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很穷,但他穷得很有底气。
有一次,庄子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国王盯着他看,最后问他,你怎么如此穷困潦倒?
庄子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是很穷而已,而且这种穷,还是因为生活在这个无道之世。
还有一次,庄子揭不开锅了,去找朋友借米下锅,朋友大概是不想借,就说收了租金再借给他,庄子一听怒了,直接讲故事嘲讽朋友。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各路诸侯求才若渴,像庄子这样有名气的人,也有很多人招揽,他有很多飞黄腾达的机会,可他不愿那样活着。
有一次,楚王派人请庄子做官,那时候庄子正在钓鱼,知道使者的来意,庄子直接讲了一个故事:
楚国有一只神鬼,死后被供奉在庙堂之上,至尊至贵。
庄子问使者,那只龟到底是想活着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玩呢?还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
答案显而易见,最后庄子告诉使者:
我也愿意活着在烂泥里自由自在地游玩。
站在时代的峰尖浪口上,庄子不是不能富贵,他只是不愿意为了那些东西伤害自己的本性,他只想顺应本性活着。
庄子讲了很多故事,但他讲的所有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为了外在的东西,去损害自己内在的本性,我们应该顺应本性而活。
01在《渔父》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带着弟子们到茂密的树林中游玩观赏,看了一会儿,就坐在杏坛上休息。
孔子弹琴吟诗,弟子们在一旁读书,不远处的水面上,一个须发皆白的渔夫正在认真地听着。
曲子弹奏不到一半,渔夫走下船,他披散着头发,挥着袖子,从原野中走来。
走到离孔子不远的地方,渔夫停了下来,左手扶膝,右手托着脸颊,认真地听孔子弹琴。
一曲终了,渔夫招呼子贡和子路两人前来问话,他指着孔子问:
他是干什么的?
子路回:
是鲁国的君子。
问了孔子的姓氏后,又问孔子的职业,子贡说:
他一心追求忠信,躬行仁义,修饰礼乐,规范人伦,上忠于国君,下教化万民,利在天下。
听到这些,渔夫又问,那他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
子贡说,非也。
渔夫再问:
是诸侯的卿相?
子贡说,非也。
渔夫笑了笑就走了,边走边说:
仁义倒是够仁义了,恐怕难免身心受苦。苦其心志劳其形体,危害自身真性。
哎,他离大道的距离太远了。
道法自然。
孔子追求外在的东西,追求仁义道德,以此来束缚自己和他人。
然而,我们也不能说孔子的追求不好,因为这世间,若没有仁义道德这些东西进行约束,人性的恶可能就会全部展现出来。
庄子说的道,不是任由自身的恶肆意发展,而是跟随自身本性,遵循一种更高的超越世俗的法则,不被世俗人为的东西约束。
02渔夫说完,就走了,子贡回来,将和渔夫的对话告诉孔子。
孔子推开琴,站起来说:
他大概是圣人吧!
于是乎,孔子走下杏坛,去追赶渔夫,他追到水边,渔夫正要登船而去,看见追上来的孔子,就转过身来站着。
孔子后退几步,恭恭敬敬地行礼,然后走上前去。
渔夫问:
你有什么事情吗?
孔子说:
您刚刚说完就走了,我不够聪明,还不太明白,希望能聆听您的教诲。
渔夫对孔子说,您很好学。
孔子再次行礼,然后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说:
我年少时就努力学习,现在我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听到过达道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求教!
渔夫没有拒绝孔子的请求,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然后,渔夫还就孔子所从事的生命活动进行分析,他觉得,孔子从事的活动,是俗世的事物。
就世俗之事而言,假如人人都能安于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而他们不在安于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或者“在其位,不谋其政”,都会造成社会动乱。
可是如今,你既不是天子执掌天下,也不是大臣,管理万民,你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想以此教化百姓,岂不是多管闲事?
渔夫接着说:
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不可不明察。
这八种毛病就是:
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还要去做,叫作摠;
无人理睬还要进言相劝,叫作佞;
迎合对方顺导话意,叫作谄;
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作谀;
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作谗;
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作贼;
奸诈虚伪败坏他人,叫作慝;
不分善恶美丑,好坏兼容而脸色随应相适,暗中攫取私利,叫作险。
患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向外会祸害他人,向内会伤害自身。
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会远离这种人,贤明的君主不会任用这些人。
所谓“事有四患”,指的是:
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这称作贪得无厌;
自恃聪明而专行独断,侵害他人而刚愎自用,这称作利欲熏心;
有错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执拗不化;
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可,跟自己不同的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这称作自负矜夸。
而今这世上,八种毛病遍地都是,事之四患人间横行。
有些人为了名利,低眉谄媚,奸险无耻。
到最后,不仅危害了社会,更是伤害了自己的本真。
这大概就是人很难真正变好的原因。
03听完渔夫的话,孔子面带愧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再次对着渔夫恭敬地行礼。
然后说起自己的遭遇,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驱逐出境,被围困在陈蔡之间。
真可谓是命途多舛,倒霉透顶,他明明心怀仁义,却生不逢时,孔子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
他问渔夫:
我做错了什么吗?
渔夫听后,有些可怜孔子,不是可怜他的遭遇,他的遭遇全都是自找的,而是可怜他食古不化,难以醒悟,他面带悲悯地说:
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
他告诉孔子,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逃避而拼命奔跑,可是越跑影子越乱足迹越多,又加快速度奔跑,最后力竭而死。
其实只要他停在阴暗处,影子就会消失不见,只要保持静止,足迹就不复存在。
渔夫是想告诉孔子,他的那些行为,他所从事的那些活动,都是他遭遇灾祸的源头。
他告诉孔子: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意思是说,谨慎地保养身心,保持真性,顺应自然本性,就不会受累了。
可是如今,你不求修养自身,反而责备你外在的环境,这不就是追求外物吗?
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责备自己时运不济,责备命运不公,抱怨人生艰难,我们总是试图解决外在的问题。
事实上,人生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04渔夫讲到真性。
每个人都应该去保护自己的真性,去守护内在的真,而不是在外在的环境里打滚。
那到底什么是真?孔子这样问。
渔夫耐心地给孔子解释,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使人感动。
所以,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有悲痛,却不哀伤。
那些假装发怒的人,虽然看起来严厉,却缺乏威严。
那些假装亲切的人,虽然在笑,却不和蔼。
一个人的真性,在于这个人的内心,而一个人的表情只是流露在外,可以伪装表演。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真情。
可是生活于世间,人们被诸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着,被诸多的规矩束缚着,常常身不由己。
但是庄子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世俗人为制定的,而一个人的真性,却是上天给定的,是自然而不可改变的。
可是在这尘世之间,大多数人孜孜以求外在的东西,为了外在的东西,不惜损伤自己的真性。
你看,有些人为了钱,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应酬之中,明明很讨厌对面的油腻,可是为了合作,却不得不笑脸应对,工作当中,明明受了委屈,心里在流泪,表面却要装作一个“你说得对”的样子。
太多太多的人活得不快乐,因为他们远离了自己的真性,违背了自己的真性而活。
所以庄子说: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意思是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效法天道,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真性,不拘泥于世俗。
而愚蠢的人,他们不知效法天道,不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活,却碌碌于人事。
他们不知道守护自己的真性,也不知道顺应真性而活,却平庸地深受世俗影响,不懂知足,一辈子碌碌不停。
05看着孔子被一些人为之事所捆缚,渔夫感慨说:
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人为之事,听闻大道之时又太晚了。
有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以前,他没有机会听闻大道,现在得天之幸,听了渔夫的话,他想拜渔夫为师,跟着渔夫学习。
可是渔夫说:
可与往者与之 ,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与志同道合的人同行,可以相互促进,一起到达更远的地方,看到人生更曼妙的风景。
与之不同道不合的人是不可同行的,他们不会懂得大道的奥妙,要谨慎地不要教授他,否则就会危及自身。
那些不会理解你的人,你勉强告诉他什么,他不是反驳你,就是误解你,因此会产生更多的烦恼。
渔夫又对孔子说:
你好自为之吧,我要走了,我要走了。
说完,他撑着小船离开,顺着芦苇丛慢慢消失不见。
孔子看着渔夫离去的方向,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直到水波平定,听不见桨声,他才转身离开。
有一些人如同一道光,照亮着我们,虽然我们未必能够理解他们,但他们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一些东西,也足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
这些人,才是我们生命里真正的贵人。
我觉得,人生有两种贵人,一种是在事业上给我们提供助力,让我们走得更远的人。
还有另一种,就是在心灵上给我们启迪,让我们的生命更开阔、走进觉醒之路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不必捆缚于外在的世俗,而懂得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顺应本性而活。
这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真正稀少的。
恰如《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因此,倘若我们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那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成功。
06离开渔夫之后,子路很不解。
那只是一个打鱼的渔夫,为何孔子会如此尊敬。
要知道,即便是诸侯与国君,见到孔子,都礼敬有加,而孔子也不至于如此恭敬。
这个渔夫呢?何德何能?竟能让孔子如此对待?
就连渔夫离开后,孔子都还像磐石一样鞠躬行礼,每次听完渔夫的话,都是恭恭敬敬地行礼,然后再做出回答。
他问孔子:
如此对待一个渔人,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孔子伏身在车前的横木上,深深地叹息说:
你呀,实在是难以教化,你学习礼仪已经有些时日了,可是粗野鄙薄之心,至今未能去除。
孔子还用他所理解的仁义礼智信去告诫子路,一个人,遇到长辈不恭敬,就是失礼,见到贤人而不尊敬,就是不仁。
那个渔夫,是一个道德臻于完善的时候,所以在他面前,才感到谦卑低下。
可是世俗的很多人,只是表面谦恭,因为他们已经损害了自己的真性。
因为只是表面谦恭,已经活得不真实。
一个连活都活得不真实的人,必然会伤害自己。
最终,孔子语重心长地说: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大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万物失去了道就会死亡,获得了道便会生存。做事违逆道就失败,顺应道就能成功。
孔子告诉子路,他之所以那么尊敬渔夫,是因为渔夫对于大道,可以说是体悟了。
也就是说,他尊敬的,不仅是渔夫这个人,更是他所体悟到的道。
这世间的生活方式千千万万,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顺应本性而活。
07在我们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以自我中心,以自己的认知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看待他人。
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看世界和他人的方式,认知越狭隘,所看到的世界就越小。
可庄子提醒我们,不要永远从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因为人的角度,是一个非常渺小的角度,你所看到的很多东西,看来看去,无非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你要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世界,要从万物的角度去看万物。
在庄子看来,将人的角度放大,从宇宙的角度去看宇宙,从无限的角度去看无限,这才是真正的逍遥。
有时候读庄子,觉得他就是世俗生活的一剂解药,当我们困于生活,为外在的东西所烦恼的时候,庄子却告诉我们,要回到自己,守住自己的真性,顺应本性而活。
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不开心的人,有那么多内耗的人,有那么多痛苦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应本性而活,他们的脱颖欲出的真性被压抑,这就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因此,一个人倘若能顺应本性,用喜欢的方式去活着,就是成功。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