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开创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之后,有了很多追随者,荣格就是其中之一。
彼时,不到三十岁的荣格,成了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他视弗洛伊德为师,弗洛伊德也视荣格为得意弟子。
荣格边走边思考,最终发现了一些与弗洛伊德不同的东西,他想走自己的路,却被弗洛伊德视为对自己的背叛。
可是,荣格毅然决然选择走自己的路。
那时候的弗洛伊德,已经有了大量的追随者,荣格的出走,被视为叛徒,他遭到无数谩骂,他发表的论文,遭到攻击,荣格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几度想自杀。
那时候,荣格才40岁。
为了自救,荣格医生开始为自己治疗,他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病人,一步步深入内心,去分析自己。
最终,他成功治愈了自己,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分析理论,帮无数人摆脱精神的困境,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黑塞,就曾找荣格进行过精神治疗。
荣格说: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他还说:
你要不断地问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欲望摆脱掉其他的外部事物之后,他才到达灵魂所在的地方。
物质的欲望会把灵魂变成野兽,吞噬掉那些无法忍受的东西,并被自己吞噬的东西毒害,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滋养灵魂。
人生最重要的路,是觉醒之路,因为只有当我们睁开眼睛,黎明才会真正到来。
荣格的一生,就是不断觉醒的一生。
011875年7月26日,荣格出生。
他的祖父是一个杰出的医生,而父亲和8个叔叔,都是牧师,母亲和外公的工作,都和死人有关。
因此,荣格从小就和死人和葬礼打交道。
3岁的时候,母亲生病住院,荣格被交给一个姨妈照顾。
3岁的他,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离开,但从此对于爱,荣格就多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小时候的荣格,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家伙,有次从楼梯上摔下来,头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口。
还有一次,在莱茵河瀑布的桥上,他一条腿滑到栏杆外面,差点掉下去,同行的人被吓出一身汗。
多年后,荣格说,这有可能是他无意识的自杀倾向,是对活在世间的极力反抗。
1879年,荣格4岁,他们全家搬到了巴塞尔,住在一个十八世纪的牧师住宅。
在这座老房子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家具古老,墙上挂着古老的油画。
于是,年幼的荣格,经常溜进那黑暗幽深的房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欣赏那墙上的画作。
6岁,荣格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拉丁语,也进了学校学习。
上学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因为在上学之前,他就已经能够独自阅读。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那本《世界图解》,里面的插图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乐趣。
上学之前,荣格的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他没有玩伴。
上学后,他有了同学,他跟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恶作剧,一起发明一些在家里永远不会想到的小游戏。
他喜欢玩火,花园里有一堵巨石砌成的墙壁,石块与石块之间形成了一些洞,荣格把火烧在里面。
爱玩,本是孩子天性,可是荣格却觉得,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他离自己更远了。
人生的许多经历,都是走近自己,可是有些人,也会让我们远离自己。
02荣格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对身边的东西,绝不照单全收,而是充满怀疑。
他的父亲和八个叔叔,都是牧师。
但荣格对基督教,也充满怀疑和审视。
当人们将教义灌输给他,“这就是美,这就是善”,他心里就想:
“是啊,但还有点别的什么,有些隐秘的东西人们并不知道。”
11岁的时候,荣格被送到巴塞尔去上中学,远离了乡下的玩伴,真正进入了大城市。
在乡下,荣格的牧师家庭,让他备受尊敬,可是到了中学,他的身份变得不值一提,比他身份尊贵的同学比比皆是。
他们住着豪宅,坐着华丽的马车去上学,操一口文雅的德语或法语。
他的那些同学,光鲜亮丽,仪表堂堂,口袋里塞满零用钱。
这一切,让荣格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贫穷。
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鞋底上破了几个洞,下雨天,水从鞋底渗进去,他不得不穿着湿袜子在学校坐几个小时。
这样一比较,荣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难堪,荣格开始讨厌上学,神学无聊,数学让人恐惧。
当老师公然不顾平行线的定义,声称它们在无穷远处相交,荣格感到愤怒。
幸好,凭借超强的记性,他的数学还是勉强考了及格分数。
在画画上,荣格也是一个问题孩子,他总是不能满足要求,最终直接被老师放弃了,画画课的时候,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也讨厌体操,因为他讨厌别人来教他怎么做动作,他觉得去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学这些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杂技。
后来,体育也被放弃了,这些多余的时间,他全都用来阅读,如饥似渴地将知识塞进自己的脑袋。
一个人,只有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才能走到自己想走的目的。
0312岁的时候,荣格患上了严重的精神问题,每次要去学校,或者要做作业,他就会晕厥。
他被迫休学在家,连续六个月。
这段时间,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做白日梦,想去哪就去哪儿,想画画就画画。
他将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里却隐隐感到不安,因为他在逃避自己。
为了让荣格变得正常,父母咨询了形形色色的医生。
直到有一天,他听见父亲和朋友聊天,父亲说:
如果治不好,那就太可怕了,我仅有的东西也失去了。
听见父亲的话,荣格如遭雷击。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好起来,不要逃避自己身上的东西。
他悄悄走开,来到父亲的书房,开始学习拉丁语,十分钟后,开始晕厥,但他并没有放弃,休息几分钟又开始,十五分钟后,第二次晕厥来了。
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不断克服,晕厥间隔越来越长,直到完全好了。
几周后,他回到学校,学得比所有同学都认真。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明白了什么是神经症,大多数神经症,都是内心的某种疾病。
摆脱了这些阴霾,他就是自己。
随着年龄渐长,一些东西也渐渐显露出来,他渴望被尊敬,渴望有权威。
每当被否定,他都感到不爽。
这是人之常情,但荣格之所以是荣格,不是因为他遵循了人性的某些弱点,跟随无意识,而是他始终在思考,在让自己觉醒。
他决定,跟随自己内在的召唤,去寻找自己,去寻找自己心中的“上帝”,这就是上帝给人的旨意。
04父亲是虔诚的牧师,他告诉荣格:
你总是想思考,人应该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相信。
荣格说:
那就给我这个信仰吧。
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
人应该做的是体验,然后知晓。
在学校,荣格特立独行,遭人嫉妒。
有次,七个同学埋伏着,想揍他一顿。
又高又壮的荣格,怒不可遏,抓住其中一个,拎着举起来当成武器打其他人。
好几个人都被他打倒在地。
从此以后,没人敢惹荣格。
他不想惹麻烦,但也不怕麻烦,他不想树敌,但也不愿被欺负。
他的叛逆和怀疑,也给他带来各种麻烦,一旦学校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老师的第一怀疑对象,就是荣格。
如果有人吵起来了,就会问荣格,是不是他挑起来的。
但是,这些都不要紧。
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里的,我们只需要自己要怎么活,就可以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荣格按照自己的方式,大量阅读,天文、地理、历史、诗歌、戏剧,凡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
读书越多,越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
恰如荣格在《红书》中说的:
心的知识不在书上,也不是从老师口中讲出来的,而是从你身上长出来。
灵魂所在的地方,学术知识是无法到达的。
他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能靠近自己的灵魂。
05很小的时候,荣格就患有精神分裂。
他的脑子里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积极、乐观,另一个自我孤僻、自卑。
很多时候,他是那个正常的自我。
但有时候,环境也会触发另一个自我,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让他抑郁。
他甚至会想象着,自己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在哪里,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
然而,现实依旧坚硬而冰冷。
幸好,他喜欢读书。
书籍给了他力量,去面对自我内心的黑暗。
一转眼,就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了,选专业,等于选择职业。
可是到底选择什么呢?
对荣格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他喜欢自然科学,喜欢哲学,也对考古感兴趣。
父亲说:
这孩子对一切能想象的东西都感兴趣,但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是呀,年轻的荣格,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论在任何时代,考虑生存都是第一要素,在荣格身边,很多人选择专业,也是把生存就业作为第一参考因素。
但荣格讨厌这种做法,他的座右铭一直都是“绝不模仿”,唯一的一次人生,他只想活成自己,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可他也不得不考虑生存,他必须自谋生计,最终,他决定学医,因为医学领域广泛,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
最终,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医,成了一名医学生。
很早的时候,荣格就会分析自己的梦,通过对梦的分析,他开始理解了人性当中的某些阴暗,而他要做的,就是持灯走进那些黑暗。
在荣格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荣格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在上大学的他,开启了人生最贫穷的日子。
才上了一年大学,荣格就发现一个可怕的问题,大学有数不清的知识,却没有智慧。
为什么呢?
他说:
如果没有心灵,就不会有知识和洞见,但关于心灵,前人却什么也没说。
因此,大多数人循规蹈矩,因循守旧。
从那以后,荣格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他在人生的原野上自由探索,可是碰撞到的,却是这个世界铁板一块的偏见。
他关注灵性学说,可是却被看成是荒诞不经。
他感觉自己被孤立,站在世界的边缘。
也许正如黑塞所说:
上帝让人变得孤独,是因为他希望人们能走进自己。
06荣格学的是医学,可是在解剖课上,人和动物一样,都是上天的创造,可是人却拿动物来做实验,实在过于可怕、野蛮。
他心里抵触,为了考试却不得不继续学习。
学习之余,他读康德,读尼采。
读尼采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荣格身边的朋友,只有两个人公开宣称支持尼采,这两人都是同性恋,一个最终自杀,另一个也渐渐衰弱下去。
就在这时候,荣格开始接触精神病学。
在当时,精神病学普遍被瞧不起,也没有人真正懂得这门学科。
这是一个冷门且不讨好的学科。
荣格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要学习精神病学,当他将自己的决定告诉老师,他看到了老师脸上的失望。
毕业后,荣格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开始研究精神治疗,为了熟悉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他将五十卷本的《普通精神病学杂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然而,荣格想做的,终究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而是灵魂的医生,他想知道:
精神疾病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病这样的疾病?
那时候,就连精神病学的老师,也不关心病人要说什么,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病人治疗,千篇一律。
他不断实践,不断尝试,冒着巨大的风险,采用其他人不曾采用过的方式。
最终发现,只有真正了解病人心中的秘密,治疗才真正开始。
早在1900年,荣格就开始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可是25岁的荣格,还不能理解。
1903年,当他再次去阅读《梦的解析》时,顿时有了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当时,弗洛伊德并不受欢迎,甚至是受到排挤,但荣格义无反顾,开始追随弗洛伊德。
1907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在维也纳会面,心理学上的两位大师第一次会师。
他们一见如故,一刻不停地聊了13个小时。
他们交往密切,可是荣格也慢慢发现,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性欲理论特别推崇,他还告诉荣格:
“亲爱的荣格,答应我永远不要抛弃性欲理论。这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当作一个信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
他把荣格当成儿子,当成继承人。
荣格也相信弗洛伊德,他在大学当教授,讲授的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可是荣格不相信任何绝对的信仰,对他来说,任何事情都要用体验来证实,未经体验就盲目信任什么,荣格做不到。
就是这件事情,让荣格和弗洛伊德渐行渐远。
弗洛伊德想把自己的理论当成一种宗教,去信仰,去不怀疑,可荣格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真理要越辩越明。
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友谊破裂。
人生在世,要追随的不应该是某个人,而应该是自己,是真理。
07和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他还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立足点,因而感到迷茫。
他知道,自己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病人,他不想再把任何理论施加到病人身上。
他去倾听病人,想顺其自然地找到他们的心理病因。
他避开了所有流行的理论和规则,不久,他就发现,这是正确的,正是梦的意图——梦就是事实,应该从这里继续推进。
另一方面,他离开弗洛伊德,被弗洛伊德的信徒们视为背叛,他遭到很多谩骂和攻击,他的论文观点,得不到认可,被视为异端邪说。
他甚至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几度想死。
他自己就是精神病医生,他知道,这世界上能救自己的,只有他自己。
于是,荣格成了自己的医生,也成了自己的病人,他开始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实验,而他自己,就是实验品。
他记录自己的想法,分析自己的梦境。
他不断深入,最终深入无意识的海洋,他看到自己隐藏的恐惧,看到自己内心隐藏的阴暗。
他甚至通过画画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内心。
他发现,正是那些积攒起来的无意识,造成了人们的精神混乱。
无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干扰着我们,无意识就是我们的命运,它就是推动我们命运的黑手。
随着不断深入,荣格渐渐明白,心灵发展的目标就是自性。
人生的道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我的觉醒。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觉醒之路。
08荣格治愈了自己。
一个知道人生痛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也更能充满怜悯和慈悲。
他的内心,变得平和,他已经有力量直面无意识,他也创造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人生过半,荣格开始著书立说,多年后他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时,颇有感触地说:
从十一岁起,我就独自开始了一场冒险,这就是我的“主业”。我的人生是被一个想法、一个目标所渗透和维系:洞察人格的秘密。
他的作品不断出版,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开创了很多心理学革命性的理论,人格面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一身荣光,荣格却依旧坚守自我。
他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要将自己的幻想和无意识的内容落到实处,他要亲手为自己建造一个石头房子。
1922年,荣格在波林根买了一些土地,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
他亲自捡石头,亲自动手。
房子渐渐成型,1923年,第一幢圆形房屋完工,远看如塔,因此便叫“塔楼”。
此后,他每隔4年扩建一次。
1927年,他给房屋增加了一个中心结构,那是一个像塔一样的附属物。
1931年,荣格又在塔形附属物里扩建了一个房子,他可以独自呆在里面,不受打扰。
这个房间的钥匙,荣格亲自保存,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能进去。
他在里面画画,思考。
四年后,他又在旁边的湖边扩建了一个院子和凉廊,他可以和大自然更好地相处。
荣格没有给塔楼通电,每到晚上,就点上几盏老式油灯。
没有自来水,所有用水,都是从水井里打上来的。
荣格亲自劈柴做饭。
他感慨说:
这些简单的活动让人变得简单,而变得简单是多么困难!
塔楼对荣格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他仅仅只是自己。
越是年长,他越是感受到一种内在的义务,要成为自己,要成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样子。
09塔楼安静,荣格也变得越来越平静。
1950年,荣格75岁,他订了一大块石头,给花园做一个篱墙。
他本来订了一个三角形的石头,但运来的石头,是一块方形石头,而且尺寸更大。
石匠都气坏了,要求运送的人将石头运回去。
但荣格一看,就说,这就是我的石头,就要这一块。
他用这块石头,做了一个“纪念碑”。
他首先在石头的一面凿了一首诗:
越受愚人轻视,
越被智者珍爱。
在石头的另一面,他又凿了另一些话,朝着湖水的那一面,荣格又凿上:
我是个孤儿,独自一人,却又无处不在。我是一体,却又反对自己。
1955年,荣格又给塔楼加盖了一层,这一层,代表他自己。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活成自己的样子。
1961年,荣格去世。
去世前,他安然饮下一杯葡萄酒,平静地离开人世。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无论伟大还是平凡,觉醒之路都是每个人要走的必经之路。
回首荣格这一生,他有过无数荣誉:
1932年,获得苏黎世文学奖;
193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医学会名誉会员;
1944年,被公推为瑞士医学学术院名誉会员;
晚年的时候,他的著述更是给他带来无上的荣誉,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曾说过:
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而今,这种心灵疾病却是蔓延到全世界,人们精神内耗,人们像卷心菜一样,一旦卷进去,就出不来。
但荣格告诉我们,向外看的人,永远也走不进自己的内心,只有真正学会向内看,我们才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去真正做自己。
10荣格在《红书》里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他说:
如果你依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
所以,他告诫世人:
活出你自己吧。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道路。愿每一个人都走自己的道路。
他也看到了我们时代的病症:
这个时代的精神只注重实用和价值。
我们总是说,世事如此,个人实在过于渺小,反抗过于艰难,但荣格告诉我们:
那些认为世事的源自外部的人,永远看到的是已经存在的事情,看到的永远一成不变,但那些认为世事源自内部的人,会知道一切都是新的。
世事并不意味着什么,世事只在我们身上有意义。我们创造世事的意义,意义永远是人为的,是我们在制造意义。
所以,不要再说人生如何如何不好,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的创造。
去做你自己,去深入你内心,滋养自己的灵魂。
这一生,总要去觉醒一次,才算真正活过。
否则,我们就是活在无明之中,是被世事摆弄的可怜的木偶。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