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年,董卓入京。
在接驾时,董卓询问天子刘辨事情经过,刘辨语无伦次,说不清楚,董卓再询问当时还是陈留王的刘协,刘协逻辑清晰,对答如流,董卓由此喜欢刘协,有了废立之意。
进京没几天,董卓就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天子。
由此,就有了两个问题。
1、董卓既然要做权臣。那么,天子越聪明不是越难以控制吗?为什么董卓还非要立他认为更加聪明的刘协为皇帝呢?
2、废立之事,从来就会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何况,在讨论废立过程中,”四世三公“的青年领袖袁绍已经提出了坚决反对,甚至公开表达了不惜武力反抗的决心!
这种情况下,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董卓还非要立刘协为皇帝,难道对刘协是”真爱“吗?当然不是!
天子贤愚,完全不是董卓是否能够专权的影响因素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辨更厉害,不是胡说八道的。
实际上,当初,刘协和刘辨的父亲,汉灵帝也是这么认为的。
刘辨是何后所生的孩子。
在刘辨之前,汉灵帝已经有了好些孩子,但都夭折了。
不管是因为”风水“问题,还是宫内坏分子捣乱,何后都不敢让刘辨在宫内带养了,就把小刘辨放到道人史子眇家里代养,希望史道人以道术保护好孩子。
何后安顿好自己的儿子,就开始为儿子“排除障碍”了。
不久,王美人生下小刘协后,就被何后害死了。
汉灵帝为了保护刘协,就让刘协跟着奶奶董太后。
所以,在董太后身边,小刘协耳濡目染,政治上肯定更加成熟了。
因此,汉灵帝就认为刘辨行为轻佻,不是作皇帝的料,而刘协和自己有几分像,有立刘协之意。
虽然因为权力斗争,刘辨还是以嫡子身份做了皇帝,但是,刘辨不如刘协,在当时基本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
既然大家都认为刘协更聪明,董卓自己亲自考察后也认为刘协更聪明,那么,董卓要当好权臣,就更不应该扶植这个更聪明的刘协当皇帝了呀!
其实,刘协也好,刘辨也罢,谁更聪明,只不过是董卓废立的说辞罢了,压根就不重要!
在董卓面前,这两位都是小屁孩罢了。不管你考试打0分还是100分,在董卓面前都只是小屁孩,堂堂董卓还不至于让
董卓又不是搞教育的,他是搞权力的。对搞权力的人来说,
对董卓来说,这两个孩子考试打0分还是100分,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董卓眼里的,是两个小孩背后的大人们。
刘辨背后的大人,是董卓专权的主要威胁当初,汉灵帝不喜欢刘辨,有意让刘协接班,而刘辨最终能够接班,靠的是三个力量:母亲皇后何氏、舅舅大将军何进,以及青年领袖袁绍为代表的官僚大夫力量。
如今,何进死了,但是,何后和袁绍等人尚在。
他们虽然无力阻挡董卓进京,但是,他们仍然是董卓专权的最大的阻碍!
1、何太后。
先说这个何太后吧。
我们常常因为何进的最终失败而觉得老何家的姐弟很烂。
大家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宫斗”是残酷而复杂的,没有心计的美女活不过一集!
我们都知道,汉灵帝好色是出了名的,其后宫斗争想来是“地狱级”难度!(联想到汉灵帝前期的子女多夭折)
何氏,以一个宫女的身份开局,而且,她后来一度还被天子厌恶,但就这样,她最后却成为“地狱级宫斗”的胜利者,这样的人,心计是可怕的!
何况,这个时候,虽然何进挂了,但是,何太后,在政治上掌握着主动权。
刘辨继位后,何太后是“临朝称制”的!
也就是说,董卓要专权,要控制的可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临朝称制”的中年妇女!一个在残酷宫斗中脱颖而出的中年妇女!
而且,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汉,只要刘辨做皇帝一天,何太后就是你董卓扳不倒的存在。
2、袁绍等人。
袁绍及其家族,则是董卓专权的另一个大阻碍。
当初,何进的实力依靠,就是袁绍等人。
洛阳及附近的禁军中,不管是“西园八校尉”,还是“北军”,将领或是袁绍的亲友,或是奔走之友。
在董卓入京之初,袁绍是有实力直接除掉董卓的,可惜袁绍没有听从鲍信的建议,没有把握住机会。
虽然如此,袁绍及其党羽,仍然在禁军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袁绍更仍然是有权监察京师及附近地区的司隶校尉!
而且,在政治上,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仍然是董卓专权的最大竞争者!
刘辨做天子,袁隗和何进共录尚书事,是事实上的政治领袖。
如今,何进虽死,董卓最多也就是替代何进,但仍然要与袁隗“共录尚书事”,无法专权!
如此,刘辨做天子,何太后生计于内,袁本初威胁于外,董公恐怕时刻都是很危险的!
只要刘辨还是作天子,这套系统仍然运转,董卓在这套系统中就无法专权,甚至要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渐被政治根基更深的对手给压制下去!
董卓要专权,唯一的选择就是:换一个天子,换一套系统!
拥立刘协,董卓有三利而拥立刘协,于董卓则有三利。
1、扳倒何太后,逼走袁绍。
废立之事,与其说要废的是刘辨,不如说是要对付刘辨的母亲何太后。
董卓控制了京师附近的武力后,必须一鼓作气,迅速与何后摊牌,否则,夜长梦多,搞不好自己会变成第二个何进。
废天子,然后立刻追究何后当初逼死董太后的事情,令其迁移出宫,然后迅速以毒酒弄死何后,紧锣密鼓,丝毫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
当然,在此之前,董卓已经和袁绍摊牌,逼走袁绍了!
我们看董卓和袁绍摊牌的过程。
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后汉书.袁绍传》
董卓与袁绍提出废立之事后,“喜怒不形于色”的袁绍一开始并没有激烈反对,只是侧回答:天子年幼而没有犯错,废掉他,“恐众议未安”。
这个时候,董卓继续把话说明白:天下事,就是我说了算,那些叽叽歪歪有什么好畏惧的!
袁绍这个时候“打太极”:这样的大事,您要找我叔叔太傅吧!
显然,袁绍这是“世代公卿”老官僚油子,想要先打哈哈,给自己争取时间。
但是,董卓这个时候干脆彻底摊牌:刘氏种不足复遗!刘家其他的儿子不可以留下!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很明显:我董卓就是要专权,你袁绍跟还是不跟!
这个时候,即便是袁绍这样的官僚油子也没有任何转圜的空间了,必须“二选一”!
袁绍遂被迫奋起,当面表达了要和董卓比一比的意思!
既然如此,洛阳,袁绍待不下去了,只好走了!
如此,通过废立之事,董卓逼走了袁绍,弄死了何后,解决掉了专权道路上最大的两个绊脚石!
2、使董卓获得模糊的外戚身份。
刘协的生母王美人,但王美人死后,由董太后带大。
董卓自称与董太后同族,期望由此获得外戚身份。
其实,董太后乃河北人士,与凉州董卓恐怕关系是不太大的。
但是,与后来那个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一样,董卓愿意认这个亲戚,东拉西扯就可以稀里糊涂扯到一起来!
东汉之制,外戚专权素有惯例。
后来,曹操大权在握,还要嫁女儿个献帝,要的就是这么个身份!
董卓立刘协,和已经死去的董太后扯上关系,也就搞了个外戚身份,给自己搞了个专权的凭证。
3、借机“换系统”。
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废立天子吗,“换系统”。
董卓拥立天子,再立新功,由此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其实,这就是把西汉初期的相权拿了回来,从根本上换掉行政架构,确保董卓大权独揽!
虽有危险,但似乎不难解决废立之事,如此危险,董卓不怕吗?怕不怕,看有没有解决方法。
东汉的三股大势力:外戚、宦官、官僚士大夫!
外戚、宦官已经被弄掉了,现在就只剩下官僚士大夫了!
青年领袖袁绍不配合,没有关系,我董卓自己可以拉拢呀!
于是,董卓给”党锢之祸“中的士人平反,并且将显要的官位都给了官僚士大夫!
为此,董卓还”屈待“自己人,自己的亲信将领,最多也就是中郎将、校尉,高官通通给了官僚士大夫!
袁绍呀袁绍,什么”众议未安“,议来议去,不就是利益没有给到位吗?
现在,我给士人平反,给你们高官厚禄,利益给到位了,还有什么”众议未安“的?
你们就算反对我董卓,把我董卓干掉,将来最多不就是现在这样子吗?既然如此,何必反对我呢?
如此,董卓,从他自己的角度看,他成功重构了权力格局,可以高枕无忧了。
失算当然,我们都知道,董卓的想法最终没有得逞。
擅行废立,确实成了天下讨伐他的重要理由!
很多朋友认为,这是因为董卓以关西军阀的身份掌控朝政,为关东大族所不服。
个人以为,单纯这个理由,似乎总少一些说服力,有些牵强。
个人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1、官僚士大夫的权力游戏中,“权、名、利”是相辅相成的。
董卓虽然多方拉拢士人,并且限制了自己心腹集团的职权,但是,西凉军却表现出残暴、专横的一面。
尤其是,在弄死何后后,董卓军就开始盗取帝陵财富,并在洛阳劫掠富户,杀害百姓。
显然,对于士人来说,即便”利益给到位“了,但如果甘心事卓,必将给家族名望受到不可逆的损失!
因此,董卓虽然利益给到位了,但是,官僚士大夫却终究不可能和他站在同一战线!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除掉董卓!
2、时代不同了,“合久必分”的趋势已经到来。
东汉的豪强经济下,地方各大族都掌握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不俗的武力基础。
镇压黄巾起义期间,各地方大族及刺史、太守都扩充了武力,拥有了对抗朝廷的实力基础!
对这个”英雄“来说,有了这些,志大者有心一争天下,志小者有心割据一方,已是大势所趋!再回去给大汉朝廷打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了!
对他们来说,他们要的东西,你董卓给不了!
同时,对他们来说,他们要的,就是一个武装斗争公开化的借口!
董卓擅行废立,恰好给了大家这个借口!
3、董卓对此缺乏认识,用人失误。
而董卓,对前面两点并无认识。
相反,为了拉拢官僚士大夫,董卓干脆让士人前去各地担任刺史、太守等实权地方官!
董卓想象的是,趁机拉拢士人。
然而,董卓这一举措,却使”士人反董之心“与”割据条件具备“两个条件合到一起,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很快,”十八路诸侯讨董“开始了。
而”十八路诸侯“,基本都是董卓自己派出去的士人官员···
董卓废刘辨而立刘协,借口是刘协明而刘辨暗。
然而,其实际用意,与两个小皇子自身的素质毫无关系!
董卓要做的,是借此铲除专权道路上的障碍,独专大权!
在董卓看来,只要自己利益分配到位,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当然,董卓本人对当时东汉社会缺乏深度洞察,其集团的暴虐又天然不得人心,因此其虽能一度独专大权,但终究使自己成为了天下共讨之的大反派!
所谓“德不配位”,董卓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掌控天下局势的,底蕴不足,便急于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相同情况的还有何进,不同的是何进选择诛杀十常侍来建立自己的威信,而董卓则选择了更直接粗暴的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