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
乱世中,那些识时务,主动放下武器投降的“俊杰”诸侯,结局都是如何的呢?
韩馥191年,冀州牧韩馥,主动将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入冀州,表面上感恩韩馥,以他为奋威将军,对其尊崇。
但实际上,韩馥这个奋威将军,手下既没有兵马,也没有任何属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光杆司令。
不久,早就对韩馥不满的朱汉,带兵包围了韩馥的府邸,拔刀登屋,抓住了韩馥的大儿子,把他的双腿打断!
袁绍赶来“救人”,把朱汉杀了,并安抚韩馥。
然而,韩馥无论如何不敢在冀州再住下去了,向袁绍请求离开冀州!
把韩馥这个“前任领导”赶出去,正合袁绍心意,袁绍麻溜答应!
于是,韩馥跑去陈留,投靠了张邈。
不久,袁绍又派人来与张邈议论事情。期间,袁绍的使者在韩馥身边“耳语”。
韩馥当时正在席间,觉得这一定是在算计自己!
于是,韩馥离席,在厕所里,以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了···
当初,荀谌劝韩馥让冀州给袁绍,表示,如果韩馥这么做,那么,袁氏必然“厚德将军”,对您感恩戴德,既能有让贤之名,而且,自身安全、地位也会稳如泰山。
然而···
袁氏“厚德将军”了吗?袁绍对韩馥感恩戴德了吗?
后来,袁绍上表天子,表示:“故冀州牧韩馥怀挟逆谋,欲专权埶,绝臣军粮,不得踵系,至使猾虏肆毒,害及一门,尊卑大小,同日并戮”····
显然,袁绍并不记得韩馥的“好”,即使是文字上象征性的“感恩”都没有!在袁绍的描述下,韩馥,始终还是那个“怀挟逆谋”的混蛋!
韩馥给后世留下“让贤之名”了吗?
《后汉书》对此的评价很准确:“馥素性恇怯”,“庸才”也!
韩馥的安全稳如泰山了吗?
儿子的腿被打断,自己自杀在厕所里···
韩馥的悲剧,既是韩馥的怯懦所致,也是袁绍的愚蠢所至!
袁绍如此待韩馥,那么,即便你袁绍四世三公,有名于天下,其他人难道还敢轻易把命运交托给你袁绍吗?
王朗王朗,本为会稽太守。
孙策平定江东时,连战连胜,兵锋直指会稽。
王朗与孙策交战,不是对手,遂放弃会稽,逃亡交州。
结果,路上被追击,无奈之下,投降了孙策。
孙策以王朗儒雅,只是当面诘责,并没有过分为难他。
而王朗虽放下武器投降,但也不愿在孙策手下做事。孙策让张昭几次请求王朗为自己效力都被王朗拒绝了。
因此,王朗被流放外移,早上不知道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过得比较惨。但是,王朗仍然体惜安抚亲友旧属,所行之事很有道义之名!
后来,曹操控制的朝廷征召王朗。王朗一路跋涉,辗转数年才到达许昌。
此后,在曹操集团,王朗官越做越大,直至位列三公,甚至被曹丕称为“一代伟人”!
华歆华歆,与王朗高度相似。
华歆本为豫章太守,也是割据江东的一方诸侯。
孙策派人晓以厉害时,华歆自知不是孙策对手,整好衣冠迎孙策。
孙策大喜,以上宾之礼待华歆。
后来,曹操控制的朝廷也征召华歆。华歆要去,孙权不愿意。
华歆对孙权表示:江东养我在此,也没有什么作用的。我去北方,巩固您和曹操的关系,不是更好吗?
于是,孙权放行,华歆去了许昌。
与王朗类似,华歆后来也官至三公,也被曹丕视为“一代伟人”。
王朗、华歆,多行道义之事,早已经很有美名,这似乎也是自己始终能够安全的重要原因。
然而,由此也可见,孙策、孙权的格局,远大于袁绍,因此虽其基础不如袁绍,但最后能鼎足而立!
张绣张绣,曾两次投曹操。
第一次,是197年,曹操第一次讨伐他的时候。
当时的张绣,不作抵抗,麻溜投降。
然而,或许正因如此,曹操压根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曹操直接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并拉拢张绣手下大将胡车儿···
显然,从曹操对张绣的轻视来看,如果此时张绣就降曹,屈辱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然而,张绣忍不下气,组织袭击,大破曹操!
此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皆死于此!
看起来,曹操与张绣,已经是不共戴天了!
然而,199年,张绣再次投降了曹操!
正如贾诩所预料的,曹操不念旧恶,极力厚待!
曹操亲自来迎,以张绣为扬威将军,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此后,张绣征战,所得的封赏远远多于曹军其他所有将领!
在远征乌丸途中,张绣病死,其子张泉继承了他的部队和爵位。
后来,张泉因为卷入魏讽之乱而被杀!
有记载称:张绣之死,是因曹丕因为哥哥的死,对其发出威胁。
加上镇压魏讽之乱的正是曹丕,因此,后人常认为曹丕始终不愿意放过张绣父子。
对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之处不少,但咱们今天就不展开讨论了。
刘琮208年,曹操南征。
刘表之子刘琮有心要抵抗,但在蔡、蒯等大族的威逼下,被迫降曹。
曹操来后,论荆州服从之功,以刘琮为青州刺史。
小说为了表达对刘琮降曹的恨,也为了强调曹操的不义,称刘琮在去青州途中被曹操派人杀害了。
其实,并没有。
刘琮没有被曹操所杀,后来还曾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
不过,关于刘琮,以后确实没有什么记载了。
当然,其实,没有什么记载,可能就是最好的记载,这说明刘琮此后基本上是安全的,安度一生了。
刘琮的兄弟刘修,后来任东安太守(也在青州境内),著作很多,与曹植、杨修有过文学上的“抬杠”。
后来,荆州投降者的“二代”,在邺城有过“魏讽之乱”,但刘琮等人没有卷入。
看起来,刘琮降曹后,虽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好歹算是平平安安了。
刘璋214年,刘璋开城,投降了刘备。
刘备承诺过要厚待刘璋,但是,毕竟刘璋与父亲治益州多年,还算得人心,仍然算是个威胁,于是,刘备将刘璋迁到荆州公安,将其财物归归还他,并佩振威将军印。
刘璋去益州前,听取了庞羲的意见,请求让长子刘循留在益州,自己带小儿子刘阐去公安。
于是,刘璋父子,分据荆、益二地。
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孙权得了荆州。
孙权为了搞乱益州,表刘璋为益州牧,移驻靠近益州的秭归。
刘璋死后,孙权又让刘璋的次子刘阐为益州刺史,继续在吴蜀边境。
再后来,吴蜀复好,刘阐被调回建业,官至御史中丞。
而留在益州的刘循,在蜀汉后来也官至奉车中郎将。
刘璋投降后,算是保全了身家性命和富贵,甚至还在名义上做回了“益州之主”。只不过,此时的刘璋父子,不过是孙权用来恶心刘备的工具罢了···
张鲁在所有投降的诸侯中,张鲁的结局,可能是最好的。
张鲁,本割据汉中。
曹操征汉中,张鲁的弟弟张卫在阳平关抵抗曹操,一度使曹操陷入困境。
阳平关失守后,张鲁本打算立刻投降,但是,阎圃表示:现在去投降,是被迫投降,一定不会得到重用,不如先去巴中,依靠当地支持者抵抗曹操,然后再主动归降,必然会得到曹操重用!
张鲁采纳其策,但将汉中的珍宝财物全部妥善保管后交给了曹操,以示好。
随后,张鲁才率众归降了曹操。
曹操以他为镇南将军,以客礼厚待,封张鲁为阆中侯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而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成为列侯,张鲁的女儿也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宇!
其后,张鲁迁到邺城,继续传播五斗米教。
最后,张鲁安然病死,而他所传播的五斗米教,影响力反而随着他来到经济更发达、政治影响更大的地区而发展得更快了!
因此,张鲁及其后人不但继续得以富贵,而且,其宗教地位也非常高!
其实,不要说是在归降的诸侯中,就是把曹操、刘备这些人算在内,汉末群雄中,张鲁的结局都是最好的!
放下武器投降,历来为人所不耻。
然而,事实上,古代群雄之争,既不涉及民族大义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多不涉及民族前途这样的非此即彼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认清形势,主动放下武器,避免不必要的生灵涂炭,不但算是无可厚非的,也算是功德一件。
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前提下,“打不过就加入”,自然之理,对古代群雄如此,对今天的个人也是如此。
只是···“加入谁,如何加入,以后怎么过?”,这些都考验着智慧!
其实,观汉末这些投降的群雄,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原本就不适合搞割据!
王朗、华歆,本是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风云际会之下成为群雄一员。自知不能抵挡孙策,主动投降。
但是,王朗、华歆,并不怯懦,他们放下了群雄的身份,恢复到知识分子的身份,投降孙策而不“加入”孙策,继续做着名士该做的道义之事,因此,身份虽然换了,但却走上了更加合适的道路!
张绣本无割据之志、张鲁本是搞传播宗教的,都不是能争夺天下者。
加入曹操后,张绣做回他的武将,张鲁做回自己的传播教义,也算是走回属于自己的路了!
可以说,任何时候,能够清楚自己是谁,该干什么的人,总是能把人生的路继续走下去,总是不会有太差结局的!
按道理,益州要不是刘璋外来户,手下张松和法正俩二货内奸,刘备怎么也进不来。刘备不进来,刘璋完全不至于落得那种下场,外边打的天昏地暗也能偏安一隅。