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阳,可能是全中国唯一穿着中山装在朝鲜读师范的00后。三年前高考失利时,我绝对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朝鲜"清华"(金亨稷师范大学)的留学生。
朝鲜留学,一场意料之外的人生副本2017年那个夏天,我在辽宁丹东的补习班里刷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窗外就是鸭绿江大桥,对岸的新义州像个沉默的剪影。直到看见"朝鲜留学直通车"的海报:"无需高考分数,直通朝鲜清华北大!"
中介老张叼着烟给我算账:"去欧美一年40万打底,这儿学费加生活费一年才7万。朝鲜语比英语简单多了,考公还能算小语种加分。"他手机里翻出平壤街拍:穿白衬衫黑裙子的女大学生抱着书本走过凯旋门,画面干净得像老电影。
在朝鲜,钱真的可以"膨胀"。20元人民币能在玉流馆吃三碗冷面,或者在黎明大街买五斤苹果。宿舍是带独立卫浴的两人间,每月电费折合人民币12块——前提是你能忍受晚上十点准时断电。
我们留学生有特殊待遇:能用国际电话卡每周和家里通话10分钟,宿舍WiFi虽然只能上"光明网"(朝鲜局域网),但至少能看《卖花姑娘》高清重制版。最魔幻的是,我在平壤第一百货用微信支付买了套高丽参,收银员对着手机二维码研究了半小时。
朝鲜"清华"的硬核日常金亨稷师范大学的课程表会让中国大学生崩溃:
6:00晨跑唱《金日成将军之歌》
8:00主体思想课(必修)
13:00用算盘做微积分作业(教室禁用计算器)
19:00集体观看《劳动新闻》电视播报
但这里藏着真正的"精英教育"。我的朝鲜同桌能用四种语言背诵《资本论》,教授在黑板前推导公式时,粉笔从来不会断。毕业那年,班里最优秀的中国学生直接被中国商务部预定——现在他常驻罗先特区,朋友圈定位在"朝俄边境的神秘办公室"。
考公绿色通道:朝鲜语是国考小语种,某届学长靠这个逆袭上岸外交部
落户神助攻:上海给朝鲜留学生加15分落户积分
人脉开挂:大使馆新年酒会上,我跟着校长和穿中山装的朝鲜高官碰过杯
时代红利:朝鲜开放后首批外企高管,大概率从我们这些"朝鲜通"里出
申请攻略:普通人如何拿到平壤入场券政审比成绩重要:爷爷当过兵?爸爸是党员?这些都能加分
朝鲜族要过三关:派出所证明+统战部审核+朝鲜领事馆面谈
行李潜规则:多带老干妈和充电宝(平壤超市能换半个月生活费)
生存法则:记住三不拍——不拍军人、不拍贫困、不拍领袖雕像侧面
站在大同江畔,我看着穿校服的中学生列队走过。他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和我小学时戴的一模一样。这座城市像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光胶囊,而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见证变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