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海军高调宣布“成功拦截东风-26”时,太平洋彼岸的军事观察家们却发现了蹊跷,这场号称打破“航母杀手”神话的试验,竟是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虚拟演练。五角大楼用幻灯片演绎的“战略胜利”,暴露出美军在高超音速防御领域的力不从心。
2024年12月,美军在关岛海域首次尝试拦截模拟东风-26的靶弹。据《海军新闻》披露,试验采用空射型中程弹道导弹作为替代目标,标准-3拦截弹在预设轨道上完成“精准碰撞”。
然而军事分析师指出,此次试验靶弹飞行速度仅12马赫,且轨迹固定,与东风-18马赫突防速度及末端机动变轨能力存在代差。美军C-17运输机在夏威夷靶场空投模拟弹头,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平克尼”号发射尚在图纸阶段的标准-6 Block IAU导弹实施拦截。
五角大楼宣称“成功摧毁具备双锥体滑翔能力的高超音速目标”,但国会监督委员会调查发现,所谓“拦截”实为计算机兵棋推演,连靶弹参数都参照2019年珠海航展公布的东风-26模型数据逆向推算。
雷神公司内部报告承认,即便最理想状态下,标准-6对高超音速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也不超过35%。而美军七次高超音速武器试射均告失败,连模拟靶弹都需依赖PPT参数拼接,这解释了为何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紧急追加127亿美元用于“定向能反导系统”研发。
这场虚拟拦截秀的真实意图,在国会山的听证会上显露无遗。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上将坦言:“我们需要向盟友证明,太平洋威慑倡议的360亿美元投入物有所值。”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随即获得23亿美元合同,用于“升级标准导弹的预测算法”,尽管工程师清楚,现有芯片算力根本无法处理高超音速目标的实时轨迹解算。
俄罗斯军事专家卡申一针见血:“这就像用Photoshop制作胜利勋章,美军试图用数字魔法对冲中国物理层面的技术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五角大楼同步放风研发第六代战机F-47,概念图中竟出现“量子雷达”和“电磁轨道炮”等科幻装备,与PPT拦截试验形成荒诞呼应。
当美国海军沉迷于幻灯片上的“胜利”时,中国科研团队正攻克更尖端技术。2025年1月,JF-22超高速风洞完成25马赫模拟测试,为下一代高超音速武器奠定基础。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国防安全从来依靠硬核科技突破,而非PPT上的虚拟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