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加税这事,欧洲没法“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丨人汽

人汽解读吧 2024-12-09 05:08:51

作者:谢人杰

有消息称,中欧电动车贸易谈判,已经大有转机。明明欧盟已经开始加税,中国也在走反制流程。照理说谈判已经破裂了,但双方仍在谈,最近还谈了五六轮之多。日前,欧盟主管贸易的官员表示,双方即将达成协议。

显然,特朗普11月初胜选这事,促使欧盟重新思考,到底要不要两面作战。在特朗普眼里,至少在贸易问题上,没有盟友,没有USMCA(美加墨三国协议),只有占美国便宜的国家。在欧美贸易前景存在变数的时候,迅速了结与中国的争端,成为现实选项。

历史上,欧洲人经常喜欢打奇怪的战争(比如“西线无战事”和“静坐战争”),实际上就是首鼠两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大局观源自文化禀赋,这没办法。

美国人喜欢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自从在安克雷奇被杨主任怼了一番之后不怎么说了。欧洲人其实也挺喜欢这种逻辑。那么问题来了,是从现实实力,还是幻想中的实力出发?欧洲人是分不清还是装糊涂,反正不像中国人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怎么判定这个实力是不是真的,就得碰一碰。这就是中欧作势比划贸易战,但又拖着不肯向前走的原因。

欧洲汽车产业链“失血”

至于目的,欧盟倒是非常清晰,那就是汽车产业是必保的,仅次于安全利益,不容有失。

ACEA(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在2022年公布了一组数据,欧盟在汽车价值链中创造了132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直接直接岗位240万个,间接岗位1080万个。上下游1年为欧盟创造了38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7万亿元)的收入。

2024年,ACEA在每月通讯邮件中,还不忘强调占欧盟制造业8.3%的汽车产业就业人数——1290万。相比两年前只少了30万个。

果真如此吗?

舍弗勒在11月初打算在欧洲裁4700个岗位,其中2800个位于德国。涉及10个德国基地,其中有两个基地完全关闭。

同样11月初,博世CEO哈通表示无法完成2024KPI,裁员7000人。

斯特兰蒂斯裁2600人;奥迪在德国裁4500人;奥力托夫全球裁8000人,并关闭欧洲几家厂;大陆计划2025年底前裁7150人,40%在德国;法雷奥全球裁员1150人。

较早的采埃孚今年7月打算4年内在德国裁1.1~1.4万人。再加上大众关3个厂,裁1.2万人,欧盟尤其是德国,汽车产业已经风雨飘摇。按照咨询机构的话说,欧洲汽车产业处于“结构性转型”。

这还都是食物链顶端的大厂。在此之前,中小公司早就哀鸿遍野。德国咨询公司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营收在1000万欧元左右的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比去年同期增60%。

原因也是明摆着,相对于欧盟本土市场需求下降,供应链转型不力是主因,已经到了必须出清传统供应关系的地步了。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欧盟正在经历剧烈的“去工业化”进程。原因在于,以前欧盟汽车品牌的竞争力,固然来自几十年来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整合,至少本世纪是建立在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和中国市场旺盛需求基础上的。

现在,这三者(技术资产、能源、中国市场需求)全部趋于消失,血条再厚也怕菜刀。虽然俄乌战争1000天之后,欧盟仍俄罗斯第二大石油进口方,但由于双方关系剑拔弩张,石油需要多次转手,支付方式也同样多次转换,成本增加。作为基础能源的俄管道天然气没了,冯德莱恩表示要买“便宜”的美国LNG。有的时候,真分不清她到底是反串还是无知。

中国正从“客户”变成竞争者

而中国市场现在竞争力外溢,已经渗透到欧洲。而新能源产业链的“场效应”,则先期抵达。

被欧盟多国、各路资本和主机厂联合扶持的电池供应商瑞典Northvolt,于11月21日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联合CEO卡尔森辞职。Northvolt融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最新一笔融资在今年初,50亿美元。但现在负债超过58亿美元。在此之前1年,宝马就实际上撤回了给Northvolt订单。原因很简单,Northvolt的产能仍小于1GWh,而且电池合格率非常可疑。

其实,Northvolt和美国自建电池厂是一个道理,如果大大方方从中国采购关键金属,买中国的技术授权,引进中国的生产管理技术,甚至直接买产线,还是有希望能搞定三元生产的(铁锂就别想了)。现在电池供应链一泡汤,亏损的绝不仅是150亿美元、200亿美元,而是直接掐断了欧盟电池自主的希望。

而这个希望,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当中国占据了90%的钴冶炼、70%的镍冶炼、50%的石墨制备,生产了全球78%的电池。任何与之竞争的意图都不可能。欧盟既没有冶炼技术,也拿不到采矿权,甚至没有培养出的人力资源。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中国人来建厂,自己踏实做OEM。

欧盟搞了一大堆电池护照、碳足迹、ESG之类的玩意,结果生产不出电池。这和瑞士的“好棉花协会”垄断全球棉花认证,但自己没有一亩地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一回,话语权建构没搭起来。

这样看,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无关中国电动车的欧盟市场份额,和产业损害关联也不大(完全是欧盟自己能力不足),本质上是对中国夺占电动车产业链战略主动权的阻击。也算是路径依赖了。

显然,欧盟在电动车上缺乏话语权,但欧盟认为“市场”是自己的牌。但欧盟车企在华占有率和商业利益,显然远超中企在欧盟的份额。这一点被中欧贸易不平衡所掩盖。

欧盟实际想要“机械降神”

欧盟想要什么?允许中企投资(没看错,接纳投资是一种恩赐),中企必须承诺技术转让。

这反映出,欧企在汽车产业数十年的技术资产,需要大幅减记处理。

所谓“技术性进展”,仍是回到了8月份中国商务部的提议,即中企承诺最低价格,换取不加征关税。欧盟当时拒绝了,理由倒是站得住脚:这么多品牌、这么多进口商、不同渠道,价格承诺的执行太难监管了。某个门店随时可以用大礼包(维修工时、赠品或者其他活动优惠)掏空所谓的“最低价格”。

现在为什么又能以此为基础谈了呢。法国受到农场主、牧场主、酒庄、贸易商联合施加的压力——凭什么布鲁塞尔想要保护德国人,要我们埋单?到哪里去找消费力如此之强的葡萄酒、奶酪平替客户?

欧盟目前的意思,是中企先执行价格承诺,视表现决定是否加征关税。你别说,就这要求,“老大帝国”那味儿还是很正宗的。简单说,投资是审查的,转让技术是强制的,补贴是不一定的,岗位是本地化的,惩罚是随时的。

欧盟在19日还表示,为了保护欧洲车企免受中国“廉价且污染更严重”的电动汽车冲击,要求中企交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既然中国拥有的技术“廉价”且“污染更严重”,为什么欧盟还要处心积虑地得到?在一句话之内就产生逻辑相悖,说实话不大像欧盟的风格,倒像是刚入职的见习编辑捏造的。

当然,欧盟对搞情报还是蛮努力的。调查期间就要求中企自己提供电池配方和交出供应链信息,甚至不惜派工业间谍刺探情报,还试图引诱个别中企单独达成协议。

以上种种,说明欧盟很清楚自己实力不再,但仍然试图让对方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谈判筹码。

退一步来说,即便中国全盘接受欧盟的离谱诉求,也解决不了欧盟汽车产业下滑的困境。欧盟因地缘的破碎性,在美俄争斗中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欧盟去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与中国电动车的竞争落入下风不奇怪,但这种事本来最快也要在几年之后发生,无奈俄乌战争充当了加速器。不过,诿过于人也等同于实力不行。中国为什么就能推动不利的外界条件(比如俄乌战争中的立场表述问题),转化为自己更有利的地位呢?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

就算中企不打折地实施技术援助,欧企也接不住。除非能对接中国的全套供应链,并把资金、人力、政策、物流、市场运维的成本都打下去。

这不是中国人能在欧洲搞定的事,从欧盟到欧企估计心里也有数。

依据成本优化原则,中企将更倾向于在欧设立CKD产能,其中关键零部件依托中国本土。这几乎肯定引起其他企业和监管的不满。因此,综合多个维度分析,双方即使达成协议,依然是脆弱的。

0 阅读:4

人汽解读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