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肉也塌了,12种包装肉,7种有问题,网友:感谢人民的好记者

兴腾聊美食 2025-04-02 05:28:36

都说“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可是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不乏一些假冒劣质商品,对于这些商品大家毫不知情,总认为它们是健康营养的。然而随着每年的315到来,诸多商品被一一曝光,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虽然315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打假却从未结束,这段时间陆续爆出了众多问题商品,例如糖水酸奶,含镉酱油,有毒咖啡等等,这些事件还未平息,没想到牛羊肉也“出事”了,12款预制包装的牛羊肉中有7种查出食品添加剂。

一、记者暗访:从“原切肉”到“调理肉”的惊天骗局

事件源于湖北武汉王女士的投诉。她在电商平台购买的“原切肥牛卷”煮后浮沫多、口感怪异,怀疑是“调理肉”。这一线索引发《人民日报》记者的深度调查。

记者从天猫、抖音商城、盒马鲜生等平台购买了12种牛羊肉产品,涵盖“肴老板”“大希地”“恒都”等知名品牌。检测结果显示,7种产品含有焦磷酸盐、三聚磷酸钠等添加剂,其中“肴老板”原切肥牛卷磷酸盐含量高达9.024克/千克,远超国家规定的5克/千克上限;“大希地”原切肥牛卷也以6.343克/千克“踩线”违规。

更讽刺的是,这些产品外包装均标注“原切”或仅写“牛肉卷”“羊肉卷”,配料表却隐藏真相。例如,内蒙古恒都的“精选肥牛卷”虽添加剂未超标,但配料表仅标注“牛肉”,消费者完全被蒙在鼓里。

二、行业“潜规则”:以次充好背后的暴利链条

为何商家甘冒风险?答案直指利益驱动。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一针见血:“原切肉贵在‘原’字,价格是调理肉的数倍。商家用低价调理肉冒充高价原切肉,利润翻倍!”

暴利逻辑链

1、成本差异:原切肉需整块切割,工艺简单但损耗大;调理肉可拼接碎肉,并靠添加剂增重、保鲜,成本降低30%-50%。

2、监管漏洞:消费者难以肉眼辨别,检测门槛高。即便发现问题,电商平台常以“超7天无凭证”推诿,维权成本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3、流量加持:直播间成重灾区。例如,演员吴云飞带货的“原切羊肉卷”被检出添加剂,却以“祖传秘方”为噱头收割300万粉丝;网红李维刚的“内蒙古原切牛肉”实为青岛产合成肉,销售额高达387万元。

三、原切、调理与合成肉的区别

原切牛羊肉卷:

仅经过屠宰、分割、切片等初级加工,不添加任何辅料或添加剂,配料表中仅含纯牛羊肉。

执行标准为GB2707(鲜冻畜肉)或GB/T17238(鲜冻分割牛肉)​。

​调理牛羊肉卷:

以牛羊肉为主料,添加调味料、食品添加剂等辅料加工而成,配料表中可能含其他肉类或添加剂。

执行标准为SB/T10379(速冻调制食品)或SB/T10482(预制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要求)​。

​合成肉卷:

由碎肉拼接并添加卡拉胶等黏合剂制成,易散碎、口感差,执行标准与调理肉相同。

四、快速辨别方法

​看标签与配料表:标签注明“调理”“风味”等字样多为调理肉;配料表中若含其他肉类(如鸭肉、猪肉)或添加剂,则非纯肉。

​查执行标准:优先选择标注GB2707或GB/T17238的产品,避免执行标准为SB/T10379的调理或合成肉。

​感官辨识:​颜色:羊肉鲜红,牛肉暗红;假肉可能偏粉(猪肉)或暗红(鸭肉)。​纹理:原切肉肌理细腻、脂肪分布自然;合成肉纹理粗糙、肥瘦界限分明。​气味:真羊肉有自然膻味,假肉可能有刺鼻异味。

​触感与烹饪测试:原切肉解冻后不易散,涮煮后纹理清晰;合成肉易散碎,煮后无纤维感。

结语:

对于这次牛羊肉曝光,网友们也是纷纷感慨:“感谢人们的好记者”,确实没有这些好记者有些行业内幕我们真的不得而知。然而仔细想想,仅凭记者只能是冰山一角,真正还需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2 阅读: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