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抠门的皇帝。抠了一辈子,国库还是没钱

佳霖谈历史 2024-12-17 02:39:15

中国古代的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到宣统帝退位,共约420余人。

这四百多位皇帝,有的以励精图治出名,有的以骄奢淫逸出名,有的以抠门节俭出名。

你问哪位皇帝最抠门?

这个不需要争,绝对是清朝的道光皇帝。

道光的抠门,惊天地泣鬼神,爷爷乾隆看了惭愧,儿媳妇慈禧见了流泪。

话说还是皇子的时候,道光与老爹嘉庆东巡盛京(沈阳),宿营在盛京故宫。

我们都知道,满人入关前,生产力不高,物资匮乏。

这导致盛京故宫虽然也是皇宫,但面积仅有紫禁城的十二分之一。

据说皇太极生前,除了一后四妃能享有住单间的待遇外,其它十个妾室是几人同居一室,相当于今天的“集体宿舍”。

面对简陋的皇宫,以及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曾使用过的简陋物品。道光深受触动。回到北京不久,他就让人搬走家里多余的家具,只留下了最基本的床铺和桌椅。

沈阳故宫

除了在住宿上追求节俭。皇子时期的道光在吃喝方面,也力求能省就省。

每天下午四点,道光都会派太监出宫购买烧饼。

为什么是烧饼?

因为便宜,一个烧饼才几文钱。

为什么是四点呢?

因为道光住宫里,路程太远,太监来回一趟起码得两小时。

而烧饼面是死面。每当太监怀揣着烧饼小跑回来时,已经凉硬,很难嚼。

不过道光毫无怨言。一碗热茶加一份烧饼,一顿晚餐就这么应付过去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皇帝驾崩。

八月,道光继位。

由于接班前就过惯了节俭生活,而彼时的大清,国势每况愈下。

于是登基之后,道光颁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

这道诏谕的主要精神,就是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和走群众路线的若干意见。

道光认为,唯有老百姓富裕了,统治者才能富裕。要使老百姓富裕,自己就必须以身作则。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道光宣布停止各省进贡,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第二,道光表示紫禁城已经修建得尽善尽美了,除每年必须的修补外,不必再增建宫殿楼阁。

第三,道光要求官员们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

比如,非庆典不要吃肉。

能走路,就坚决不打车。

衣服破了打补丁,只要能穿就不换新衣服。

对自己和后宫嫔妃,道光也是一样的要求。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开始,大臣们都没把道光的指示当回事。只当新皇帝是为了树立权威而作秀,过一段时间就熄火了。

但不料,道光是来真的。

为表示节俭之决心,道光将御膳由乾隆时期的每餐48道菜,缩减为4道菜。

同时,道光免了宫内的各色点心,一律以烧饼代之。并规定后宫在夏天时,不能吃西瓜,只能喝水。

更狠的是,道光还将自己和孝慎成皇后(道光第二任皇后)的生日,以及每年的节庆活动,如元旦、除夕、元宵节等,通通取消,严格控制公款消费。

据林则徐手录《软尘私札》的记载,道光晚年突然良心发现,对内务总管说:“近来内廷久未赏赐食物,未免干枯。马上就是皇后的‘圣寿节’了,到时候给你们内廷加个餐”。

内务总管提议说:“既然是加餐,那能不能比惯平时多用几头猪?宰十头猪犒赏大家?”

道光听后,很不高兴,怒骂道:“现在是乱花钱的时候吗?用四头猪就行啦!”

结果到了宴会时,皇亲国戚、大小官员,每人只安排了一碗打卤面。

也有说是白菜面,每人配几片猪肉。

林则徐笔记

实际上,这个故事林则徐也只是听说而已。

历史上的道光,可能比故事中的还要抠门。

因为从康熙开始,皇帝基本不会在皇后生日那天大摆筵席。

而“圣寿节”是清朝太后的生日,皇后的生日称作“千秋节”。

通过检索《清宣宗实录》可以发现,道光时期的历次“千秋节”,无一例外,都是冷冰冰的两句话:“皇后千秋节。宫内行礼如仪。停止筵宴、及在外公主福晋命妇行礼。”

也就是说,道光从来没给皇后办过生日宴。

对媳妇尚且如此,对臣子,道光就更抠了。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后,朝廷赐御宴,犒赏有功将领。

当时,参与御宴的将领近20人,可道光却只准备了12盘菜。平均一个人还分不到一盘菜。

吃饭的时候,道光也不动筷子,就在那叭叭的说。

皇上不吃,将领们也不好意思动筷子。

于是乎,大家就只能在那干坐着。最后全都饿着肚子回家,自个儿另加餐。

道光把抠门做到了极致,省下钱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

毕竟老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员们有的是办法搞钱。

据清代笔记小说《春冰室野乘》记载,有一天,道光想吃糊猪肘子,就找来内务府官员问道:“做一个糊猪肘子得多少钱?”

内务府官员答曰:“白银50两”。

道光一听,急了,当场怒骂:“拿我当傻子呢!想当年我做王爷时,也是体察过民间物价的。北京城一斤猪肉不过十几个大子,你现在一个肘子居然要我50两银子。你们内务府是想钱想疯了吧!”

结果没想到,内务府官员非但不慌,反而回怼道:“老百姓吃的猪肉能跟您比吗?咱们内务府饲养的猪,那都是从小吃江南的贡米,喝山泉水长大的。精贵着呢。50两一个肘子,这是成本价!”

道光日理万机,不可能真跑去猪圈查实,只得悻悻地说:“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滥费国帑”。

这糊猪肘子我不吃了。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图

另据民国小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某一日,军机大臣曹振镛向道光请奏。

道光一眼看到曹振镛膝盖上有一大块补丁,随口问道:“你这补丁花了多少钱?”

曹振镛深知内务府的水很深,便故意往高了报:“三钱银子”。

道光听罢,大皱眉头,说:“汝外间作物太便宜,吾内府乃须银五两。”

随后,道光又问曹振镛:“你们家平时吃鸡吗?买一只鸡要多少钱?”

曹振镛担心得罪内务府,只好欺君,表示自己平时不吃鸡,不知多少钱。

需要指出的是,网传道光为了省钱,给龙袍打补丁,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龙袍的制作材料非常珍贵,且制作工艺复杂。

无论是朝服、吉服,都属于消耗品,不能洗,也不能补。

据《满清外史》记载,道光的规定是“衣非三浣不易”。

古代的一“浣”为十天。三“浣”为一月。

也就是说,道光每隔十天洗一次澡,每隔一个月换一身新衣服。

至于旧龙袍,脱下来就直接封箱,再也不穿了。没有打补丁的可能。

当然,皇帝的衣服很多,除了龙袍。平时的穿的便服、袜子,平时用的床褥,还是可以洗,可以打补丁的。

由于嫌弃内务府的报价太高,一日,道光退朝后,找到孝慎成皇后诉苦。

道光活着时,追封了一任皇后,即原配孝穆成皇后;

又册封了两位皇后,分别是孝慎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很会来事,见道光为此烦恼,便主动揽下这活儿。

自此,“北京紫禁城皇家被服厂”成立了。

孝慎成皇后领着嫔妃、宫女们练习针线功夫。她们不但为道光补衣物,还亲自裁剪制作日常所需的内衣物。

后来,孝慎成皇后还给道光提了个意见,说皇宫内库中存放了历年从各地进贡的衣料毛皮及各类摆饰。这些东西与其放着内库,不如卖给各级大臣。

道光多抠啊,拍手大笑道:“好好好!就这么办”。

正常情况下,皇帝出售衣物、摆饰,大臣们都是抢着要。

别说衣物、摆饰了,哪怕是用皇帝排泄物做成的“龙遗丸”,一颗卖到500两银子,京城的那些达官显贵也会疯抢。

但现在不是正常情况。

道光提倡官员穿破衣烂衫。

平时上朝,那哪是上朝?简直是丐帮大会。

大臣们高价买来衣饰,穿也不是,不穿也不是,十分头疼。

平心而论,道光在《御制声色货利谕》中的观点没毛病。

百姓贫穷,国家不可能富有;百姓富有,国家也不可能贫穷。

百姓有了,国家自然就有了;百姓没有,国家最终也好不了。

况且为了整肃官场的不正之风,道光也做到了身体力行。

但奈何大清官场早已经腐烂透顶。

乾隆年间的“甘肃冒赈案”就是典型。

你不拿,我不拿,满朝文武怎么拿?

一个帝国,上至首席军机大臣,下至九品芝麻官,几乎是无人不贪。

嘉庆在位时,也曾力图扭转颓势。结果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嘉庆的雄心壮志被消磨的一干二净。

道光比嘉庆强点,但也没强多少。

而彼时朝中的一众官员,不是贪官就是庸官。

如曹振镛就曾对自己的门生说:我能屹立不倒,无他,多磕头,少说话耳。”

短短的十来个字,把清朝官场的庸腐风气概括得明明白白。

台下尽是非贪即庸之辈,道光想有作为,难如登天。

久而久之,道光也跟他老爹嘉庆一样,产生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死后不想被儒生骂”的心理。

也正因如此,在衣食住行上抠门的道光,对修建自己的陵寝,毫不吝惜。

嘉庆十三年(1808年),孝穆成皇后去世,安葬于今天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

道光与这位原配的关系极好。

所以继位之初,道光计划将自己的陵寝也修在王佐镇。

如果这事给他办成了,那清朝就会多了一个“清南陵”。

不过,乾隆早有指示,要求子孙一定遵守“昭穆相建”。

即如果老爸埋在清东陵,儿子就埋在清西陵,孙子再到回到清东陵。

而乾隆和嘉庆,已经分别埋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如此一来,道光也只能把墓地定在清东陵的宝华峪。

选好了位置,那就修吧。

道光七年(1827年),在投入两百万两白银,历经七年建设后,宝华峪陵寝完工。道光很满意,对经办的一众官员大加封赏。

同年九月,孝穆成皇后移葬至宝华峪地宫中。

可谁曾想,仅过去一年,宝华峪地宫就因为偷工减料,出现了渗水问题。

等道光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一看,积水已达半米,孝穆成皇后的棺椁搁那飘着呢。

这把道光气得不轻,回去后破口大骂:“丧尽天良!”

旋即将经办官员全部革职流放。

其实地宫进水,道光不是第一个,乾隆的裕陵墓就曾出现过。

乾隆通过追加资金,解决了渗水问题。

当然,并没有彻底解决。

后来孙殿英盗掘东陵时,裕陵地宫积水达两米,乾隆的棺椁也搁那飘着呢。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道光本来就不想埋在清东陵,现在又碰上这档子事,便借故放弃了宝华峪工程,又在清西陵的龙泉峪另建陵寝。

你问花出去的钱怎么办?打水漂了呗。

道光的这种表现,颇似现在的一些父母——有福我不享,没苦我硬吃,平时抠抠搜搜的,最后一算账,也没攒下几个钱。窝窝囊囊活了几十年。

皇帝要求另建陵寝,经办官员没意见。又可以捞银子咯。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龙泉峪吉地工程竣工。

咸丰皇帝继位后,按照道光生前的暗示,定龙泉峪万年吉地为“慕陵”。

由于之前已经修了一座陵寝,而道光又素以节俭著称,所以慕陵是清代最小的帝陵。地上建筑才27座,连明清帝陵必建的方城、明楼都没有。

但面积小,建筑少,不等于造价低。

比如慕陵的隆恩殿,看似寒酸,实际却极其奢华。

因为整座隆恩殿,加上东、西配殿的木制部分,全都用金丝楠木建成。

慕陵隆恩殿

金丝楠木生长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深山之中,生长慢、产量少、采运难。

由于木质细腻,硬度适中,遇火难燃,耐湿不腐,且沿纹理方向,还渗透出排列有序的金丝。历朝历代,金丝楠木都是皇室建筑的首选木料。没有之一。

但也因为这玩意的生长周期长,产量很少,加上需求量大,不断砍伐。早在明代,金丝楠木就已经很稀缺了。

到了清代,更是稀少。

当初雍正修给自己修陵时,找不到足够粗的金丝楠木,清泰陵隆恩殿内的八根明柱,只能采用包镶的方法来加大粗度。

后来嘉庆修清昌陵时,因为找不到大件的楠木,原计划拆了京城东直门城楼的楠木木料。但发现还是不够,最终不得不全部改用黄松木。

道光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

慕陵隆恩殿的奢华还不仅于此。

按惯例,清代帝陵隆恩殿的天花板一般都是彩绘。

康熙景陵隆恩殿天花板

这种工艺看起来奢华,实际上花不了几个钱。

然而进入慕陵的隆恩殿内,抬头望去,天花板上竟然雕有1096条龙。

东西配殿的天花板也是如此。

主打一个“外俭内奢”,花钱如流水。

慕陵隆恩殿天花板

除了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外,慕陵还有其他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细节,也能看出其内在的奢华。

比如慕陵的墙,乍一看,灰蒙蒙的,没有其它清代帝陵的红墙高大上。

然而慕陵的这种墙,造价更高。

因为其它帝陵的墙,采用了不同的砌墙方法。

墙的上半部分,反正也摸不到,所以工艺粗糙,需要在外面再抹上一层红色涂料,加以遮盖。

墙的下半部分,则是用“干摆”的砌墙方法,俗称“磨砖对缝”。

这种“磨砖对缝”工艺,会使墙的外观整洁、典雅、整体性强,浑然一体。还很坚固。

唯一缺点就是费钱。

“磨砖对缝”

为了省钱,哪怕是乾隆的裕陵,也只是在墙体的下部采用“干摆”。

至于墙体的上部,没那么讲究,

裕陵山墙

但慕陵不仅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山墙、檐墙,“干摆”到顶,连隆恩门(清朝帝陵陵墓的正门)的扇面墙,也是“干摆”到顶。

这在清代帝陵中,绝无仅有。

至于绝无仅有的代价,就是花钱。

慕陵外墙

慕陵“外俭内奢”的风格,还有不少,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道光陵寝的占地面积还不及雍正陵寝的一半,却花了更多的钱。

再加上之前在清东陵宝华峪建了又拆的骚操作,一来二去,直接使道光的陵寝成为清代帝陵中,造价最高的一座,耗资达440万两白银。这无疑损害了他的节俭形象。

不过,道光无所谓。他原本就对国事心灰意冷。

朕节俭了一辈子,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去世之前,道光特意给咸丰留下遗嘱:朕万年后,于明楼碑上镌刻‘大清某某皇帝’,碑阴即可镌刻陵名”。

所谓“明楼”,就是清代帝陵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建在宝城(地宫的坟头)之前。

雍正泰陵

明楼内会矗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比如雍正泰陵明楼内的石碑正面,刻的就是“世宗宪皇帝之陵”。

所谓“方城”,就是明楼下方的方形城墙。

当初道光为了节俭,打破常规,不建方城、明楼。

如此,明楼内也就不存在石碑。

明楼、方城

既然没有石碑,那自然不可能在碑上镌刻“大清某某皇帝”和陵寝名。

所以道光的遗嘱,意思很明显,就是暗示咸丰——你爹我玩节俭玩了一辈子,把自己玩进去了。你继位后,以孝顺父亲的名义给我补修一座方城名楼。

咸丰不傻,领悟了老爹的意图,登基不久派大臣到清东陵、清西陵调查各陵规制,并结合慕陵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改建宝城,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

如果道光早死十几年,方案大概率会落实。

但他很不幸,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面对近代化的英军,清军被全方位吊打。

两年后,英军兵临南京城下。

道光算了算账,嫌继续打下去,花费太多,不打了。

于是,中英签订《江宁条约》,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见英国捞到好处,美国、法国趁虚而入,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事后来看,道光议和没错,现在打不过,只能恢复贸易,整顿军队,准备下次再战。

要说错,也是道光议和之后,觉得天下太平,没能抓住时机,开展洋务运动。

等到咸丰继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又过了五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由于未能抓住窗口期,进行改革,清军再次被吊打。

最惨的时候,咸丰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东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国和汉人团练武装手上,北京城也被英法联军包围。

这还真的应了那句话“军费不用,留着做赔款”。

内外交困之下,咸丰一度认为大清要完了,自己将是亡国之君。

既然国都要亡了,给道光添建方城、明楼的计划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慕陵宝顶

人生在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可太过。

道光皇帝奉行节俭,本没有错,可错就错在治标不治本。

正所谓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