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河南省焦作某地公安局辅警席南向现代快报反映,1990年高考后没收到录取通知,以为自己落榜了,直到2022年7月,他才得知当年已被焦作卫校录取,但有人冒用他的身份去上学,冒用者后来还成了医院副院长。事发后,当地卫健部门开除了冒用者,但两年多过去了,相关人员却迟迟没被追究法律责任。
(4月23日《现代快报》5版)
年过半百的席南为此走上维权之路,虽然人生已无法改变,但他希望冒用者和造假者能够被追责。可以说,虽然命运已经不能改变了,但是作为受害者他想让昔日的冒名者以及这个链条上的掩护者得到法律惩罚的诉求是合理的,是合情的,是合法的。
有人把这种“冒名上学”“冒名上班”现象的受害者称之为“被改变的人生”,这种称谓既合适也不准确。被冒名顶替的人,确实因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因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堵死了上学成才的路。但是,也需要看到,如果是自己真的上了大学,也未必最终能“真的成功”。相同的学校,相同的学历,在别人的手里是“步步高升”的载体,而在自己的手里未必就能也“步步高升”。在别人手里是“洛阳纸贵”在自己手里就是“废纸一张”。
我们会发现,不少“冒名上学”“冒名上班”的人,最终当上了校长,当上了院长,当上了局长,甚至是当上了县长。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当他们有能力“冒名上学”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能“冒名上学”?这或许才是最悲哀的地方!即便没有被冒名顶替上学,自己也可能是拿着相同的学历证书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席南的遭遇并非个案。最近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的新闻。此前,齐玉苓、罗彩霞、王娜娜等人也曾因被冒名顶替上学走进公众视野。每一起事件曝光后,冒名者均得到处分,还有冒名者的家属因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受贿罪等获刑。教育机会被剥夺、职业发展受限、社会地位固化。当教育这个最应公平的社会流动通道被权钱交易侵蚀时,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动摇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公平正义,就不该既往不咎,就不该掩于尘埃。我们既要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勇气,也该有绝不宽容的决绝。对于已经暴露出来的“冒名者”需要法律追责。而还需要做的事情是,主动清理排查“冒名者”。何不对“冒名上学”“冒名上班”来一次集中清理?我们不能只是感叹或者把问题都推给“当年管理混乱”。
是时候,打开人事档案,看看还藏着多少“冒名者”没有被发现了!
做辅警30多年的席南得知被人冒名上学,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需要修补的漏洞。唯有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才能让高考这座人生天梯真正成为所有学子公平攀登的希望之路,避免更多人在毫不知情中被改写命运。被改变的人生,不能只靠个人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