾经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这一点无疑是要批判的,但他在抗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也应该给予肯定。
杨森与我党的恩怨情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杨森被蒋介石任命为贵州省主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兼任重庆市市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杨森改任西南军政公署副长官兼重庆市市长。当时,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国军,国民党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的杨森开始谋划退路,他亲自给二野的刘邓首长发了一封明码电报,表达了自己起义的意愿。收到杨森的电报后,刘伯承司令员极为慎重,他说道:“千万不能要杨森这些人,别理他,他是不可信的。”刘帅为何如此评价杨森呢?这要从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民国十五年(1926年)11月,刘伯承与中共党员杨闇公等人组织泸顺起义,意图在四川打开革命局面。起义前,刘伯承等人成功策动了川军将领袁品文、秦汉三、黄慕颜、杜伯乾等人起义,局势一度非常不错。
但是,武汉的汪精卫政府表现得昏庸无能,始终未给起义军一个正式的名分,使得起义军的处境极为不利。为了摆脱困境,刘伯承等人将目光投向了杨森。刘帅等人之所以认为杨森可以争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杨森曾经是同盟会员,在二次革命时积极追随熊克武,有着一定的革命性;其二,杨森的思想相对进步,在大革命时期,杨森曾经多次保护过中共党员,朱老总、陈老总等人都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鉴于此,刘伯承等人认为杨森可以争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刘明昭
当刘伯承、杨闇公等人联络杨森时,杨森表面上满口答应,暗中却耍起了两面派。当起义军陷入困境时,杨森一直在一边冷眼旁观,始终未派出一兵一卒救援,最终,起义遭遇失败,杨闇公被俘后壮烈牺牲。刘伯承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脱险。
杨森在泸顺起义时的所作所为,给刘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所以,当二野进军大西南时,杨森在穷途末路之际主动示好,向解放军表达了起义的意愿。有了二十三年前的前车之鉴,刘帅岂能再次信任杨森?
杨森与我军联络时使用的是明码电文,很快便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他派出特务紧盯杨森,防止他有进一步的行动。看到蒋介石对自己开始警惕,杨森便向蒋介石表起了忠心,他对左右说道:“当年玉帅处境那么艰难,我都没有对他落井下石,如今我岂能对委员长落井下石呢?我肯定不会背叛他。”
杨淑泽
1949年12月,杨森自成都乘坐飞机逃往台湾。蒋介石对杨森倒也不错,任命他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将台北市的一栋装修漂亮的小洋楼送给其居住,并为他配备了轿车、司机、厨师。相比起白崇禧、薛岳等人在台湾的凄凉处境,杨森算得上是安享晚年了。1977年5月,杨森去世,享年93岁。
值得一提的是,杨森的儿子杨汉烈于1949年12月在金堂率部起义,投向了革命阵营,也算了却了杨森起义的心愿。杨森的侄女杨汉秀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于四川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