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的精髓就一个字:灵活,死心眼用兵就只能去死

王老讲鬼谷 2024-09-19 17:10:47
大迂回战略 韩信平定了魏王豹的叛乱之后,派人请示刘邦增兵3万,用这些兵力向北攻克燕赵的领地向东攻打齐国,再往南断绝楚军的粮道。 韩信的进军是大迂回、大包抄战略,可以说直接就断了项羽的北方依靠,让项羽的右翼完全暴露出来。一旦成功,楚国的都城——彭城,就完全暴露在攻击范围之内。 刘邦准许了请求,并派张耳与他一起领兵东进往北攻打赵国和代国。闰九月,韩信击垮代军,在阏与抓获了代国的相国夏说。当韩信攻破魏、代两国后,汉王即派人调他的精锐部队去荥阳抵御楚军。 代国的相国夏说是谁呢?是陈馀的属下。陈馀不满于项羽的分封,与田荣联合,赶走了张耳,重新迎回赵王歇,恢复王位。赵王感激陈馀,立他为代王,代国就是陈馀的封国。陈馀留在赵王身边辅佐,派夏说以相国身份镇守代国。 韩信俘获夏说,相当于灭了陈馀的代国,而赵国失去了太行山以西的战略纵深,从战略上早已陷入了被动。因此,如果陈馀想要抓住战略先机,他的行动就应该建立在观全局的基础之上,他应该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呢? 事实上,在魏豹叛汉降楚的时候,他就应该行动起来,联络魏豹,利用魏国,使其成为赵国的战略纵深。陈馀最晚的行动时机,也不能晚于魏豹战败?留给陈馀的时间是多长呢?从魏豹叛汉降楚开始计算,一共5个月。但是,陈馀却没有行动。根本原因就是他看不到魏豹的存亡对赵国的具体影响,没有谋全局、抓先机,当然处处被动。 10月,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士兵攻打赵国。此时赵国应该如何应付呢? 井陉之战 赵王和陈馀闻讯,在井陉口集结部队,号称20万大军。 通常情况下,号称的军队数字都很大。鸿门宴时,项羽率领诸侯军队40万,号称百万,刘邦佣兵10万,号称20万,这是为什么呢?目的很明确, 第一,混淆信息,让敌人不知真假。胜利都是建立在准确的信息之上的,不知道敌人实力究竟是强大还是弱小,就会两眼一抹黑。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之地,胜乃可全。 第二,形成心理、精神威慑,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在强大的威慑面前,敌人屈服,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就算不能令敌人屈服,让他的军心士气动摇,也能达到弱化敌人实力的目的,从而让自己的胜利更加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要在赤壁之战时号称自己有83万大军,就是对江东进行赤裸裸的恐吓。 发现局势中最关键的因素 面对危急形势,李左车为陈馀分析了敌我之情与战场全局。 第一,韩信、张耳乘胜而来,锋芒锐不可挡。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正面迎敌。孙子说:强而避之,尽量不要硬碰硬。但是陈馀偏偏想要在正面作战中击败韩信,勇气令人佩服,但是智商确实堪忧。 第二,韩信张耳如此强势,但他们有一大的弱点:离开本国远征,后勤补给一定跟不上,军粮必定出问题。补给线越长,消耗越大,危机也越大。既然敌人有弱点,那就应该充分利用他的弱点将他击败。 第三,充分利用地利——井陉道,道路很窄又很长,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在这种形势下,随军的粮草一定在大部队的后面。而粮草正是韩信军的弱点,那么胜利的关键就在于此,全力攻击粮草。功大莫过于救主,计狠莫过于断粮。 第四,用奇兵制胜。李左车建议,用3万人做突击队抄小路,截断韩信的辎重粮草,同时陈馀在正面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如此,韩信、张耳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野外又没有粮食可抢,不出10天,必定战败。 李左车的谋划与用兵水平绝不在韩信之下,远远高于陈馀。他发现了韩信的最大弱点:粮草,而且用兵的原则就是避实击虚,知道了敌人的最大弱点,当然要攻击他的弱点。但是这样的弱点不是谁都能发现、都能理解、都能利用的,陈馀就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陈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他真的觉得自己的策略比李左车的更加高明吗?当然不是,是因为陈馀觉得自己更加清高。因为他曾经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什么叫做义兵呢?就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拥有正当性、合法性。吴起说:禁暴救乱曰义。 用陈馀的话来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诸侯都会认为我胆怯,就会来攻打我了。 自己作死 陈馀到底是什么脑子,怎么会有如此奇葩的想法呢?难道是大脑完全不发育吗?自己的封国都被灭了,相国夏说已经被俘获了,还装大尾巴狼呢!还觉得韩信兵力单薄疲惫,你倒是挺体谅韩信!难道就不明白韩信带兵是来灭你的吗?你的首要任务难道不是干掉韩信吗?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战争的不二法则。而消灭敌人的招数只要有效,就是好招。 并不是说根本不在意正义与否,而是说正义根本不取决于陈馀自称义兵。不是自称正义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自以为有正当性就真的名正言顺了。事实上,陈馀有的是哪门子正义,如何论证自己的正义呢?你的正义究竟来自于天命,还是来自于立场,不过是自我标榜而已。 自称义兵,就不用诈谋奇计,无疑是二傻子行为。是谁规定了正义之师就不能使用奇谋妙计呢?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陈馀的认知无疑是自缚手脚,把脸凑上去,让韩信、张耳随便打,这和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有什么区别。 从个人经历来看,陈馀亲历过钜鹿之战,但他忘记了项羽之所以能攻破章邯的包围,就是因为断了王离的粮道。攻击敌人弱点的战略战术,他一辈子都学不会。 《孙子兵法·始计篇》 兵者,诡道也。 《军争篇》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结论 陈馀虽然打过不少仗,但是真的不懂兵法,却喜欢装。之所以取得过胜利,是没有碰上高手,在顶级高手韩信面前,一战失败,人头落地。 面对韩信的进攻,陈馀有没有三策呢?有。上策是李左车的计谋,攻击韩信的粮草辎重;中策是让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路,然后在两头堵死井陉口,困死韩信军;下策是放韩信穿过井陉,拦腰将其截断,击败前军,然后乘胜进攻。 背水列阵的前提条件 太多人学习古人,只知道生搬硬套,不知道灵活运用,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分析清楚古人成功究竟有多少个关键因素,有什么特殊条件。 分析问题既要找到普遍规律,又要发现具体条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韩信之所以敢背水列阵,核心原则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一,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了陈馀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才敢率军进入井陉道。如果采纳建议,韩信当然不可能直接进入井陉,大概率不会使用背水列阵的战术。优先要考虑的是击败李左车的3万奇兵。或者,韩信在井陉道的另一端设置疑兵,自己率大军换一条道路,进入赵国。古代太行山有八陉。陉,是指山脉中间断开的地方。太行八陉指的是通过太行山有八条道路。不走井陉还可以走其他通道,依然可以进攻赵国。 第二,陈馀自称义兵,自缚手脚,不使用诈谋奇计,给韩信创造了更大的用计空间。 第三,韩信的用兵水平、指挥艺术远在陈馀之上,并且有张耳辅佐,对陈馀的性格、能力弱点了解透彻。 第四,赵军看到韩信背水列阵,哈哈大笑,其实他们看不透韩信的计谋,这也是韩信的诱敌之计,引诱的是赵军轻视韩信,而赵军轻易就上钩了。赵军轻敌,才会在作战中全军压上,韩信才能出奇兵,占据赵军的营寨,替换汉军的红旗。 第五,开战之后,韩信用大将的旗彭诱敌,让陈馀上当。相当于韩信、张耳把自己做成诱饵,引诱赵军,让赵军全军出击,然后鸠占鹊巢,占据赵军营寨,令其没有归路,不战自溃。 被动而不自知 在战略全局上,失去了封地代国,赵国没有纵深,陈馀早就陷入了战略被动。韩信穿过井陉道,派一万人为先锋,背水列阵,此时陈馀已经陷入了战场被动。只不过他看不清战场形势,不明白自己处在被动之中。 因为背水列阵之后,韩信已成犄角之势。对陈馀来说,无论怎么进攻,都会分兵,而韩信的两军都会互相营救。此时,陈馀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在夜里突袭背水列阵的1万人,将他们击溃,或者把他们都推到水里。然后,再专心对付韩信、张耳的主力。 但是陈馀非要采用正面交战的下下策。太过自信就是主观主义,完全不吸取任何教训。韩信能够击败章邯,击败魏王豹,难道是可以轻易击败的吗?想想当年,章邯围困钜鹿,陈馀在城外都不敢动手,章邯这么牛的人物都被韩信击败了,难道还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吗?魏王豹一个回合就被韩信击败,难道没有实力吗?自己的属下夏说都被俘了,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但是,陈馀自视过高,根本不重视韩信的实力,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战后答疑 前后夹击,韩信、张耳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将领们都很疑惑,因为韩信违背了兵法,却取得了胜利。韩信解释了为什么取胜,本质其实是对兵法的灵活运用。 韩信重点讲了用兵的心理因素,“陷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驱市人而战之”。 韩信只讲了主观原因、心理因素。这些士兵不是韩信日常训练有素的将士,所以必须把他们投入到死地,他们才会被激发出战斗力,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愚兵投险”的策略。 韩信没有讲客观条件,就是背水列阵必须要有营寨。有营寨,人心才有依托,才不会在被进攻之时崩溃。如果这一万人不立营寨,韩信假装败退,退到河边之时,可能就有人会逃命跳河。只要有第1个就有第2个,控制不住就是崩溃之势。因为人心是很脆弱的,如果完全没有依托,一触即溃。有营寨,有韩信、张耳在,人心有依托,队伍就不容易崩溃。 韩信没有讲大将的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为将有智谋,才能灵活运用兵法,所以大将以智慧为先。 韩信更没有讲主观条件,韩信、张耳亲自出战的作用。以自己为诱饵,将军身先士卒,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在关键时刻稳住军心,保证战场的执行力。
0 阅读:8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