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
八月,消息传到京师,明武宗朱厚照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好好,太好了,看老子亲自去收拾你!
自打继位以来,朱厚照总觉得待在宫里无聊,想去外面玩。最好是像自己祖宗朱棣那样,御驾亲征!上战场玩。
可朱厚照没儿子,又一直不立皇嗣。真要玩出事了怎么办?
因此,每当这位大爷想要出宫溜达时,便会遭到群臣抵制。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无数大臣拼命上书反对,还推出内阁首辅杨廷和,希望杨师傅能阻止武宗胡闹。
不过,朱厚照是张飞吃秤砣,铁了心要亲征,谁劝都不行。
杨廷和无奈,只得由他去吧。
然而,平叛大军才行至涿州,朱宸濠便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活捉。
叛乱既以平息,那就回去呗。
但朱厚照却命令王守仁释放朱宸濠,让朱宸濠再叛乱一次,由他亲自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
总之,来都来了,回去是不可能的。
听说皇帝要来江西“大干一场”,王守仁急了。
这十几万大军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捞点外快,江西百姓还活不活?
于是,王守仁便上奏,希望能将朱宸濠送到南京。
你朱厚照要嚯嚯,就嚯嚯南直隶吧。
之后,朱厚照一路游山玩水,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抵达南京。
同年闰八月,王守仁将朱宸濠押至南京,名曰“献俘”。
朱厚照下令,先将朱宸濠先释放,再命人活捉,一场闹剧才就此收场。
平定了“叛乱”,朱厚照终于心满意足,下令班师。
回去的路上,这位大爷又是走走停停,哪好玩就哪里转悠。
结果,还真玩出了事。
九月十二日,朱厚照在淮安清江浦常盈仓前的积水池乘舟捕鱼时,突然落入水中。
虽然左右随从迅速将其救起。但朱厚照从此染疾,身体每况愈下。御医也治不好。
此前,明宪宗朱见深和明孝宗朱佑樘治,都是因为太医院判刘文泰用错了药,稀里糊涂暴亡。
而诡异的是,刘文泰却因为内阁大学士谢迁和李东阳的力保,竟然全身而退。
估计是觉得太医靠不住,朱厚照萌生召集民间神医给自己治病的念头。
不过,由于杨廷和力劝朱厚照安心养病,说身体好不好,关键在于调养。这事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朱厚照的病情加重,在一次祭祀仪式上,突然呕血于地。看着就不行了。
但当大家都以为皇帝即将咽气,商议接班人时,朱厚照的身体状况却突然好转。
他不仅跑到内阁,与群臣讨论继承人问题。还抽空临幸了“浣衣皇后”王满堂。
不久,朱厚照又病了,陷入昏迷。很多国事被迫停摆。如科举殿试就因此推延。
可当大家都认为皇帝这次肯定要归西时,朱厚照居然醒过来了。
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初八,也就是驾崩的前几天,朱厚照还在发号施令,要求兵部组建威武团练营,操练精锐兵马。
最后,明武宗朱厚照死了。于三月十四,驾崩在豹房。
由于死的突然,朱厚照指定兴王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继位的遗诏,实际是张太后与杨廷和商议后的结果。朱厚照压根不知道。
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托。今忽遘疾弥留,殆弗能兴。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宗室那么多,张太后和杨廷和为啥选朱厚熜呢?
两个原因。
首先,朱厚熜的继承顺位很高。
明朝中前期,由于没有大宗绝嗣的情况,皇位继承到底是遵从嫡长子继承制,还是长房继承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
所谓长房继承制,可以参考今天的英国王室。
女王去世后,查尔斯继承王位,威廉王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乔治王子、夏洛特公主和路易王子,分别为二、三、四顺位继承人。
威廉之弟哈利王子,虽是嫡出,但只能屈居第五。
也就是说,哈利与哥哥威廉的距离,不是威廉一个人,而是威廉一家人。
只要威廉一家(长房)不绝嗣,王位就轮不到哈利头上。
如果是依照长房继承制,朱厚璁妥妥地第一顺位继承人。
因为孝宗、武宗相继绝嗣,继承人选只能再往上捣,从宪宗朱见深的其他儿孙里面找。
宪宗长子、次子皆夭折,老三是孝宗皇帝,老四是兴王朱祐杬。
此时,虽然朱祐杬也不在了,朱厚照的六叔朱祐槟(43岁)、七叔朱祐楎(43岁)等六位叔叔还健在。
但他们的继承顺位都要后于朱厚熜。
没办法,这就是长房继承制的逻辑:只要上一房还有人,下面几房就得排队等着。
至于嫡长子继承制,《皇明祖训》讲的很清楚:当皇帝没有子嗣继位,且没有嫡脉兄弟时,要依庶出兄弟长幼伦序排列继位资格。
按照这条标准,朱祐槟也有继承权。
可如果老六继位,孝宗就绝嗣了。别说张太后不同意,朝中的文官也不会同意。
所以,继承人只能朱厚照的堂兄弟中挑选。
朱厚照的爹排行老三,朱厚璁的爹是老四。
另外,朱祐槟的长子朱厚烨,时年24岁。
这哥仨关系最近,选朱厚璁或朱厚烨,都勉强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不过,朱厚熜的继承顺位高,不代表他就一定能继承皇位。
因为《皇明祖训》只是一份指导性文件。
皇位继承顺位怎么排,最终解释权在后世皇帝、太后和百官手上。
比如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当时还是太子的朱见深为第一继承人。
可百官与孙太后商议后,认为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还是背离了祖训,拥戴郕王朱祁钰为帝。
前朝的剑,终究是过去式。斩不了本朝的官。
因此,朱厚熜能撞大运,不仅是因为他的继承顺位高,关键还在于张太后和杨廷和的想法。
众所周知,弘治年间,孝宗对内阁大臣的建议几乎是言听计从。这使得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朱厚照即位不久,不满相权威胁皇权,通过拔擢宦官刘瑾等“八虎”来压制内阁,并自创了一套新的统治模式——豹房政治。
自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照搬入豹房起,“豹房公廨”实际就是明朝的“第二朝廷”。
豹房的决策,代表了大明的最高决策。
很多大事件,如朱厚照亲征鞑靼,内阁事先根本不知道,往往是决策已定,朱厚照才派人通知内阁大臣:小爷我要去打鞑靼了,现在知会你们一声!
朱厚照将一切权力都揽归自己的手中,让外廷沦为摆设,内阁大臣对他没意见,怕是鬼都不信。
正因如此,朱厚照死前才会拖着病躯,跑去内阁商议继承人问题。
朱厚照但凡智商在线,肯定是想从堂兄弟中找一个“载”字辈的小孩,如朱祐槟之孙、崇仁王朱厚炫之子,时年六岁的朱载增,将其过继给自己,延续自己的统序。
而不是找一个“厚”字辈的堂弟,给孝宗立嗣,直接把自己跳过去。
毕竟没人愿意看到自己断子绝孙。
这时候,如果张太后铁了心给儿子立嗣,并说服群臣,朱厚璁必定没戏。
但由于杨廷和等人与朱厚照矛盾极深,不想再有第二个武宗。
张太后或许是担心朱祐槟家族人丁兴旺,势力庞大,难以驾驭。而朱厚璁孤家寡人,便于控制。
老两位便一拍即合。
如此一来,原本存在争议的事情——到底是给孝宗立嗣,还是给武宗立嗣。
瞬间就没了争议。
理论而言,张太后与杨廷和等人选择朱厚璁,没什么毛病。
然而他们千算万算,却把顺序弄反了。
倘若敲定继承人前,他们把话说清楚:我们是给孝宗立嗣,你们有意见就算了,我们另请高明。
相信总有藩王会为了皇位入嗣。
结果他们先让朱厚璁当皇帝,再逼他认爹,这就太儿戏了。
后来的大礼仪之争,明面上看,不就是认个爹吗?至于斗得昏天暗地。
但朱厚璁很清楚,杨廷和不为朱厚照立嗣,说白了就是否认武宗时期的执政纲领。
若自己以孝宗之子继位,那杨廷和就成了顾命大臣,那些追随他的大臣们,就会以孝宗时期的执政纲领来约束自己。
到时候,那帮人拿先皇遗训压人,自己这个皇帝岂不是沦为橡皮图章了?
所以,朱厚璁拼了命都要和继嗣派大臣们斗。
他也很聪明,很快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孝”。
天底下哪有不让儿子认爹的道理?
朱厚璁的反击,分化了“貌似一块钢板的群臣”,既取得了王守仁、致仕大学士杨一清、湖广巡抚席书等元老的支持,也让那些对当局掌权者(杨廷和)不满的下层官员,如新科进士张璁等人,向自己靠拢。
自古指鹿为马,那玩意是“鹿”是“马”。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四个字——明确站队。
朱厚璁终究是皇帝,杨廷和胳膊拧不过大腿,加上年事过高,不想争了,主动致仕。
而继嗣派在左顺门廷杖后,纷纷缄口,树倒猢狲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获胜告终。
嘉靖七年(1528年),朱厚璁重定议礼诸臣之罪,将杨廷和定为罪魁,削职为民。
张太后也没捞到好,晚景凄凉。
当然,大礼议事件中,最受伤的恐怕还得是朱棣同志,好好的顶级庙号“太宗”,硬是被朱厚璁改成了莫名其妙的“成祖”。
也不知道朱棣泉下有知,会不会跳出来暴打这位不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